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秦始皇的评价

名人们是怎么评价秦始皇的?

翦伯赞(1898~1968中国历史学家)认为: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李乔(1909~中国作家 )认为:还是少赞些为好。对秦始皇,除了要实事求是地说明他的功过之外,还应该特别认识到,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思想与我们所提倡和所要建设的“民主的文化”(张闻天、毛泽东都讲过这个命题)和民主政治,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毛泽东)认为:治理中国需要马克思加秦始皇,并且自称“坑儒比秦始皇还多”。他也说过:「秦始皇作为一个历史人物,要一分为二。秦始皇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作用要肯定,但他在统一六国后,丧失了进取方面,志得意满,耽於佚乐,求神仙,修宫室,残酷地压迫人民,到处游走,消磨岁月,无聊得很。……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反对暴秦,就包括反对秦始皇,这也是完全正义的。」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写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12
简介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年),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后人称之为“千古一帝” 嬴姓,名政。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13岁即王位,22岁在故都雍城举行了成人加冕仪式,从此正式登基"亲理朝政",39岁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历史大业,称帝。前246年,秦王赢政即位,因年幼朝政由太后和相国吕不韦及嫪毐掌管。前238年(秦王政九年),秦王政亲理朝政,除掉吕、嫪等人,重用李斯、尉缭,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创立了“皇帝”的尊号,称始皇帝。

身世
据司马迁《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秦始皇的母亲是赵国大将的女儿,送给子楚之前是吕不韦的姬妾,吕不韦出于政治目的将已怀孕的赵姬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后来赵姬怀胎十二月才产子,生下了嬴政,实则为吕不韦与赵姬的私生子。(根据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来源请求],怀孕十二个月鲜有案例;同时,作为怀孕征兆的停经也可以被异人怀疑。故此,司马迁在《史记》中出错存在可能性。)作为一个并不受宠爱的质子的儿子,嬴政少年时期是在赵国都城邯郸度过的,此时异人经吕不韦从中斡旋已然回到秦国,并认华阳夫人为母,经过多次政治斗争终于获得了华阳信任,吕不韦又花费大量精力与金钱将赵姬母子接回秦国,从此嬴政开始了他在秦王宫里的政治生涯。

生平
登上王位
庄襄王三年(前247年),庄襄王去世,嬴政即位为秦王。即位时由于年少,故国政由相国吕不韦所把持,并尊吕不韦为仲父。吕不韦既把持朝廷,又与太后(赵姬)偷情。他见秦始皇日渐年长,怕被他发现,故献假宦官嫪毐给太后。结果太后生下了两个私生子,而假宦官嫪毐亦以王父自居,封长信侯,领有山阳、太原等地,自收党羽。嫪毐在雍城长年经营,建立了庞大的势力。
前238年,秦始皇在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嫪毐动用玉玺发动叛乱,攻向蕲年宫。秦始皇早已蕲年宫布置好三千精兵,打败叛军。嫪毐转打咸阳宫,那里也早有军队,嫪毐一人落荒而逃,没过多久便被逮捕。秦始皇将嫪毐五马分尸,曝尸示众;又把母亲赵姬关进雍城的萯阳宫。秦始皇随后免除吕不韦的相职,把吕不韦放逐到巴蜀。
其后,虽然他听从秦国贵族所言,下了《逐客令》,逐出六国食客,但被李斯的《谏逐客书》所劝阻,其后他任用尉缭子、李斯等人。

统一中国
自前230年至前221年,秦始皇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秦始皇十七年灭韩、十八年灭赵、二十二年灭魏、二十四年灭楚、二十五年灭燕、二十六年灭齐。终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秦帝国。

修筑长城

秦灭六国之后,即开始北筑长城,每年征发民夫四十余万。在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男人辛苦劳作尚不能裹腹,女人纺织的布都无法蔽体的情况下,征调如此之多的民力去从事非生产性劳动,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死亡人数无法统计,千里之地尽是尸首,血流成河的惨剧,所以百姓十户人家里有五户想要造反也就不足为奇了。“孟姜女哭塌长城”的民间传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百姓对修筑长城的怨言。
当时所修筑的长城,并非今所见之长城(今长城主为明朝时所修建)而是相当不牢固的夯土墙,秦长城主要目的是标名与匈奴的界线,并没有实质的防御功用,况且当时匈奴实力并不强,始皇仍遣蒙恬发兵十万攻击匈奴,后人对此的评价是:“兴兵远攻,贪外虚内,务欲广地,不虑其害”。蒙恬死后没多久,匈奴便轻松跨过秦长城,不但收复了原来的失地,并且占领了燕、代等郡。综上所述,长城本身在后世抗击游牧民族的战争中是否有意义还属争议话题,但至少在秦始皇时代的作用除了虚耗国力以外,没有任何作用。

集权统治

发动了焚书坑儒事件。
由于当时社会上百家争鸣,严重的阻碍了秦始皇对征服的原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并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于是,秦始皇为了统一原六国人民的思想,于当年开始销毁除法家以外的所有诸子百家的著作,一直到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史称「焚书」。
而在焚书开始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为了进一步排除不同的政治思想和见解,在当时秦首都咸阳将四百六十余名儒士和方士坑杀,史称「坑儒」。

奢侈生活

秦始皇还没有统一六国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宫殿,而在统一六国期间,更是大兴土木,每灭一国,便要将该国的宫殿建筑在咸阳附近仿造一遍,总面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整个关中地区,自渭河以北,雍门以东,直到泾河一带全部都是宫殿群。
统一之后,开始在渭河南岸修建后世皆知的阿房宫(亦名朝宫,阿房为其前殿名),每年动用民工七十多万人.虽然有人辩称这些都是有罪之人,但七十万这个数量相比于当时全国总人口不过2000万来说,这个比例也是很惊人的。朝宫可以容纳十万人,在里面运送酒菜要用车和马才行,仅一个前殿的面积就达到了东西长693米,南北宽116米,台基高达11.65米,上面可以坐上万人。 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联合组成的阿房宫考古队,对阿房宫遗址进行的考古工作发现,阿房宫本来就没有建成. 秦朝此宫殿仅完成地基而已.
除此之外,还有兴乐宫、梁山宫等等。
据《三辅旧事》记载:秦国有“表中外殿观百四十五”。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国有“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另外,“咸阳之旁二百里内”,还有“宫观二百七十”。
有宫殿就要有美女,在灭六国时,就把所有各国的美女都掳掠来放在所建造的宫殿之中。宫女总人数,据三辅旧事记载:后宫列女万余人,气上冲于天。并且,秦始皇死后,这些宫女绝大部分都被迫殉葬
骊山墓从秦王登基起即开始修建,前后历时三十余年,每年用工七十万人修建。现在留存的墓从外围看周长2000米,高达55米。内部装修极其奢华,以铜铸顶,以水银为河流湖海,并且满布机关。并且,建造陵墓的工匠在陵墓造成之后全部被活埋。

死亡

三十七年(前210年),秦始皇巡游返至平原津得病。行至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秦始皇病死。赵高勾结始皇少子胡亥及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是为秦二世。并赐太子扶苏死。

国家建设

始皇即位不久,便开始派人设计建造秦始皇陵。在统一六国之后,旋即修建豪华的阿房宫,最多时用工七十二万人(虚数,表明人数众多)。
前222年开始,秦始皇开始大幅修筑以国都咸阳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的驰道,类似现代的高速公路。驰道并实行「车同轨」,均宽五十步。驰道的作用有数项,一说是使交通方便,以利管理六国旧地,一说主要目的为方便北方战争前线的补给,还有一说是方便始皇出巡时能畅通无阻。除秦直道和秦栈道外大多在秦故地与六国旧道以及在秦征伐六国时修建的道路上基础上拓建而成。著名的驰道包括:上郡道、临晋道、东方道、武关道、秦栈道、西方道及秦直道。
秦始皇在扫灭六国后,为方便运送征讨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于是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运河在最终在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自贯通后,二千多年来就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因此此项工程在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在位时发生的事

韩国名门之后张良曾在博浪沙派刺客行刺秦始皇,未能成功。
为寻求长生不老之药,派方士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渡东海求神仙,耗资巨大。(『楚义六帖』指徐福和童男女们在到达目的地(即现时的日本)之后一去不返,日本重臣秦氏为其后代。不过参考《史记》与《三国志》可知,此一说法在东汉之前并未出现。至于徐福即为神武天皇说,则除了年代不合之外,更是毫无文献可考)。

历史评价

他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也是皇帝尊号的创立者,同时也是中国皇帝制度创立者,使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帝制时代的人。他也使中国第一次完成了政治上的统一,形成了“车同轨,书同文”的局面,为其后各朝代谋求统一奠定了基础。但自古以来,秦始皇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评价】

·正面
秦始皇在位之时,吞并六国,并发兵南征北讨,史载“百越之地,尽皆俯首”,“北扩千里”,按战国地图看,领土几乎比战国七雄控制范围扩大了一倍。而且秦始皇“设置郡县”,对征服后的土地注重统治和制度建设,不似其它同时代的征服者如马其顿的亚力山大,或罗马只重征服,不重制度建设;因此使统一的土地统治稳固,这才为中国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后人认为,“功莫大过秦皇汉武”。意指秦始皇在武功方面,排在汉武帝之前,历史上无出其右。至今,英语中对中国的称呼China,也是从罗马语Chin(秦)演变过来的,这在一个侧面上表现了秦帝国的影响力。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重视以法治国,秦始皇继承了这个传统,十分推崇法家人物韩非,曾自叹“若与其同游,则无恨矣”。对将领赏功罚罪,皆依法。秦始皇虽专制,认为“朕即天下”,但有秦一代,仍是依法治国。陈胜、吴广起义,其理由也是“秦法严苛”,其罪当死,不得不反,乃是法逼民反。而并非如后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那般因严重腐败,而官逼民反。后世儒家倡导人治,治国不依法,由君主一言而决,而至今日人治之风,马屁之风犹在。
秦始皇首创驿站制度,并修驿道。为庞大帝国的政令通达以及由此而来的郡县制皇权国家奠定了技术基础。“修驿道,设郡县”,这是中国能够采用郡县制这种先进制度,而非类似西方的分封制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期的罗马不能有效控制占领区,只能设权利极大的总督(总督总揽一地的军政大权,都是贵族,基层组织都依靠当地的原有组织),仍旧类似于分封制,这是罗马帝国后来分裂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郡县制是一种平民制度,其军政首脑都由皇帝任命,依政绩军功可上可下,可平职调动,这就导致了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的出现。职业官僚和职业军人都可以来自平民,郡县官僚制有效的保证了平民(布衣)参政议政的权利(如李斯,蒙敖等等都是布衣,依军功政绩才出将入相),相比分封制这种贵族政治,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现代国家的文官制度和军队制度就是起源于此。
秦始皇建立的秦帝国为之后近一千七百年的时间,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先进于西方,从而比西方发达奠定了基础。所谓“汉承秦制”,“自秦以来,其制未变”,“百代犹行秦法政”。两千年的皇权时代的中国,在政治制度上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制度。
李白的诗《古风》:「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桑弘羊的论着中肯定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功绩。 清代的章太炎在1913年撰写的秦政记也赞扬秦始皇。

·负面
因为秦始皇推行“以法治国”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
《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秦始皇被很多史学家看作是一个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14]。
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故此,一直成为史学家对于秦始皇功大还是过大的争论点。

【毛泽东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相关人物

·赵姬
秦始皇的母亲,是与秦嬴政联系最为紧密的女人。她与吕不韦生下了嬴政,并瞒过了子楚。嬴政即位后,赵姬成为太后,吕不韦拜为相国,继续淫乱不止。后来,她又与他人通奸,并生有二子。嬴政得知此事后,无情地将母亲赶出家门。秦国大臣纷纷劝谏,可他根本听不进去。并下一道骇人的命令凡就此事劝谏者格杀勿论!但群臣仍继续进谏,秦王连声喊杀,前后共杀27名大臣,尸体高垒于城门之下。其后茅焦冒死进谏,嬴政得知将母后驱出家门有百害而无一利时,亲自将太后迎回咸阳。可赵姬却变本加厉地放纵情欲,给嬴政带来无地自容的耻辱。他恨他的母亲,以至他会毫不顾忌母子亲情,又将其逐出家门,幽禁宫中。由此秦王对淫有一种特殊的憎恶感。他曾竭力表彰巴蜀寡妇轻富贵而不淫的贞洁操守。这种女性才是他理想的母亲形象。

·荆轲
原齐国人,本姓“庆”,后来迁徙入卫,改姓“贺”,最后入燕,姓“荆”。
荆轲喜好读书和剑术,但在卫国没有得到任用。他想与盖聂讨论剑术,遭到了拒绝。后来与鲁句践发生争执,被鲁句践喝了两句便逃跑了。最后荆轲来到了燕国,结识了当地卖狗肉的屠户和击筑的乐人高渐离。终日与他们饮酒作乐,旁若无人。虽然荆轲是个酒鬼,但也有一些文化知识,所以他与当地的处士田光也有一定的交情。
当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后,便立心刺杀秦王。在鞠武的引见下,太子丹会见了田光,田光便为太子丹选出了刺杀秦王的人选——荆轲。在田光的劝说下,荆轲同意了当刺客,后,田光自尽以保守秘密。太子丹厚待荆轲,有求必应。如让他“以金瓦投龟”、杀千里马取马肝供他品尝;一日酒会,荆轲见到一个侍女的双手长得很美,便称赞了一句。谁知酒席散后,太子丹却叫人把那侍女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
荆轲不入秦,太子丹也不敢催促。只是后来王翦大军压境,太子丹才不得不劝他行动。荆轲迫于无奈,要了督亢地图和秦国逃将樊於期的人头,备上徐夫人匕首(姓徐名夫人),带上秦舞阳,以奉献樊於期首级为名,出使秦国。行至易水,高渐离为他击筑送行,荆轲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去到秦国后,荆轲以进奉地图为名,亲近秦王嬴政,并取出藏在地图中的匕首刺杀秦王。或许他一开始的不成功就注定了他的失败,尽管如此,秦王还是慌张地跑来跑去,样子十分狼狈,经过一位大臣的提醒后,三次才把剑拔出,一剑就把荆轲的脚砍断了,因此,荆轲反而被秦王砍杀。此为成语“图穷匕现”的典故出处。

·尉缭
魏国大梁人。姓氏不详,只因曾为秦国国尉(主管军事),后人称其为“尉缭”。著名的军事理论家、游说家。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入秦游说,为秦所用。收买六国高官重臣的外交手段是他所提出来的。嬴政对尉缭的才智十分赏识,甚至在服装饮食等方面,让他和自己享有同等的待遇。然而尉缭对嬴政的评价却并不高,他对嬴政的评价是“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
尉缭著有《尉缭子》一书,共24篇。表述了他对战争的各种看法。
第2个回答  2007-12-09
【毛泽东评秦始皇】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他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4)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因为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修筑宽广的道路,不搞国中之国,而用集权制,由中央政府派人去各地方,几年一换,不用世袭制度。
第3个回答  2019-03-06

秦始皇  评价

每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什么东西,最后走的时候也没有失去什么。争什么啊,争来的是假的。今天你说我一定要穿漂亮的衣服,我一定要开好车,你所拥有的一切明天还是你的吗?想想看,过去皇帝打下来的江山最后又变成 人家的江山了。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时候,六个国 家的皇帝全部都没了,国 家灭 亡了。得到了吗?失去了。中 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名胜古迹啊,因为在中 国史上有过很多的国 家和朝代,每一个国 家或朝代都给自己造一个皇宫,所以中 国有很多名胜古迹,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像皇宫一样漂亮的故宫。最后呢,他们什么国都没了。实际上随着历 史的变迁,所做的一切东西瞬间就没了,去争什么去抢什么。要抢一个地方,抢一个江山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那是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学佛人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来无得、去无失。

真正的无我观就是人、我、法俱灭。什么叫无我观呢?就是真正的在世界上把自己看空了,觉得我没有活在这个世界上了。那么实际上人没有了,我也没有了,法也没有了,全部都灭掉了。法是什么?法界。你人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对你来讲都是空的。你还会为了和人争一个电视机,争一点钱大打出手吗?会不会啊?不会了。什么都没了,什么都不存在–这就是最后开悟。也就是你能达到佛菩萨的境界–把自己看空了,觉得无所谓了。

师父讲给你们听,很多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要面子,被人家讲两句,我要面子;今天不让做领 导了,我要面子……面子害死人知道吗?面子是典型的执着,面子是典型的有我。夫 妻两个吵架都是要面子。其实要什么面子啊?你吃几碗饭他吃几碗饭,你们两个人不知道吗?他什么本事你什么本事,你们自己不知道啊?你半斤他八两,要什么面子啊。师父经常跟你们说“死要面子活受罪”。要无我,否则怎么成佛啊。

要心亡、境亡、人亡、法亡。“心亡”是什么意思?就是心没有了。人家说这个人没心没肺的,就不会生气、不会难过、不会记恨,活的就很自在,叫心亡了。“境亡”就是境界也没有了,看到的什么都对我没有兴趣。哇,人家在马路上发东西是免圝费的,发什么牛奶,是新产品,跑过去拿了一瓶,转一圈再拿一瓶,再转一圈再拿一瓶。境界让你贪,对不对啊?这就是境界让你变化,境界让你转换思维。比方说,妈妈对这个哥 哥一直不大好的,但最近给哥 哥多买了些东西,妹妹一看“啊,你给他买了不给我买,哇……”哭起来闹起来。就是看见人家好了嫉妒;看见给人家多了难受。请不要忘记你是学佛的人,你是菩萨呀,你付出还来不及呢,你还索取啊。

人亡”就是觉得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觉得不是我自己。人活着就跟没有一样,你这个人才能潇洒,才能洒脱。“法亡”就是你修学的法界,你对什么东西都看上去是没有的,你这个人就潇洒解脱了。如果你把修行的目标定的高一点,虽然你不能一步登天,但是人能够有精力去修就是最大的福 分。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知道自己平时功课考 试都能考80分,是因为你每次做了100分的准备。如果你做120分的准备,你就只能考100分了。对不对啊?如果我境界不好,我把境界提的高一点,不就能越过这个低的境界了?

你们今天还能坐在这里学佛,有精力坐在这里还没睡着就是福气。不听佛的人那就是没有福气;睡着的人那是半梦半醒之间的人。我们很多时候活在世界上就像睡着了一样,因为我们睡着所以我们才会上当才会受骗。你们说我们开汽车谁会睡着啊。有没有人睡着啊?否则为什么很多人会睡着撞车的?所以要明白能碰到师父就是你们的福 报。剩下没多少年可以活了,反过来讲,没多少年可以修了,时光不饶人啊。沧桑几变,凡心不死啊。沧桑几变,就是指很多的朝代都在变化,而你们的人心——凡人的心还没有死掉,还是老样子啊–贪瞋痴。你们再大的年纪,你们还是这样贪啊。你们从小贪到大,从小时候多要一颗糖开始,多喝一杯牛奶开始,多穿一件新衣服开始,一直到年纪大还在贪。你们想想吧,放下执着,要知足常乐啊。

开悟的人知道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幻相。什么叫幻相?今天有、明天没有,明天没有、今天有。今天在墨尔本的,但是一觉睡醒怎么到悉尼了,墨尔本不就没了;过两天又回墨尔本了,哎呀,悉尼到哪去了——这就是幻相。今天师父有多少多少徒 弟,过两天师父一算,怎么徒 弟少了;又过几天,怎么徒 弟又多起来了——它都是幻相。所以也不要老啃着一个法 门,觉得自己学的东西是最好的,觉得自己学得是最好的法 门。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说喝水好,这个永远不会错吧,喝水是好,那你怎么不说现在的水有污染啊。比如一天喝5升的水对肠子是清洗的,那么你喝5升的脏水(有污染的水)也是冲洗你的肠子吗?所以要明白,要离相。

离相是什么?就是我们不要去看到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要离开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这是对的还是错的。师父还举前面的例子:两个人在打架,你不知道谁对谁错。我离相,就是我离开你们两个人打架的这个相,我就知道谁对谁错了。我离开了人间,我才知道在人间时是对是错。如果你执着在某一件事情里面,你就离不开它,你就不知道这个事情是对是错,明白了吗?为什么很多人吃东西非常咸?因为他执着于口重。

他每天吃咸,吃到后来他已经吃不出来什么叫咸的了,稍微淡一点点,实际上已经非常咸了,他还会说太淡,道理很简单。比如很多洁癖的人,到了很干净的地方他还要拿东西左擦右擦,擦了一遍又要擦,擦了一遍又要擦,实际上是他的思维概念在变化。离相就是让你看到思维知道的这些东西要无执着取舍。就是不要去执着于某一件事情的好坏,举个例子:现在有一盒糕点,里面有牛角包、芝麻饼,或者还有蛋糕,还有春卷。执着的取舍是,“嘿嘿,我就喜欢吃这个,我要拿这个。”如果不执着的取舍是什么呢,“没关系的,你们先拿好了,我什么都能吃,都挺好的。”因为你执着了,你只能尝到其中一种蛋糕的味道,你永远尝不到芝麻饼的味道,你永远尝不到春卷的味道,这就叫执着。所以执着是最害人的东西。

我们要无得无失。就是要觉得心里不要有所得,也不要有所损失。无得无失是什么意思?就是没有得到任何东西,也没有损失什么东西。因为我还是老样子,所以我也不存在损失什么东西。举个简单例子:你今天不去占人家便宜,你没有得,你也不会损失。如果你今天占了人家便宜了,接下来你就会被人家占便宜,你就有得有失了。所以无得无失,真心竟显。就是只有你不去得,你这个本性才会出来。你本性是善良的,你不要人家任何东西,你是一个善良的人,那么你才会外尘不入,就是外面的灰尘才不会进入你的心田。

因为你什么都无所谓了,肮  脏的东西就进不了你的心田,你就无得无失了,你就得到真 相了——真空无相的大智慧。真空是什么?就是一个真的很善良的人,这个人是空的,是无所谓的。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的人就是空的,这才叫大智慧啊。不跟人家争的人才是聪明人,不跟人家吵的人是聪明人,不跟人家打架的人是聪明人,这种人不会有灾 难的。整天跟人家冲冲杀杀打打闹闹的人他会被人家报复的,他就会有灾 难了。所以学佛要学智慧。

你们要体会无得无失,如果你们能够体会到今天师父刚才给你们讲的,比如我来到澳洲,我什么都没有的,我今天所拥有的一切如果给了人家,又怎么样呢?我无得无失啊。我来的时候没有什么钱的,我现在已经很有钱了,我为什么还要去争这些钱呢?我来的时候就这么一个皮箱过来的,我现在已经有这么多了,我为什么还要去争这么一点点利益呢?经常能够体会无得无失的人他是一个有福之人。想一想你这一辈子,你没有失去什么也没有得到什么,这是结果,因为这个结果是众生平等。每一个人一辈子都没有得到什么东西,最后走的时候也没有失去什么。争什么啊,争来的是假的。今天你说我一定要穿漂亮的衣服,我一定要开好车,你所拥有的一切明天还是你的吗?想想看,过去皇帝打下来的江山最后又变成 人家的江山了。

秦始皇吞并六国的时候,六个国 家的皇帝全部都没了,国 家灭 亡了。得到了吗?失去了。中 国为什么有这么多名胜古迹啊,因为在中 国史上有过很多的国 家和朝代,每一个国 家或朝代都给自己造一个皇宫,所以中 国有很多名胜古迹,到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像皇宫一样漂亮的故宫。最后呢,他们什么国都没了。实际上随着历 史的变迁,所做的一切东西瞬间就没了,去争什么去抢什么。要抢一个地方,抢一个江山那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那是冒着抛头颅洒热血的,所以学佛人要懂这个道理——我们来无得、去无失。

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福 分,那就是学到了佛法,明白了真 理。师父给大家讲,有所得,其实就是有所谓。如果你这个人觉得“哎呀,我得到了”,其实你就是有所谓——拼命的去追求这些东西,这就是有所得;如果一个人的境界是高的,他就是无所得。真正的得不是有所得,是无所谓;有所得就是还有贪意在里面,但是无所得就是无所谓。我对什么事情都无所谓,你说你还会去争这个东西吗?还会去抢这个东西吗?不会了。

大家要知道真正学佛人的含义就在于明白、开悟,这是最重要的。有多少人为了一点名,为了一点利,天天觉睡不好,饭吃不香啊;又有多少人为了一点麻烦、矛盾,自己在痛苦之中生活着;又有多少人为了争一点点名利,气得半死。不要说你们现在做功德,就是不做功德也不能生气啊,何况你们是做功德的,你们今天得不得的到不是你们说了算的,是天上菩萨给你们说了算的。争什么,抢什么啊,实实在在修心,处处替人着想,好好修行。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是一句现代话,实际上用菩萨的佛言佛语就是说:救 度一切可以救 度的有缘众生。

人生苦海何处是家?想想有的孩子很小自己就到泰国去了,爸爸妈妈也不舍得,十几岁就离开,何处为家啊?到了泰国离开了中 国又到了澳洲,何处为家啊?人生要珍惜啊。要记住:人生苦海何处为家,生命在呼吸间,无常时变迁。今天有了明天没有,无常天天在变啊。一辆好好的汽车,明天一撞,车又坏了;一个好好的人,一撞车脚又没了;一对好好的夫 妻,一吵架婚姻没了;一个好好的肝,一生气肝硬化了;一个好好的脑子,想不通神 经病了。变迁啊,无常变迁啊,天天在变啊。所以师父教你们速学佛速修,此生不要虚度啊。不要再虚度年华了,不要再虚度自己的青春,不要再浪费自己的慧命了。师父给你们讲的句句是名言哲理啊。

告诉你们不好好修心之人就会永远失去自己的慧命。真正的慧命一定要让他活,就是要改变自己,要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这个人才有慧命;连自己生命都不珍惜的人,他是没有慧命的。你们今天不修,不努力,你们的慧命就会慢慢逝去。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