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成就?

如题所述

●柳宗元在文学上的成就:
柳宗元在文学上,与韩愈齐名,同是唐朝古文运动的领袖,也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他创作丰富,可分为论说文、寓言、传记、山水游记和诗歌五类,各具特色。
他主要成就在散文上,代表作有《三戒》、《蝜蝂传》等。

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他提倡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结合,指出写作必须持认真严肃的态度,强调作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推崇先秦两汉文章,提出要向儒家经典及《庄子》、《老子》、《离骚》、《史记》等学习借鉴,博观约取,以为我用,但又不能厚古薄今。在诗歌理论方面,他继承了刘勰标举“比兴”和陈子昂提倡“兴寄”的传统。与白居易《与元九书》中关于讽喻诗的主张一致。他的诗文理论,代表着当时文学运动的进步倾向。

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骈文有近百篇,不脱唐骈文习气,但也有像《南霁云睢阳庙碑》那样的佳作。古文大致为五类。

【论说】:包括哲学、政论等文及以议论为主的杂文。笔锋犀利,论证精确。《天说》为哲学论文代表作。《封建论》、《断刑论》为长篇和中篇政论代表作。《晋文公问守原议》、《桐叶封弟辩》、《伊尹五就桀赞》等为短篇政论代表。其哲学思想中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成分。其政治思想主要表现为重“势”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儒家的民本思想。但也受佛教影响,尤是政治失意时,往往向佛教寻找精神上的解脱。

【寓言】:继承并发展了《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列子》、《战国策》传统,多用来讽刺、抨击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推陈出新,造意奇特,善用各种动物拟人化的艺术形象寄寓哲理或表达政见。代表作有《三戒》(《临江之麋》、《黔之驴》、《永某氏之鼠》)、《传》、《罴说》等篇。嬉笑怒骂,因物肖形,表现了高度的幽默讽刺艺术。

【传记】:继承了《史记》、《汉书》传统,又有所创新。代表作有《段太尉逸事状》、《梓人传》、《河间传》、《捕蛇者说》等。有些作品在真人真事基础上有夸张虚构,似寓言又似小说。如《宋清传》、《种树郭橐驼传》

【山水游记】:最为脍炙人口,均写于被贬后,以永州之作更胜。典范之作为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

【骚赋】:独具特色。《惩咎赋》、《闵生赋》、《梦归赋》、《囚山赋》等,均用《离骚》、《九章》体式。或直抒胸臆,或借古自伤,或寓言寄讽,幽思苦语,深得屈骚精髓。《天对》、《晋问》两巨篇,则为另一种类型,形式仿照《天问》、《七发》,造语奇特深奥。此外,柳集中也有不少有关佛教的碑、铭、记、序、诗歌等作品,对禅宗、天台宗、律宗等学说有所涉及。柳诗现存140多首,均为贬谪后所作。前人把他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其部分五古思想内容近于陶渊明诗,语言朴素自然,风格淡雅而意味深长。另外一些五古则受谢灵运影响,造语精妙,间杂玄理,连制题也学谢诗。但柳诗能于清丽中蕴藏幽怨,同中有异。另外,柳诗还有以慷慨悲健见长的律诗《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

●柳宗元在在柳州的主要政绩及影响
柳宗元先贬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宗元在柳州四年,释放奴婢,设馆倡学,兴利除弊,政绩昭彰。公元八一九年死于柳州,终年四十七岁,世称“柳柳州”。今柳侯祠内有一绝世宝物“荔子碑”,为韩愈撰文,颂柳宗元事,苏东坡书法,堪称“三绝碑”。当地居民哀悼他,在罗池地方建庙纪念。现在柳州市柳侯公园内,还有柳宗元衣冠墓。

释放奴婢
柳州原先是一个原始的荒蛮之地,当时沿袭一种残酷的风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沦为奴婢。”相当于欠钱不还则沦为奴婢,而一旦为奴则终身为奴。柳宗元发布政令,“革其乡法”,使得那些沦为奴婢者,仍可出钱赎回。政令中制定了一套释放奴婢的办法,规定已经沦为奴婢的人,在为债主服役期间,都可以按劳动时间折算工钱。工钱抵完债后立即恢复人生自由,回家与亲人团聚。这一举动受到广大贫困百姓的欢迎,后来推行到柳州以外的州县。

设馆倡学
由于地处偏僻的少数民族区域,远离文明发达的都市,柳州一直以来处于封闭落后的环境里,弊风陋俗长期控制着人民的思想和心灵。柳宗元上任后,亲手创办了很多学堂,并采取各种方法鼓励小孩积极念书,从根本上提高民族的素质。在政事之余,柳宗元还耐心接受青年学子的拜访,对他们循循善诱。针对当地百姓迷信落后的习俗,柳宗元严令禁止江湖巫医骗钱害人。同时推广医学,培养出当地自己的医生为民众服务。柳宗元不仅仅满足于知识的传播,更致力于改变陈旧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他使从来不敢打井的柳州,接连打了好几眼井,世世代代靠天吃饭,靠喝雨水和河水长大的柳州人,从此喝上了干净甘甜的地下水,这不能不说是柳州人民的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喝水的方式改变是生活方式改变的反映,从而也带动了人们思维方式的更新 。

兴利除弊
柳州是丘陵地区,城外有着大片大片的荒地。看到百姓艰苦贫困的生活,柳宗元下决心改善这样的面貌。他以父母官的身份,号召、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荒垦地,种树种菜,鼓励发展生产。有了足够的土地才能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和蔬菜,人民的生活才能走出饥饿和贫穷。在柳宗元的努力下,柳州可耕种土地面积大增。仅大云寺一处开出的荒地就种下了竹子三万竿,种菜百畦。他为改造一方水土,立下了不灭的功勋。

此外,这位柳刺史还十分注重城市美化。他重视植树造林,虽然身体不好也亲自参加植树活动。当时城里、河边都种了许多柳树。他的文明观念还渗透到城市的建设和规划上。柳宗元在位期间,整治了不少街巷,修筑了一些庙宇,并开发了不少自然景观。

身为柳州刺史的柳宗元先生,几乎让人忘记了他还是一个著名的散文家。但是他在柳州历史上写下的这些篇章,闪烁着任何词汇都描绘不出的光辉。就像与之齐名的散文家韩愈后来赞扬他的业绩时说的:“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比以其时。于是民也有经,公无负租……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候之至,按国之故,以俑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木名,柳民既昏说喜”。

在柳州度过的余生最后的风雨四年里,柳宗元作为一个地方官,鞠躬尽瘁,用自己毕生的才华和心血,为当地人民铺筑了一条通往文明社会的大道。柳宗元在柳州的四年,从他个人的角度来说,是他政治生涯中令人叹息的结尾。但作为柳州历史上名垂青史的好官,他付出的精力和做出的贡献,却是令人怀念,不能遗忘的。柳宗元就像一根风中的残烛,顽强地燃烧自己,尽其所有的光芒,照亮了一方荒芜。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1-15
柳宗元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实践者,他的散文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与韩愈并称“韩柳”,对后世散文家影响甚大。其古文创作主要如下:
第一,论说文,极于精思。柳宗元的论说文主要分为阐发一系列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政论文,如《封建论》;以及批驳古书中包含宗教迷信的错误言论和事件的史论文,如《非国语》。这些作品极于精思,是白居易政治思想的主要体现。
第二,传记文,曲折生动。柳宗元的传记文多取材于下层人物生活实录,并由此借题发挥。代表作品有《捕蛇者说》等。
第三,寓言,批判犀利。在柳宗元之后,寓言成为专门的文学体裁。其寓言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更为深入,形象和情节的构造更为复杂。如《三戒》《罴说》等代表作。
第四,山水游记文,精神家园,成就最高。柳宗元以全部感情去观照山水,借对自然的描述来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在书写自然之乐中感叹自己的不幸,借以得到某些精神安慰。《永州八记》是山水游记文的杰出代表,文笔清新优美而富有诗情画意。
此外,柳宗元在辞赋创作上也成绩斐然。他深得屈赋精髓,内容与形式都有继承。当然,柳宗元的古文艺术技巧也十分成熟。优美、凝练、精致的语言把山水写得各具形态,栩栩如生;他还汲取了骈文的长处,多用短句,散文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在布局谋篇上,善于运用虚实相生、忽叙忽议的方法,使文章开阖变化,意趣无穷。总体而言,文字准确而简洁有力,兼有含蓄、自然之长,体现出孤高脱俗的人生情调。
第2个回答  2012-04-29
韩愈
1、说理透彻,气势雄壮 (如《送孟东野序》、《与崔群书》、《与李翱书》,《进学解》、《送穷文》、《柳子厚墓志铭》)
2、深于立意,巧于构思 (如《进学解》,《送董邵南序》)
3、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的叙述描绘。 (如《张中丞传后叙》)
4、准确精练、新奇自然的语言。(如《进学解》)
韩愈的散文风格可以概括成这样八个字,就是“雄壮奔放,波澜曲折”。

柳宗元
1.论证有力,逻辑严密,构思新颖独到,手法灵活多样,文笔简洁生动,形成特有的犀利、峻洁、雄健、深沉风格。 (政论文和议论文 )
2.以其强烈的愤世嫉俗的批判精神和冷峭犀利的笔锋,形成了严峻沉郁的独特风格,标志着我国寓言文学的完全成熟。 (寓言)
3.字凝句炼,不含混,不拖沓,简洁明快,了无冗词赘语;多用比喻,新颖独到;善用短语,骈散相间,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音韵美。(山水游记文)
4.形式不拘,手法多变,有意突破史传成法,增加文学色彩,追求故事情节的紧张生动,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有所夸张,有所虚构,大大增强了传记文的文学性,使传记文在文学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 (传记文)

韩柳二人在文学主张、文学活动、文学创作等方面,各有所长,但有着共同的贡献,他们在唐代文坛上双峰并峙,双星并悬。而且,韩柳的古文创作开创了一代文风,大大扩展了散文的实际功用,对他们之后的唐代散文的繁荣和后世散文的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积极影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