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如题所述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在古代文学史上,无论是诗人还是词人,都有着很多共同的情结。比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伤春情结,“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悲秋情结等。
除了这些之外,在唐宋的文人中还存在着一种最为明显的“怀月”情结。在古典诗词名篇之中,月亮的出镜频率可以说是非常高的。写景抒情的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缅怀亲人的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感慨人生哲理的如“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寄托离思的如“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描写征人之苦的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对自然及宇宙思考的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抒发怀古之情的如“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对季节感伤的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
诗人、词人多数较为感性,他们的情绪波动无常,个人的情怀非常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的阴晴变化,容易让诗人联想到个人的际遇以及内心的情感波动。基于种种原因,月亮被赋予了不同的情感色彩,也成了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就是一首吟咏明月的篇章,出自苏轼的《中秋月》(一作《阳关曲》)。苏轼作为豪放词派的主要人物,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
这首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这首词记述的是词人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在第一句中,词人写出了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收”和“溢”两个字,用的极其生动巧妙,看似相反的两个动作,但是却有着前后的联动,勾勒出了一幅秋夜清寒的画卷。词人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的字面,而“溢清寒”三个字则,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
在第二句中,词人写出了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明月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李白《古郎月行》中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一个“转”字,更是生动巧妙传神,写出了明月初生的场景,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词中并未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而总体来看,与杜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有着几分相似之处。只不过,这首词的意境更为深远,而杜牧的场景相对活泛一些。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 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月
  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中秋待月
  陆龟蒙
  转缺霜输上转迟, 好风偏似送佳期。
  帘斜树隔情无限, 烛暗香残坐不辞。
  最爱笙调闻北里, 渐看星潆失南箕。
  何人为校清凉力, 欲减初圆及午时。
  倪庄中秋
  元好问
  强饭日逾瘦, 狭衣秋已寒。
  儿童漫相忆, 行路岂知难。
  露气入茅屋, 溪声喧石滩。
  山中夜来月, 到晓不曾看。
  中秋月
  晏殊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中秋见月和子由
  苏轼
  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千丈生白毫。
  一杯未尽银阙涌,乱云脱坏如崩涛。
  谁为天公洗眸子,应费明河千斛水。
  遂令冷看世间人,照我湛然心不起。
  西南火星如弹丸,角尾奕奕苍龙蟠。
  今宵注眼看不见,更许萤火争清寒。
  何人舣舟昨古汴,千灯夜作鱼龙变。
  曲折无心逐浪花,低昂赴节随歌板。
  青荧灭没转山前,浪*(左风右占)风回岂复坚。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
  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上将下虫)鸣露草。
  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
  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明朝人事随日出,恍然一梦瑶台客。
  中秋登楼望月
  米芾
  目穷淮海满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
  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念奴娇.中秋对月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
  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
  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
  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中秋
  (唐)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8-01-29
阳关曲(中秋月)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阳关曲本名《渭城曲》。宋秦观云:《渭城曲》绝句,近世又歌入《小秦王》,更名《阳关曲》。属双调,又属大石调。 按,唐教坊记,有《小秦王曲》,即《秦王小破阵乐》也,属坐部伎。

[译文]夜幕降临,云气收尽,天地间充满了寒气,银河流泻无声,皎洁的月儿转到了天空,就像玉盘那样洁白晶莹。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月光多为风云所掩,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