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锻炼孩子的胆子

如题所述

‍‍

    1.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感受。

    要是孩子很感到害怕和紧张,如果孩子已经表现出来,我们要表示情绪支持要让他知道你无时不刻都在保护他。但我们除了支持以外,还要鼓励孩子勇敢地挑战自我,完成自己力所能及的任务。当然,如果孩子还感到害怕犹豫,我们也不要强迫他们继续去尝试,告诉他们下次再来。

    2.面对有压力的事一定不能强迫,但也不能教孩子立刻放弃。

    强迫让孩子做自己本身非常害怕或非常讨厌的事,只会让他们更害怕和讨厌。

    当然不能让他们马上放弃,我们应该给他们一些鼓励,比如说:爸爸妈妈也知道很难,但我们可以试一试,挑战一下,成功了更好,没成功也没关系。

    3.让孩子保持做事的耐心和细心。

    耐心和细心很大一部分决定一个人的成败。我们应该时常锻练孩子的耐心和细心。比如让孩子坚持和自己跑步,让孩子多写日记,记录生活的事等等。

    4.让孩子知道一切事物都在自己的控制之中。

    让孩子感觉一切都在自己控制之中,这样孩子在心理上就有了很大的自信,做起事来也就不会畏手畏脚了。他们就没那么胆小怕事了。

    比如第一次让孩子滑滑梯,孩子开始可能有些害怕,但这时家长要强调告诉孩子不要怕,爸爸妈妈在这里,不会有事,我们可以扶到你等等。孩子才会勇敢的迈出第一步。

    5.孩子不管在哪方面有成功的事例,一定要和孩子表示庆祝。

    孩子做事一旦有些成功事例,我们一定及时表示一下庆祝,让孩子记住这些成功的经验,并教导孩子要不断的去尝试,这样孩子的胆量就会越来越大,也能更快的接受各种新鲜的事物。

    6.塑造经验典型,父母要带好头,不能让孩子觉得你也是一个胆小的人,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的父母最勇敢。树立好正确的父母形象,最大限度的在情感上满足孩子的各种需要。这样孩子才能更愿意去承担各种风险,当然胆量也就大了。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4-02
孩子的胆量的大小是后天形成的.孩子的胆小, 多是父母故意创造渲染恐怖的苦果,而孩子变得胆大,富有勇气,在很大程度上是锻炼出来的.
孩子的胆量生来是不一样的.有些孩子天生不爱说话,害怕生人,不敢表现自己,我们宁可把这看成是他的性格特点,而不要简单的看成是缺点.有些孩子胆小,父母也有责任.父母安全意识过强,老是吓唬孩子,孩子干什么父母都说“危险”,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总结出一条经验,最可靠的办法是什么也别摸,什么也别干,在我们成年人看来,自然就是胆小怕事,没有勇气。 别刺伤孩子的自尊心。有的父母老是指责孩子:“你看人家,小嘴叭叭的,你再看看你,像木头疙瘩是的。”这种“定位”式的批评特别容易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正好强化了它的怯懦。不要批评,要有耐心,要鼓励孩子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交往,交给他一些与同龄人交往的技巧,培养他对新鲜事物地兴趣,养成热情,活的性格。
从小练胆量--平衡木上走一走
幼儿期是吸收性思维和各种感觉的敏感期,在心理上也表现出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的无选择性。幼儿期教育没有困难和容易、怕和不怕的概念,所以那些在成年人看来较难学的运动、将来会学得较困难的事(如溜冰、走平衡木、游泳、跳水等等),对幼儿来说,并不是件难事。应及早让孩子接触,激发他的兴趣,他会像学走路那样容易接受。通过激发兴趣,在娱乐中学习技能,既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在成人看来是很难的运动技术,同时对智力开发、心理发展过程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害怕”是自我保护意识和识别危险、进行躲避的一种敏感的表现。从这种意义上讲,胆小的孩子比起那些什么也看不见和不顾前后的孩子来,要懂事得多。新的知识越增加,害怕的事就越多。然而为了自我保护而抑制了自己的好奇心,则会失去得到新的体验的机会。若是特别胆小,倒是有必要查找一下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胆小的性格呢? 孩子胆小的性格受一定遗传因素的影响,但是环境影响是形成胆小更重要的因素。父母亲所做的事无意中能影响孩子,母亲见到虫子或老鼠如吓得大叫起来,同样会给孩子带来恐惧心理;还有的父母用吓唬的办法制止孩子哭闹:“别哭了,大灰狼听见小孩哭就要来吃你了!”或用类似的吓唬办法让孩子睡觉,使孩子大脑受到惊吓,不安的刺激形成恐惧心理;过分溺爱、娇宠孩子也易使孩子胆小。所以孩子胆小性格的形成与父母的关系是很大的。未来社会需要坚强无畏、有勇敢精神的人,而胆小总是使人联想到懦弱、退缩、无能。为了避免孩子成为“胆小鬼”,除了要避免环境造成的影响外,在幼儿期培养孩子练习几样须大胆的运动,可使孩子变得勇敢。如溜冰、游泳、走平衡木、跳水、荡秋千等被一般人认为较困难、需胆量的运动,在孩子看来是没有难易之分、恐惧之感的,他们并不知“难”“易”为何物,此时学习反而容易,在此期间学习过的运动,长大后再接触就不会怕,而且学得比一般人好。 l-2岁的孩子会走步后,可在平衡木上练习走,虽然只是走路,动作不复杂,但是由于视觉的影响和心理害怕的暗示,站高了走就容易晃动,摔下来。这类动作小儿由于身材矮小,重心低,不知怕,学起来较容易。一方面可以培养他们身体掌握平衡的能力,一方面也训练胆量,训练集中注意力。开始在路边的水泥石条上牵着走,然后到长凳条上牵着走,逐渐上到高平衡木上牵着走。即使还没学会在平地上独立走也可到平衡木上牵着走,主要是让孩子熟悉在高处掌握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的能力。父母要表现出欣赏、鼓励的态度让孩子行走,不要作出紧张的表情。要使孩子感到越走高越新奇、越高兴,使成为一种愉快的印刻记忆,而决不要故意逗吓孩子,或提高难度,急于放手让孩子独立行走,造成失败,使孩子产生害怕的印象。如果这样反而适得其反,使孩子形成走平衡木危险可怕的印刻,对以后产生负面影响。 练习在较高的地方直立、行走,可锻炼视觉与身体紧张度的调节能力,如果没有平衡木,在高处扶着站立,移动一下脚、跺跺脚也有作用。例如,在汽车中坐在椅子上与在高空中坐在缆车椅子上的身体肌肉紧张度就不一样,坐在缆车椅子上,有的人甚至全身发抖,但如果把眼睛蒙起来,不告诉他是坐在哪里,这两个地方坐的感觉就不会有明显差别(当然都是平稳不摇晃的),带幼儿坐坐高空缆车、旋转娱乐飞船等可练胆量,锻练前庭机能稳定性,提高身体平衡能力。培养勇气。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心理学专家认为,造成孩子胆小的原因大致有如下几点:

  1.先天因素。父母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家长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多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要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

  2.环境因素。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商品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同伴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

  3.教育不当。当孩子哭闹时,家长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也有些家长当孩子想出去玩时,便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等话语来打消孩子的念头,使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做错了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使孩子因怕失败而退缩。有些孩子胆小怕事,缺少勇敢精神,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子女过于关注,甚至溺爱,事无巨细都越俎代庖而剥夺了孩子尝试的机会。

  4.切身的体验。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家长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或者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

  找到了原因之后,我们就要注意教育的方法。对于家长,平时教育孩子除了要细心,更要耐心。当孩子哭闹时,要多进行正面教育,不能吓孩子。不能把孩子们当作“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父母应尽可能多陪陪孩子,和他一起玩,启发他玩出新花样。如果家长因事不能陪孩子玩,可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规定他在什么地方玩,玩多长时间。值得注意的是,当家长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时,切不可用可怕的故事来吓唬孩子。当孩子回家后,可以让他讲述玩的过程,然后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胆量,又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借东西,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家长要适时地给他讲人类如何不怕困难的通俗易懂的故事。

  在培养孩子社会化技能时,建议家长多为幼儿创造与人交往的机会。当家长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能时,更应该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对学龄前的幼儿来说,培养他们的勇敢品质主要指:在摔了跤或有了轻微伤病的时候学会忍耐和面对;同伴间发生纠纷,自己去解决;培养和鼓励他在人多的时候说话、表演;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等。

  对于大多数独生子女的家庭来说,只有大胆放手让孩子去做事,让孩子在生活中接受锻炼,才会使孩子变得勇敢,变得坚强,逐渐成长为一个富有勇敢精神的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8-07-05
心脏病是可能导致胆子小的。你想稍微一紧张心脏就扑通扑通跳的,他很可能倾向于逃避产生紧张的事,胆子就变小或者是一直很小。看开点,了解死亡并没那么可怕时,胆子就大了。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2-04-26
多与陌生人接触,不要让孩子单独呆在家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