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里磨墨用的东西是什么

如题所述

墨块(墨锭)、砚

磨墨是中国书法的优良传统,为中日韩三国书法家所推崇。墨汁墨色单一,磨墨可以墨分五色,欧阳中石和田蕴章两位先生主张,非磨墨不能写书法。
磨墨要轻而慢,要保持墨的平正,要在砚上垂直地打圈儿,不要斜磨或直推。磨墨用水,宁少勿多,磨浓了,加水再磨浓。要用清水磨墨,不可用茶或热水。墨要磨得浓淡适中,不要太浓或太淡。磨毕要把墨装进匣子,以免干裂。磨墨时间比较长,为了避免右手酸累,最好能练会左手磨。

磨墨的具体方法:

先在砚池里放少量的清水。水多了,磨墨时容易晃出砚池,墨锭浸泡在水中也会使墨汁变松软而出现小墨块屑,一旦溶于墨汁里会影响磨墨的质量。如果写大字需墨量多,可分几次研磨,将磨浓的墨汁倒入别的容器,再在砚台里加些清水继续研磨。

磨墨时注意将墨锭捏正、抓平,重按慢磨,不能图快,要顺时针方向沿着圆砚的边壁画圆圈,研磨范围要大一些,不要在砚池的中心小范围的研磨。

磨墨时要求手臂悬起,与桌面平行,手执墨锭犹如执笔姿势,要用腕和臂的运动来磨墨。如果将手臂搁在桌上,只用手腕和手指的转动来磨墨,墨锭会被磨出一个斜角来。

磨墨是练习写字基本功的一种很好的手段。用正确的方法磨墨,等于在练习画圆。经常磨研,习惯成自然,拿起笔来就会画出一个很圆净而且粗细一支的圆圈来,这对以后写字,特别是写草书非常有利。

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曾以楹联“读书真事业,磨墨静功夫”鞭策学生。当代另一位书法大师高二适先生也有“人言磨墨墨磨人,磨穿铁砚始堪珍”的诗句。他们都道出了磨墨能培养人的耐心,锻炼人毅力的丰富内涵。

墨要磨浓,这“浓”是有一定限度的。太浓了,稠如泥浆,胶住了笔,难以写字;太稀,墨水渗透太快,笔迹会在纸上洇出一大圈水渍影,使笔画模糊不清。墨浓要适中。

怎么才算适中了呢?从研墨的痕迹中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墨锭磨过后,墨汁很快把研磨的痕迹淹没了,说明墨汁还不够浓,可以继续研磨。磨墨是很费时的,可以边磨墨便看书或读帖,不要浪费时间。如果墨锭磨过的地方留下清楚的研磨痕迹,同时,墨汁慢慢地将磨痕淹没,说明浓度适中。如果墨过后的痕迹静止不动,说明太浓了,可以适当稀释。另外一种检验浓度是否适中的方法是,用笔尖蘸少许墨在宣纸或元书纸上点一下,看墨点渗出的情况,如果墨浓如漆、墨点略有渗出,证明已磨好,可以写字了。

磨墨好后要注意两点:一,墨锭不要留放在砚池里,防止墨锭胶在砚面上取不下来;二,要把墨锭上的水分揩掉,免得浸水的部分墨汁酥松而掉下墨粒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7-12
使通过古法制作的磨条。
现在大部分人写书法都是用调和好的墨汁而非用磨条研磨,因为古法的磨条工艺复杂,优质磨条价格比较贵,比如某进口磨条,一根200克的磨条价格高达7000多元。
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些痛心的事情。
第一件事:书法。
书法源自我国,推广至日韩等国,我国在书法上也是底蕴最为深厚的。可是如今的书法界真的是牛鬼蛇神遍地,而正牌书法家却往往被人“喷”,甚至是一些自己也万书法的人,也对当今书法名家恶语相向。
以田英章为例,田英章的楷书可谓是登峰造极,而国内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却对他指指点点,甚至是群起而攻之进行批判。而田英章在日本书法界的地位简直就是神。
相反,国内现在有很多“江湖体”“老干体”“丑书”,这都源自日本,但是日本的传统书法届基本上风清气正,而我国却把这些歪风邪气培养成了“流派”。
第二件事:宣纸。
造纸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啊!写进教科书的啊!文化上的自豪啊!其中的书法用纸宣纸,它之所以叫宣纸就是用地名命名的。而如今呢,国内宣纸品质烂的要死,好多书法家、爱书法还好者,竟然还在进口买宣纸。这简直太悲哀了。
第三件:正是楼主所提到的——研墨。
如今,国内的研墨和宣纸一样,大都属于“地摊货”水平,优质宣纸贵不说,关键之很难找,所以很多人干脆直接买进口货。悲哀不悲哀!
第2个回答  2012-04-29
磨墨手里拿的是墨棒,在砚台里磨
第3个回答  2012-04-29
砚 墨块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2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