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旅游活动与文化现象的关系

急用

  一、文化景观

  (1)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形成,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2)文化源地与文化传播:文化源地,文化传播、文化扩散的主要途径。

  二、旅游活动与环境

  (1)旅游活动及其作用:旅游活动的特点,旅游活动的作用。

  (2)地理环境与旅游:旅游资源及其特性,旅游资源的价值,中国的旅游资源,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3)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旅游活动中规模应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

  【重点难点分析】

  文化与文化景观的命题,从内容上看涉及许多不同地域的人类文化景观和历史遗产,与人文社会学科有密切联系,综合度高。就文化地理方面而言,可重点关注文化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理解文化景观形成中的环境因素影响,从文化源地和文化扩散各种类型分析,解释文化的地理分布和动态发展,注意对某些特定地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图、分布地图和资料的信息提取、分析和判断,结合文化地理相关理论进行解释和说明。

  复习这一内容时还要注意理解下面的问题。

  一、文化空间的扩散与扩散类型

  1.要理解文化扩散的含义,在空间上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从一地传到另一地为文化空间扩散,由一代人传给下一代人为文化传承,两者一起构成文化传播:

  2.文化扩散的主体是人,区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扩散,要依据扩散中人的空间移动距离。阅读教材中文化扩散类型示意图,加深对两种不同类型文化扩散的理解。利用教材对扩展扩散划分的三种类型进行比较区分,并联系实际思考除了教材中所举实例,还有哪些属于这三种不同的扩散类型。

  3.本节文化扩散实例分析是对文化扩散类型的具体印证,学习中要对实例进行归类,同时要注意两点:第一是不能将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扩散的形式绝对化,即一种事物或现象的扩散可以兼有多种扩散形式;第二是将复杂的文化事物或现象简化后,才易于确定它的扩散形式,如中国文化属于复杂的文化体系,其中造纸、印刷术向西方的传播为迁移扩散,而农耕技术通过少数民族传到缅甸则属扩展扩散。

  4.学习文化扩散的形式还要明确文化扩散的作用,没有文化扩散,就没有文化的发展,众多语言技术的普及扩散均说明文化扩散的作用。广播电视、通信卫星等媒体的发展,对文化扩散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文化景观与文化现象有何区别

  区别二者的重要特征之一是看其是否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例如,铁路和火车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化要素,由于铁路在空间位置上具有固定性,它是文化景观,而火车在功能性质上是运动的,因此,它不是文化景观。此外,有许多民俗活动、文化活动,由于不具有空间位置的固定性,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是一种文化现象或事物。

  旅游活动受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而日显重要。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上的特殊性和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问题,以及“假日经济”等时事热点问题都是本单元重点关注的。而且由于旅游景观的多样性将涉及与历史文化有关的方面、旅游业发展的经济规律等问题,因此自然会涉及多学科综合理解和分析阐述,具有较高的学科综合性。旅游活动具有动态、线路的特点,涉及区域发展、区域间差异和交通运输联系等方面,也是地理学科内综合的重要素材领域。

  【这部分要注意下面两个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1.游览价值:首先是资源的质量(是否具备较高的审美或历史文化价值);其次是旅游资源集群状况;第三要考虑景观的地域组合状况。

  2.市场距离:旅游经济价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与旅游消费市场——经济发达地区的距离。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越低;靠近发达地区的旅游资源,其开发价值要优于远离发达区的旅游资源。

  3.交通位置及通达性:直接影响其开发价值。

  4.地区接待能力:除旅游资源本身的开发外,还要建设旅游活动的配套设施,提高服务质量。

  5.旅游的环境承载量:是指一定时间条件下、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活动容纳能力。超过环境承载量会对旅游资源和背景环境产生破坏,使旅游环境恶化,如果达不到承载量,可能造成资源浪费。

  二、掌握我国的重要旅游资源的分布

  1.自然风光:长江三峡、桂林山水、黄山、日月潭、西湖、白头山天池、“天涯海角”。

  2.古代文化艺术宝藏:万里长城、秦陵兵马俑、明孝陵、避暑山庄、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布达拉宫。

  3.革命纪念地:广州、武汉、南京、上海、南昌、井冈山、遵义、延安、北京。

  4.民族风情:汉族端午节赛龙舟、元宵节舞龙灯、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苗族和侗族的芦笙节、彝族的火把节。

  5.十大风景名胜:北京故宫、八达岭长城、承德避暑山庄、秦陵兵马俑、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台湾日月潭、安徽黄山。

  【范例分析】

  [例题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天安门广场是一种文化景观
  B.火车不是文化景观,但刚刚进入博物馆的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是一种文化景观
  C.泰山和泰山顶上的南天门都是自然景观而非文化景观
  D.文化景观中的物质文化景观和精神文化景观都有物质表现形式

  分析:景观可分为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两大类。前者是自然界原有的事物,很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者未受人类的影响;后者是指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天安门广场是人类生产、生活和精神活动的产物,属于文化景观;火车因为是运动的,所以不属于文化景观,而我国最后一台蒸汽机车放进博物馆,这台机车就不再作为运动的工具而使用,而作为反映人类利用自然物质要素进行改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观上,就属于文化景观;泰山是自然景观,而南天门是人类创造并附加在泰山顶上的古建筑,它属于文化景观。

  答案:C

  [例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黄河流域在历史上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滔滔黄河横贯东西,两岸草原、森林、农田交织,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两岸富饶的大地哺育我们炎黄子孙茁壮成长。在黄河流域已经发现仰韶、龙山以及新石器时期的其他各种文化遗址1600多处。大量出土文物表明,我们的祖先已在这片沃土上从事过许多名垂青史的生产和社会活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雄辩地说明,黄河流域曾是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但是,由于我们的祖先不懂得生态平衡,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消耗的木材、粮食日益增加,加速了土开垦地、森林砍伐、草原毁坏,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据不完全统计,在方圆一公里的土地上,沟道总数达30万条以上,地面支离破碎,黄土裸露,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使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

  (1)黄河流域成为中华文化源地的主要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___,这说明文化源地的产生与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按文化源地的分类,黄河流域属于____________源地。

  (2)如今的黄河流域有着与历史上截然不同的文化景观,主要是在土地的_________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或者说是农业景观的_____________与历史明显不同,

  (3)黄河由中华民族的摇篮变成了世界上含沙量最大、水害最严重的河流,主要是由于人们不懂得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___的不断增长,加速____________,导致黄河流域____________日益严重,这说明文化景观不顺应____________规律,必然不能充分利用_____________,并且会对_____________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4)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黄河流域的商丘、镐京、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是封建帝王的都城,在文化上它们都属于____________,从属于___________文化体系。

  (5)按地区分布,黄河流域的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区中的( )

  A.西部游牧文化地区 B.东部农业文化地区
  C.西南少数民族农业文化地区 D.北部草原文化地区

  (6)该地区文化景观的变化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是__________。

  分析:该题涉及文化源地、文化景观、文化区等众多知识内容;考查我们联系实际的分析、比较以及将地理、历史、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综合归纳的能力。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等黄河流经的许多地区森林覆盖率在春秋战国时代在60%以上,由于人类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面积扩大,物质文化景观发生了很大变化。

  答案:(1)黄河横贯东西,植被茂盛,土壤肥沃 自然环境 文化系统
  (2)利用功能 功能
  (3)生态平衡 人口开垦土地、砍伐森林、毁坏草原 水土流失 自然发展 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
  (4)文化综合体 中华
  (5)B
  (6)人们改造物质文化景观(客观世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

  [例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缀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壅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