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孙子兵法学到了什么

如题所述

一.兵学成就
作为一部论述军事领域内部联系和规律的兵学著作,《孙子兵法》以一种高屋建瓴的眼光,从战略高度论述军事问题以及解决之道,被尊奉为“百世兵家之师”。《孙子兵法》内容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如备战、治军、行军、作战、养战等。1.慎战备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战争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孙子兵法》在第一篇《计篇》开篇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武深知战争的危害,因而在《火攻篇》中告诫统治者:“亡国不可以复生,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然而,慎战并不意味着不战。孙武对春秋时代有着清醒的认识,深知战争不可避免,因而极为重视备战。《九地篇》中指出“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孙武强调“吾有备,敌不攻”,进而来保证国家的太平。此外,孙武在《谋攻篇》中指出“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等,可见其慎战备战思想。
2.文武治军理论。军队战斗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胜败,而军队战斗力的强弱与治军精密相连。孙武在《行军篇》中指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齐文令武作为《孙子兵法》中主要治军理论,一直影响至今。其治军理论主要包括严明责罚,严格训练,慎重选将,将权贵一,善待士卒等方面。《计篇》提出了“料战七计”,即“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肯定了赏罚将士和训练将士的重要性。同时,《计篇》具体列出了将帅的条件“智、信、仁、勇、严”,可见选将也至关重要。《孙子兵法》提倡“君命有所不受“,将其定为一条重要的治军原则,为后世诸多名将奉行。同时,孙武在《作战篇》中指出对敌军俘虏应“卒善养之”,这样可以“胜敌而益强”。
3.校计索情之法。战争取胜的前提在于知己知彼,因而了解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显得尤为重要。《计篇》提出“五事七计”,用于判断衡量我方的实力。间谍作为掌握敌情的主要手段,孙武在《用间篇》对其种类、特点、使用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描述,他指出“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间谍是“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可见其重要性。孙武认为只有了解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才能保证“百战不殆”。
4.因敌制胜之道。战争是敌我双方的较量,取胜的条件由敌我双方掌握。只有针对敌方的变化而采取相对的变化,我方才能获得更多的取胜条件,因而《孙子兵法》提出作战应该“因敌制胜”。因敌的前提是“知敌之情实”。为此,《行军篇》中列出了三十余条“相敌之法”。战争的艺术在于掌握主动权,谁能牢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谁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孙武认为掌握主动权的关键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最终以达到“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的境界。此外,《势篇》中的造势任势和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避实击虚思想,都是“致人而不致于人”的重要方法。
5.行军作战之术。战争中最主要最核心的部分是行军作战。孙武深知这一点,在《孙子兵法》中关于行军作战的内容占全篇的绝大多数。孙武凭借渊博的知识高度概括军队在行军作战时的方法或者说战术。孙武在《计篇》中提出“施计十二术”,亦称“诡道十二法”,用以指导作战。在《谋攻篇》中,孙武列出了“用兵六则”,即“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从而可以“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在《军争篇》中提出“作战八法”,即“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以及《行军篇》中的“相敌三十二法”,都是孙武在对军事学深入研究后的高度总结。
二.哲学成就
任何不朽之作的形成都离不开正确思想的指导,《孙子兵法》亦不例外,其中的哲学知识也相当丰富。
1.朴素唯物主义。孙武是个唯物论者,反对鬼神天意。他在《用间篇》中强调“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反对用阴阳杂占的方法去认识战争,主张“禁祥去疑”。在观察战争的问题上,孙武着眼于“道、天、地、将、法”等“五事”,提倡在客观事实基础上作出判断,预测胜负[1]。《形篇》中指出了著名的“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论点。而“先为不可胜”要求创造不可胜的客观条件,因而在《形篇》中,孙武具体阐释了“量敌五法”。再如《火攻篇》中五种火攻方法,均是站在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提出的。
2.朴素辩证法思想。《孙子兵法》中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主要表现为矛盾,联系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的应用。《势篇》中的奇正思想,《虚实篇》中的虚实思想以及攻守思想等,都体现了矛盾相互转化。奇也好,正也罢;虚也好,实也罢,它们都是相互联系的,“正出奇,实出虚”。孙武认为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着不同倾向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属性,并将它运用战争指导“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2]。此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早在春秋时代就被孙武认识。他在《计篇》中的“诡道十二术”,在《谋攻篇》中的“用兵六则”,以及在《军争篇》中的“作战八法”等,明确指出对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况应采取不同的战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孙武是个有深厚兵学基础的军事家,他能够全面地看待问题。其关于备战、作战、治军、行军中的论述就是最好的体现。“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以及《行军篇》中对“相敌之法”的总结等,无不体现其全面地看待问题的观点。此外,《孙子兵法》充满着进取精神,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备战、作战等。其《虚实篇》中的“致人而不致于人”“形人而我无形”,《九地篇》中“使敌前后不相及”“争地,吾将趋其后”等,都强调了行军作战应主动出击,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孙子兵法》还主张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如《势篇》中对奇正思想的论述等。正是基于这些哲学思想,使得《孙子兵法》具有更大的圆融性和指导性。
三.文学成就
《孙子兵法》虽为兵书,但也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其主要表现在文学语言艺术上。
1.语言精确简练,字如珠玉。《孙子兵法》全篇六千余字,但内涵极为丰富,几乎囊括了军事学的各个领域。刘勰在《文心雕龙·程器》中赞誉它“辞如珠玉”,纵观《孙子兵法》全篇,几乎找不出多余的字,可谓“字如珠玉”。宋代郑厚在《艺圃折衷》对《孙子兵法》的语言及用词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之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其词约而缛,易而深,畅而可用。《论语》、《易大传》之流,孟、荀、扬著书皆不及也。”
2.长短句交错,极具韵律美。《孙子兵法》通篇显著特色为长短句交错,如《虚实篇》中“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再如《形篇》中“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长短句相互交错,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具韵律美。
3.“也”字用法影响深远。纵观《孙子兵法》,“也”字出现频率极高,并贯穿于全篇始终。“也”字不仅使《孙子兵法》全篇更有旋律,而且对后世文章章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清代林纾在《春觉斋论文·也字用法》中指出“《始古录》谓欧阳修《醉翁亭记》用‘也’字,东坡《酒经》用‘也’字,王荆公《度支郎中萧公墓铭》皆用‘也’字,不知谁相师法,然皆出《孙武子》十三篇中”。
正是由于卓越的艺术成就,《孙子兵法》早已超越军事领域,在商业竞争、企业管理、体育竞赛以及外交谈判等其他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部经久不衰的惊世之作,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影响着一代代现代人。追问

太长咯 明天就要考试 背不完

追答

背一下提纲啊!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02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全文十三篇,可以学到的东西需要看个人领悟,我个人认为可以学到的主要是排兵布阵,因为孙子兵法不仅分析了各类条件下的战斗策略,甚至还讲了间谍的问题,考虑的很全面。
第2个回答  2012-05-02
这要问自己啊,孙子兵法看似兵法,胜似兵法。
第3个回答  2012-05-03
大头
第4个回答  2012-05-02
外哟 雪雁姐 我也在找诶追问

嘿嘿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