《学会与人交往》手抄报

如题所述

内容如下:

促进自我意识发展的功能,个体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成功者是有良好合作及与人相处能力者。榜样的力量促使人成长。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通过交往实现的,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产生改变自我的兴趣、动机、能力、意志和行为。

我们都希望别人了解自己,理解、信任自己。要使这一美好的愿望成为现实,就必须与人交往,才可能让人家了解你的能力、才干、特长、学识以及你的为人、品格、性格,才可能有更多的人赏识你,从而获得更多发展的机遇。

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只有扩大交际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表现自己,别人才可以了解你的为人、性格、才能和学识。人际交往给自己提供了自我表现的可能性,也为人的才能得到发挥、抱负得以如愿以偿提供了可能性。

人在从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中认识自我形象,自我意识的发展也在不断交往中趋于客观、成熟、完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10-14
人在世上并不是孤立的,除非他过著与世隔绝的生活。既然活在人世间就须与人发生往来,因此就产生处世哲理,各个时代各个民族都因人的需要而发展出约定俗成的处世原则,这些处世原则有其世俗性的价值,但不见得就合乎真理,也不见得就合乎人性(如三从四德),但却能在当时广为人民所接受,表示世间存有著集体的痴情,这些是世间冲突、对立及苦难的根源。

肩负启迪人类智慧觉性的佛教,教导人与人相处之道及拔除世间纷争的方法,应值得世人的参考与应用。佛经里有很多地方都探讨人际的问题,举例来说,在《善生经》就谈到善生之父教导他:“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被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对南西北下上方的人也是同样互相敬重的态度,善生依教遵行,但不知其由,而佛陀细心引导他东方代表儿女与父母相处之道,南方则代表弟子与师长,西方则代表丈夫与妻子,北方则代表主人与佣人,下方则代表亲戚朋友之间,上方则代表施主与修道者,六种不同角色的相处之道。从佛陀引导善生的内容可以看出佛陀照顾到世间人情世故及互相礼敬尊重的温情,也引导更向上解脱的方向。

由佛陀的教化人与人相处之道,可以归纳出有几个原则:

一、互相尊重。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虽然有世俗的大小尊卑之分,但在较尊贵、较强势的一方不能仗著权势来欺压人,在较卑微、较弱势的一方也要同情地了解强势一力的处境。双方都能互相关怀、敬重,则对立、冲突之事就可减免。人基本上都是有苦难、该同情的状况,若能透视这一点,就容易发展互相尊重的态度。

二、人性平等。每个人在不同的时空虽扮演不同的角色,但人性是没有两样的,人性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希望别人怎样待我,我也须要同样的待人,基本上是相互平等的对待,若有不平等状况产生,不服气、不和谐、积怨的事往往就会发生。经常设想自己当做对方来思考问题,可以培养平等心、柔软心及同情心。

三、重视戒律。人活在世间需发展基本的自我约束的能力,如五戒十善,有了基本的戒德,人与人之间就可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不信任及苦恼事。若是在团体中则需要受团体纪律的约束,加在僧团中则重视戒律仪并开展大和的精神,在身心安乐、人际和谐中全的发展智慧将有所助益。

四、发展内观智慧。人际之间的冲突往往是缺乏智慧而发生的,所以发展智慧是消灭冲突及与人和乐相处的重要方法。世间人发生纠纷,往往为了保护自我,推倒责任,指责别人多过反省自己,而有内观智慧者往往先自己检视是否有贪嗔痴、自我意识炽盛等的涉入,由内视而更能找出冲突的深沉因源,若由外找因,则常会各人的“自我”互不相让,而难以消除冲突。

由佛陀的圆满智慧所开示的法要,若充份地运用于人际中,那些不合真理及不合人性的事就会逐渐消除,而人与人的善因缘就会逐渐增加。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8-03-02
人与人之间需要交往,有了交往就便于合作。所以我们要学会交往—在与人交往时我们要做到与人为善,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当朋友遇到困难时,要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不在别人背后讨论别人,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善于与那些和自己兴趣性格一样的人交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10-14
画个两位邻居很友好,在写点知识就行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