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荒漠化的危害
荒漠化对农业的危害特别大。每年4到5月正是春播季节,在沙漠化地区,往往是种子和肥料被吹走,幼苗被连根拔出,土壤水分散失,禾苗被吹干致死或被掩埋。有的地方要反复补救,甚至误了农时。
荒漠化引起的草场退化,使适于牲畜食用的优势草种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丧失。牧草变得低矮、稀疏,产量明显降低,草场载畜能力大为下降。
荒漠化造成河流、水库、水渠堵塞。黄河年均输沙16亿吨,其中就有12亿吨来自沙漠化地区。全国每年大约有5万多公里的灌渠常年受风沙危害。
荒漠化在一些地区造成铁路路基、桥梁、涵洞损坏,使公路路基、路面积沙,迫使公路交通中断,甚至使公路废弃。沙漠化导致的沙尘天气,影响飞机正常起飞和降落。
风沙活动破坏通讯、输电线路和设施,由此产生的灾害威胁居民安全。
2、荒漠化的防治
(1)防风林可使近地面的气流抬升和增加空气阻力,降低地表风速,是改变风蚀动力因子的一种常见措施。防风林除具有降低风速、防风固沙作用外,还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改变林下生境,使林下形成较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土壤生物量,增强土壤的抗风蚀性。
防风林措施利用的是系统理论中的隔离机制,即在风沙流通路径上人工设置条带状障碍物,将相对较大的风沙流系统分解为多个小系统,或者减弱风沙物质在系统中的流通量和流通速度,从而减小风力侵蚀的危害程度。
(2)增加植被覆盖度
从区域尺度来看,防风林多为线状,覆盖范围有限,其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或在颗粒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截留,对呈面状分布的广大侵蚀区无明显的保护作用,属于防治风力侵蚀的一种“被动”措施。要想有效防治风蚀荒漠化,还需要从风力侵蚀的源头抓起,提高侵蚀区的抗风蚀能力。
通过植被建设增加植被覆盖度是一种有效改善侵蚀区下垫面性状的生态措施。由于植被具有覆盖地表以避免沙粒裸露、提高粗糙度高度、降低风速和阻挡沙尘等作用,在侵蚀区增加植被覆盖度,可对地表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使其免于风蚀。此外,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还可减少土面蒸发,增大土壤含水量,营造相对湿润的小气候环境,增加空气湿度,改善土壤结构等,从而提高土壤的抗风蚀性能。
(3)促进生物结皮形成
生物结皮是由不同种类的苔藓、地衣、藻类、真菌以及细菌等生物与其下层的土壤共同形成的一个复合生物土壤层,厚度约为1~10cm,在其地下部分,苔藓和地衣的假根、真菌菌丝和蓝藻丝状体交互作用,能够固定土壤颗粒。生物结皮可通过固结土壤颗粒以增加土壤表面的抗风蚀性,还可提高粗糙度高度,覆盖可蚀性颗粒等,从而保护地表免于风力侵蚀。因此,创造适宜的水土条件,促进生物结皮的形成,并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维持,是防治风力侵蚀的一条途径。
(4)化学措施
化学固沙是将化学制剂喷洒到土壤表面,从而固定沙物质的一种工程措施。土壤表面的沙物质经化学材料处理后,可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保护层或固结层,一方面保护地表免遭风力侵蚀,另一方面其光滑的表面能使风沙流顺利输移,防止产生积沙。
(5)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是一种使用非常广泛而有效的抗风蚀形式,主要通过增加土壤表面的粗糙度高度、减小风速、阻挡风沙流、覆盖地表、阻隔可蚀性颗粒的裸露等方式对土壤起到保护作用,其方法多样,可以使用的材料也很多,而且使用时几乎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简便易行。
3、荒漠化的成因
(1)(最主要的自然因素)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深居内陆,距海远,海洋水汽难以到达。四周高山环绕,有青藏高原阻挡。
(2)多大风。
(3)接近冬季风源地(西伯利亚),地形起伏小,无高山阻挡,使大风长驱直入。
(4)植被稀少,植被覆盖率低。
(5)土质疏松,多沙漠(此为荒漠化的基础)。
(6)寒流流经减温减湿。
(7)过度开垦:调节土地利用结构。
(8)过度放牧:牲畜数量与草场承载力相适应,完善退牧还草政策。
(9)过度樵采: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能源问题(如太阳能等)。
(10)水资源不合理利用:合理利用水资源。
(11)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加强管理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