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故事有好词佳句

如题所述

登门借书的毛泽东

魏艾民

1986年夏天,一个偶然机会,我听肖劲光大将讲了一个毛泽东登门借书的故事。细细品味,多有感慨。
肖劲光在中央苏区时,收集到《战役问题》和《战斗条令》两本书,在长征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几次轻装,都没有舍得丢掉,一直背到延安。一次,贺子珍到肖劲光家串门,看到肖劲光保存着几本军事书籍,回去告诉了毛泽东。第二天,毛泽东就踱着方步,走到肖劲光的窑洞,神秘地说,“听说你这里藏了“宝贝”,给我看看怎么样?”当肖劲光知道毛泽东要借那两本书,有点不情愿。毛泽东说,借去看看,一定还你。肖劲光晚年回忆此事,风趣地说,当时实在小气,感到好笑。
这段佳话,从一个小小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刻苦好学。毛泽东成就的伟大事业以及他的坚毅、他的智慧、他的胆略、他的胸怀、他的人格,不但使同代人、也使后代人折服。这永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毛泽东同所有的人一样,并非生而知之,他的雄才大略,来自革命实践的锻炼和一生手不释卷。19 39年1月20日,他在延安的一次演说中,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 会苦煞人。他,一生以读书为乐,炮火连天,不忘读书;饥寒交迫,以书为伴。 一本《容斋随笔》研读一生。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要看《容斋随笔》,9月 9日逝世,实践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
人们颂扬毛泽东博览群书的好学精神,但往往忽视他读书生活的两大困难, 那就是“少书、缺时”。
在长期革命战争中,毛泽东虽是党的领袖,但收集图书也极为不易,正如肖劲光所说,在边区能搞到像他保存的那些书,可谓“难于上青天”。1938年1月1 2日,毛泽东写信给艾思奇,诉说自己缺书的情形:“我没有《鲁迅全集》,有几本零星的,《朝华夕拾》也在内,遍寻都不见了。”在抗日战争的后期,处境虽已逐渐好转,但毛泽东仍为收集图书而忙。1943年12月20日,他写信给胡乔木:“请你就延安能找到的唯物史观社会发展史,不论是翻译的,写作的,搜集若干种给我。听说有个什么苏联作家写了一本猴子变人的小说……诸如此类,均请收集。”可见毛泽东登门向肖劲光借书,自在情理之中。
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可算是最忙的人,读书自然受到种种限制,他也为此而苦恼。1941年1月31日,毛泽东写信给岸英、岸青二儿:“自己不满意自己;读书也少,因为颇忙。”1944年11月2日,致郭沫若:“武昌分手后,成天在工作堆里,没有读书钻研机会”。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对有更多读书时间的渴望 。鲁迅为写作牺牲了常人休闲和喝咖啡的时间,毛泽东读书更是见缝插针。1938 年初,随着抗日战争的激烈展开,毛泽东的繁忙是不言自明的。他的《读书日记 》,记录了1938年2月1日至4月1日,逐日读书进度,感人至深。2月23日,毛泽东同任弼时向各大战略区发出《关于战略计划和将来行动的意见》,对部队的使用方向、战斗方向、可能遇到的问题,作了详细指示,当天又抓紧时间看书10页 。3月3日,毛泽东对陕北公学毕业同学发表长篇“临别赠言”,当天又读书22页 。可见,毛泽东读书,比常人读书付出了更多的辛劳。
现在的读书条件,比起战争年代可谓天壤之别,但读书条件的改善和读书的自觉性的提高,并非必定是正比。回忆伟人读书的往事,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很多启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21
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湖南湘潭人。1893年12月26日生于一个农民家庭。辛亥革命爆发后在起义的新军中当了半年兵。1914~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和蔡和森等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前后接触和接受马克思主义,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组织。
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出席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曾在广州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主编《政治周报》,主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2
我只知道在西柏坡有关于毛主席的两首民歌
一个是磨盘的故事
“磨盘上布下雄兵百万
土屋里奏响胜利凯歌
农家院捣毁旧世界
小山村走来新中国”
这是说三大战役期间毛主席和其他四位书记围坐在磨盘前商讨战局。
空城计的故事
“周恩来慧眼识敌情
三封信件件催人急
毛主席巧设空城计
吓退蒋傅十万兵”
这个故事是说毛主席根据周恩来报告蒋傅企图偷袭石家庄的三封信,在新华社发了两篇稿件,设了一个空城计,使得蒋介石和傅作义的偷袭计划失败。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