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的故事

如题所述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2、《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陈太丘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

(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5、食言而肥

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08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12-01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2、《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陈太丘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
(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5、食言而肥
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第3个回答  2020-08-22
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周宣王死后,其子宫涅继位,是为周幽王。当时周室王畿(wáng jī)所处之关中一带发生大地震,加以连年旱灾,使民众饥寒交迫、四处流亡,社会动荡不安,国力衰竭。
而周幽王是个荒淫无道的昏君,他不思挽救周朝于危亡,奋发图强,反而重用佞臣虢石父,盘剥百姓,激化了阶级矛盾;又对外攻伐西戎而大败。这时,有个大臣名褒珦,劝谏幽王,周幽王非但不听,反而把褒珦关押起来。
褒珦(xiàng)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族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周幽王好美色,正下令广征天下美女入宫,就借此机会寻访美女。在褒城内找到一位姒姓女子,教其唱歌跳舞,并把她打扮起来,起名为褒姒,献于幽王。替褒珦赎罪。
幽王见了褒姒,惊为天人,非常喜爱,马上立她为妃,同时也把褒珦释放了。幽王自得褒姒以后,十分宠幸她,一味过起荒淫奢侈的生活。褒姒虽然生得艳如桃李,却冷若冰霜,自进宫以来从来没有笑过一次,幽王为了博得褒姒的开心一笑,不惜想尽一切办法,可是褒姒终日不笑。
为此,幽王竟然悬赏求计,谁能引得褒姒一笑,赏金千两。这时有个佞臣叫虢(guó)石父,替周幽王想了一个主意,提议用烽火台一试。
烽火本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由国都到边镇要塞,沿途都遍设烽火台。西周为了防备犬戎的侵扰,在镐京附近的骊山一带修筑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
一旦犬戎进袭,首先发现的哨兵立刻在台上点燃烽火,邻近烽火台也相继点火,向附近的诸侯报警。诸侯见了烽火,知道京城告急,天子有难,必须起兵勤王,赶来救驾。虢石父献计令烽火台平白无故点起烽火,招引诸侯前来白跑一趟,以此逗引褒姒发笑。
2、《郁离子》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
济阳有个商人过河时船沉了,他抓住一根大麻杆大声呼救。有个渔夫闻声而致。商人急忙喊:“我是济阳最大的富翁,你若能救我,给你100两金子”。待被救上岸后,商人却翻脸不认帐了。他只给了渔夫10两金子。
渔夫责怪他不守信,出尔反尔。富翁说:“你一个打渔的,一生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得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淦夫只得怏怏而去。不料想后来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欲救,那个曾被他骗过的淦夫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商人淹死了。
商人两次翻船而遇同一淦夫是偶然的,但商人的不得好报却是在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若不守信,便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所以,一旦他处于困境,便没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遭难,只有坐以待毙。
3、齐襄公言而无信
春秋时,齐襄公派大将连称、管至父去守卫葵丘。连称问齐襄公:“我们何时能回来?”当时正是西瓜上市季节,齐庄公一边吃瓜一边说:“明年吃瓜时派人替换你们。”
一年之后,齐襄公却忘了约定。管至父只好送回一瓜,并提出按时替换的要求。齐襄公十分振怒,平静下来之后,对送瓜的人说:“他们要想回来,在等一次瓜熟吧。”连称、管至父见齐襄公言而无信,又气又恨。后来,他们二人参加叛乱,杀死齐襄公。
齐襄公言而无信,最终落得被人推翻,死于非命的下场。告诉我们人是要讲信用的,既然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兑现承诺。言而无信,必然失信。

4、陈太丘的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等候离开了,离开后没多久友人才到。元方当时年龄只有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友人就问元方:“您父亲在么?”
(元方)答道:“他等了您很久您也没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自己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去了。”
元方答道:“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时您还不到,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便下车想拉元方的手以示友好,但是元方径直走向家门,没有再回头看那个无礼的人
5、食言而肥
哀公从越国回来,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当时,郭重为哀公驾车,看到他们二人,就对哀公说:“他们背后说了很多诋毁您的坏话,您一定要当面质问他们!”
鲁哀公在五梧宴请大夫,孟武伯因为厌恶郭重,就一边敬酒,一边取笑说:“您怎么长得这么肥胖?”
季康子说:“武伯该受罚吃肉!因为我国接邻敌国,我们不能陪同君王同行,从而不能参加这次远行,武伯你却觉得在外奔劳的郭重肥胖。”
鲁哀公听了,很觉厌恶,便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无肥乎!”这句话分明是反过来讽刺孟武伯惯于说话不算数,而且在宴会上当着群臣之面,出于国君之口,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感到万分难堪。
“食言而肥”这个成语就是从此而来,形容说话不算数,不守信用,只图自己便宜。若表示坚决履行诺言,说话一定算数,即为“决不食言”。
第4个回答  2019-07-01
忠诚与失信的约会
──古代诚信故事
 
 
 
 
汉朝年间,有一个叫陈实的人。陈实,字仲弓,曾官太丘长。陈实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的爱戴和好评。后来,陈实返回了故里,无官一身轻,当地远近的官员、乡邻村民们却都愿意尊称其为“陈太丘”。
有一天上午,陈太丘从街市返回的路上,恰好与曾一起供职的朋友意外碰面,毕竟两人也是多年未曾谋面,两人相拥一起,真道是友人相见,格外亲热。寒暄一阵后,陈太丘执意要请友人到自家去好好叙上一番,友人家在邻镇,再加上陈太丘的再三邀请,盛情难却,两人边走边聊,很快就来到了陈太丘的家门口。
一进家门,但见诺大的庭院,已被主人收拾的干干净净,各种物什,摆放得井然有序。陈太丘便去里屋叫来夫人孩子,热情地给他们介绍了一番。孩子们鞠躬施礼后,便知趣地到庭院玩去了;夫人呢,与那友人客套几句后,就忙着要准备酒菜。友人见陈太丘一家礼仪分明,热情待客,打心底佩服陈太丘的为人处世。
这时,陈太丘先把友人领进了书房,欣赏了几幅名人字画,各自赞叹和发表评论后,又双双坐在茶几旁,开始品茗。品茗是一种学问,在不紧不慢的举止间,有淡淡而悠然的茗香从杯际腾起,人们可以回忆往事,咀嚼人生,细细思量很多很多。茗香飘逸,话兴正浓。就在谈笑间,夫人进屋,告诉他们,饭菜已齐了。
两位友人相拥而出,来到厅堂,只见八仙桌上已经摆好了足足有八个香喷喷的热菜。于是主人取出了一罐陈年老酒,铺上了两个精致的酒盅,那酒香很快飘散,满院飘香,扑鼻而来,两人对视一笑,端杯而尽,酒逢知己,越饮越欢。酒过数巡之后,友人开口说话了:“不能接着再喝了,我差点忘了,明天我还得去郡府会一好友,还得早点回去准备行装呢。”话音未落,陈太丘呵呵一笑:“这么如此之巧,明天我们刚好与你顺路,也得去郡府去办点事。”于是两人相视而笑。
酒足饭饱之后,两位友人约定,次日午时一块上路,地点就在陈太丘家门前的大槐树下。两位友人为了表达各自的忠诚,他们还在槐树前立了个高高的树干。如此之后,两人才揖手辞别。
次日,陈太丘提前来到了树干前,等了一段时间,眼看着树干底端的黑影渐渐东斜,午时已过。这时,陈太丘猜想着友人是别有他事而不能同行,或者是他已经提前出发了,于是就先上路了。
然而,就在陈太丘走完之后,他的朋友终于到了,左看右看,却不见陈太丘的影子,当即就气不打一处来,非要到他家去看个究竟问个明白。一到陈太丘的家门口,正看见他的长子正在家门口尽兴地玩耍。于是他便指桑骂槐,又像是自言自语地说道:“真不是人哪!跟人约好一块出门的,却又不等人。”
当时,陈太丘的长子刚刚年满7岁,名陈纪,字元方,是一个人见人爱、非常懂事的孩子。等他父亲的友人数落完后,小陈纪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午时,午时不来,则表示不讲信用;对孩子骂他的父亲,则表示没有礼貌。”
铿锵数语,掷地有声。那刻,刚才还歇斯底里欢叫的知了已经嘎然而至,死一般寂静。那友人当即就羞愧万分,恨不得找个地洞钻了进去,并又想下车解释。抬眼处,但见小陈纪头也不回就进屋去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