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面试的几种基本面形式

如题所述

(1)模式化面试。由主试人根据预先准备好的询问题目和有关细节,逐一发问。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应试者的全面、真实材料,观察应试者的仪表,谈吐和行为,以及沟通意见等。(2)问题式面试。由主试人对应试者提出一个问题或一项计划,请他予以完成解决。其目的是观察应试者在特殊情况中的表现情况,以判断其解决问题的方法。(3)非引导性面试。即主试人海阔天空地与应试者交谈,让应试者自由地发表议论,尽量活跃谈话气氛,在闲聊中观察应试者的组织能力、知识面、谈吐和风度。(4)压力式面试。由主试人有意识地对应试者施加压力,针对某一问题作一连串地发问,不但详细而且追根到底,直至无法回答,甚至有意激怒应试者,看他在突如其来的压力下能否作出恰当的反应,以观察其机智和应变能力。(5)综合式面试。由主试人通过多种方式综合观察应试者多方面的才能。如用外语同应试者会话以观察他的外语水平,让应试者写段文字以考察他的书法,也许会让应试者用一下英文打字机等等。
scuec的吧??楼上乱答的,别理他。这是老师的课件答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20
2009年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看点 面向2009届高校毕业生的44场供需见面会将从11月22日正式启动,与往年相比,今年招聘会场次增多了,但规模缩小了。在昨日(12日)广东省教育厅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表示,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一年。   2009年招聘会场次增多规模缩小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610万人,广东超过33万人,比2008年增加4万人左右,人数再创新高。广东省就业指导中心预测,加上外省到粤求职以及往年暂缓就业的学生,2009年预计有超过5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广东求职。   供需见面会从11月22日至明年6月30日举行,全部共44场次。广东大学生可凭票免费入场,门票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领取。   2009供需见面会在形式上作了微调,场次比去年增加了10场,但规模控制“小型化”,其中除9场大型综合供需见面会外,剩余35场均为小型专场。另外,由教育、劳动、人事部门共同举办的面向2009届毕业生的网络招聘会也在筹备中,时间尚未确定。   2009年总体就业岗位减少   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表示,2009年广东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长速度预计将有所放缓,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会是改革开放以来比较严峻的一年。   李小鲁分析,作出如此判断的原因有: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大量海外人员回流,从而使得高端竞争出现重心下移,这一情况无疑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带来新挑战;第二,金融危机的进一步影响将在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才会浮现,沿海地区的经济形势将出现多种不可预见的变化,预计将会有大批外企倒闭、迁移和收缩,从而大幅度地减少劳动者的就业空间;第三,由于全球经济不景气,加上国内经济放缓,国内中小企业也面临缩减规模甚至倒闭的威胁;明年新增劳动力和毕业生数字仍不断上升。总体就业岗位减少,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矛盾仍十分突出;第四,今年开始执行的公务员行政机关机构改革以及事业单位即将启动的改革,将会使以财政为依托的职位增加幅度放缓。   李小鲁表示,此次国际金融风暴在全球蔓延,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我省实施“双转移”战略,对广东社会经济结构是一次重新洗牌,受影响的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从长远来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有利的。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情况分析   2009年全国大学 毕业生 为610万。由于国际 金融 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很大影响,也对2009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产生不利影响,2008年底到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将比以前更加趋紧。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一 高校扩招影响   2008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 毕业生 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 毕业生 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二 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 招聘会 、 人才 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 招聘会 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三 企业用工 制度 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 制度 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 制度 ,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 培训 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四 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五 学生缺乏就业 培训 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 培训 ”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六 学生仍然期望过高   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08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2000元。但近八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   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七 学生缺乏求职技巧   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 面试 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 面试 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八 市场对白领需求不足   由于中国国际分工地位的处于国际分工的底部,新增加的劳动就业岗位,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就业岗位,使得中国就业上呈现“白领需求不足”的状况,这是中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这一问题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岗位与扩招之后的庞大毕业生数量之间,形成巨大的落差,而且还将因此降低大学生的谈判地位,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2009年大学生就业难原因九 文科教育质量低下   由于教学内容,几乎不针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现实,学生经过大学数年的学习之后,对于现实社会的状况仍然是十分隔膜,这也严重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大学扩招过程中间,教师的知识结构仍然是非常陈旧,授课内容政治化空洞化。   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国家工信部网络营销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陈老师对记者说,“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