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下一句是什么?

如题所述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

芦苇的“头重脚轻”在于它的“浮躁根浅”,没有脚踏实地的扎根,必定经不起大风大浪;竹笋看似尖锐厉害,只是外强中空的花架子罢了。在现代社会中,类似于芦苇、竹笋的“人才、专家”不在少数,红极一时、被推下神坛的“完美专家”也层出不穷。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专家真的可以解决一切的“疑难杂症”吗?

非也,若是专家可以“术业有专攻”地解决问题,就不会有今天出现的这个“狮倒人怨”的事件。狮子怎么了?和专家有着怎样的联系?

一、沧州铁狮子:来头及铸造

今天所说的这座河北巨狮曾历经千年的风雨侵蚀,从千年前的人为战乱到始料未及的天灾,斗转星移中,这座昂首挺胸的巨狮始终屹立于天元寺前,完好无损、岿然不动。但是,它却在专家的一系列保护猝然倒下,这一倒,便开始了不断锈蚀。巨狮倒下,到底是专家的自作聪明是所致,还是寿命使然?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个河北巨狮有何来头?

沧州铁狮子始建于公元953年,位于河北省沧州市东南郊的开元寺门前,是开元寺内文殊菩萨的坐骑,这个狮子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的“大”,乃是很多狮子中的“大哥大”。它身长6.264米,体宽2.981米,高为5.47米,体重达近32吨。光是这个体格就令人望而生畏。偌大的巨狮,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想要竣工都实属不易,那么,在科技落后的年代,古人是如何浇铸而成?

当然,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小觑的,能够在贫穷落后的年代,将这座巨石雕刻得栩栩如生,实在令人叹服。通过对这只巨狮的研究发现:狮子的铸造技术来采用了“分块叠铸”的技术。古代没有先进的科技,古人于是想出了:“用每块约三四十厘米的铁块,然后统一浇筑而成”的方法,这种智慧堪称华夏文明的佼佼者。

在注重庞大体积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忘记狮子的“形、神”,整座狮子远看气势磅礴,近看别具魅力,巨狮的波浪形毛发令人惊讶,细致之处做得相当到位,狮子内部刻有金刚经。能够从内而外的打造细节,可见古人精益求精、踏实能干的态度,也难怪古人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众多难以超越的经典。那么,沧州铁狮子带有什么深远寓意呢?又有何突出之处?

二、沧州铁狮子:寓意及传说

古人用他们的勤劳智慧将这座巨石雕刻得威武雄壮,所以这座巨狮从后周建成以来,就不简单的只是一个雕塑,它更多的是当地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当然了,沧州一带关于这只狮子的传说也是数不胜数。有人曾说:这只狮子一只神兽,可以镇压海啸、驱邪恶灵,又被称为“镇海吼”;也有人说:这只铁狮子是帮助沧州百姓赶走恶龙、带来安宁的福狮,为了纪念它的功绩,当地人们便筹钱铸造了这只狮子;还有人说:这只狮子四目怒瞪,是在为沧州的百姓镇守,是“镇沧之狮”。

由于年代久远,这只狮子的铸造来历已无迹可寻,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无论出于哪种原因,这只狮子都是传奇一般的存在。不仅个头大,而且还带有极大的精神寄托、文化底蕴,被当地人们当做宝一样,千年来的自然灾害、19世纪初的频繁战乱,这只狮子在多番磨难中,经受了各种考验。那么,它可以一直存在于世吗?

三、沧州铁狮子:倒地

本以为在经济发达、物质充足的现代社会中,这只狮子会存活的更加久远。结果,在近代社会中,这只狮子却突然倒下、令人猝不及防,深挖背后的原因更是备受争议。在1803年,沧州铁狮子因风浪过大,突然倒下,当时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清朝统治者腐败无能,很多人在官府的压迫下自顾不暇,这只曾雄踞一方的河北沧狮倒下后无人问津,在地下倒了整整90年。直到1893年,一些人才合力将这只狮子扶起。殊不知:这只狮子此后便开始了多灾多难的生涯。

由于长时间与地面接触,一些水分进入到狮子内部,狮子的腹部、尾巴等部位已开始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奈何当时无专人照看,伤痕累累的狮子就这样在寒风中屹立,虽有小面积受损,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建国之后,我国的文物部门愈发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河北沧狮是我国目前存在年代最为久远、体型最为巨大的铁铸狮子,历史价值不言而喻,自然也在保护的清单内。

后来,专家实行三大方法保护巨狮,那么成效如何?

四、专家的保护

接着,文物部门为了保护这座狮子,制定了周密严谨的保护计划,然而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计划实施后,狮子竟然“毫不领情”、愈发脆弱。文物部门采取了哪些措施?

1.“安家”,为狮子建房子

当时,中美关系较好,为了保护这只铁狮子,中国专家也非常上心,但由于它体型巨大,不知采取怎样的措施才好,便前去请教苏联专家。苏联方专家并不懂我国千年前的铁铸技术,结合当时倒下的原因,他们便建议:给这只铁铸狮子建造一个遮风避雨的亭子。一方面可以防止铁铸狮子被风雨再次倒,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它遮风挡雨。这个建议听起来完美无缺,却忽略了当地的天气、位置等实际情况。很快,中国借鉴苏联专家的意见,开始为这只巨大的狮子“建房子”。这个凉亭看起来威武霸气,非常适合“巨狮”在此安然久待,然而,中国专家却忽略了通风。铁铸狮子身上的很多水分,因不能快速蒸发残留在体内,加速了生锈程度。

虽然凉亭可以遮风挡雨,但它作为一种半封闭的环境,不是给铁生锈营造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吗?无异于弄巧成拙,铁狮子不断地腐蚀,由于体型巨大,专家暂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就这样不了了之。这座凉亭在发现问题时,之所以没有及时拆除,是怕相关部门负责人担责,毕竟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建造的凉亭说拆就拆,对有些人颇为不利。这可就苦了不断生锈的铁狮子在这个“爱心凉亭”中锈了数年。直到1972年,相关部门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拆除了这座凉亭。第一种方法不行,他们开启了第二种保护巨狮方法。

2.“赐座”,挪上台座

接着,专家结合凉亭的教训,决定为其那就是建造一个台座。既然没有凉亭保护,那就让它暴露在空气之中减少腐蚀,建造台座机既可以增加狮子的威武程度,也可以它与地面水分隔绝。然而,想象很美好,现实很骨感。为了增加狮子在台座的稳固性,相关部门把狮子的四条腿灌入了水泥,殊不知:水泥看似稳固,其实含有大量的水分,这是典型的“饮鸩止渴”。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巨狮的四只脚开始出现了裂痕,并且越裂越大,看着巨狮脆弱不堪,文物部门开始了第三次保护。

3.“护架”,设置铁质护架

再后来,他们对这四只受损的狮子脚进行不断的修缮,奈何修缮的速度完全跟不上腐蚀的程度,为了防止这只巨狮倒下,专家命人在巨狮的周围围上铁架。这个铁架彻底宣告了三次保护行动的失败,铁架下的巨狮遍体鳞伤,狮身有几十处裂痕。昔日威武的雄狮变成这般模样,当地居民自然愤懑不平、怨声载道:若不是瞎保护,这只狮子怎么会成为了吧“锈狮”。

看着费心费力精心保护的狮子出现了如此结局,文物部门也着急不已,迫于舆论压力,他们不断地制定研究保护修缮方法。

要知道,如果文物倒在了文物专家的保护下,那将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那么,最后的保护成功了吗?

2006年,他们启动了高科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不忍这座巨狮在专家的“过度保护”下而毁于一旦,所以对其进行了精心研究。采用了三维光谱对铁狮的构成进行分析后,给铁狮子制作了内胆,并且将围绕着狮子的铁架甲撤掉,这才减缓它的腐蚀程度,长达数年的保护工作算是尘埃落定。

小结

总的来说,对巨狮的保护原本是文物部门的好意,只是碍于对专家的过度追捧,才会走了诺多弯路。专家能够称为专家必定有过人之处,但“鹭鸶腿上劈精肉,蚊子腹内刳脂油”则是对专家的捧杀。

有人认为,狮子的生锈原因不一定是专家的保护导致,也许在1803年狮子倒地时,就注定了它的腐蚀结局,和专家无关,任何事物都不可能长久不断地存在于世,有生必有灭,狮子历经千年,寿命或许已到此,说不定若无专家保护,狮子早就倒地。

也有人认为,好好地狮子被灌水泥、被架铁架,不生锈才怪,如果不是专家瞎鼓捣、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保护计划,也不至于导致狮子落得如此下场。

俗话说:高手在民间,大师在流浪,时下社会揭露了很多丑象:一些具有真凭实学、才华知识的人低调谦逊,默默无闻,像红极一时的流浪大师沈巍;而那些卖弄文学、高调张扬的人一般都会弄巧成拙、丑态百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8-13
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的下一句是: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此联为明朝翰林学士解缙所作。

3、上句形容傲娇自满的人,不扎实做事,偏好虚名浮事。下句形容嘴上浮夸刻薄,而肚子里没有学问和真功夫。两句同是贬义,用以讽人论事,望见者以此为鉴,踏实做人做事。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