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俊坤主要经历

如题所述


谢俊坤
谢俊坤,男,安徽肥东人,学者,网络写手,至今在各种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共100余万字,代表作长篇小说《泪水de逝梦》。
中文名:谢俊坤
外文名:jake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省肥东县
职业:兼职自由撰稿人
代表作品:长篇小说《泪水de逝梦》
人生经历
高中时代《夜校园下的感悟》在《少年之友报》发表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文字屡屡见诸报端;先后当选《中华小记者报》特约记者、《大别山绿之风》报主编,先后在一中学高二年级执教三个月、一大学学生工作处工作半年,后辗转不同机关工作。期间参加“盖天力杯”全国青少年作文大赛获得“三等奖”,2004年4月开始创作出版校园网络长篇小说《泪水de逝梦》(25万字),名扬网络。
代表作品
《泪水de逝梦》(原名为《昨日遗梦》)一书主要介绍了主人翁高伟求学和生活的一些过程。一开始从高中毕业落笔,隐约介绍主人翁与芳的关系。高伟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如大学的
门槛,并下决心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上大学后高伟对文学的热爱,对大学生活的感悟,以及思想的不断成熟,形成了文字。后来父母用中国传统的婚姻方式给高伟定了亲,可披肩发(孙媛媛)又爱上了他,很自然的心态写这些东西。这有点‘三角恋’的萌芽,但也并
《泪水de逝梦》2004年先后在新浪读书、起点中文、榕树下、西祠胡同、天涯等知名网站首发,后被全国数千家读书网站转载,市场上盗版书籍无数,验证了小说的畅销度。正如看过作者小说的一位作家所言,这本小说在校园文学泛滥的年代,可以说另辟蹊径、不落窠臼、寓意深远,注定要成为方向标。
小说序言
《泪水de逝梦》序言:这是一部描写青年学生心路历程的长篇小说,通过学生所处的环境对读书、升学、生活感言的叙述,反映一些社会现象,进而表现出一些思想和观念。还借助大学阶段的感情经历,贯插了一系列的人和一系列的事构建成校园文学。
书中有侃笑,有深味,更主要的是真实,它驱除了人伪装的一面,将人灵魂的原始赤裸裸地揭示出来。
我之所以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是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如此。对于活着的人来说,过完了今天,就是明天。我虚构了一个人物——高伟,用这个人的生长境遇来作线索。摆脱场景的虚拟,采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勾画出人物的表象。用一连串的事连缀成一个长篇,文字散而不乱。《泪水de逝梦》(原名为《昨日遗梦》)一书主要介绍了主人翁高伟求学和生活的一些过程。一开始从高中毕业落笔,隐约介绍主人翁与芳的关系。高伟怀着美好的愿望步如大学的门槛,并下决心为自己的梦想去拼搏。上大学后高伟对文学的热爱,对大学生活的感悟,以及思想的不断成熟,形成了文字。后来父母用中国传统的婚姻方式给高伟定了亲,可披肩发(孙媛媛)又爱上了他,很自然的心态写这些东西。这有点‘三角恋’的萌芽,但也并不是,三角恋还没有真正开始的时候,被我扼杀了,作为作者的我也充当了一回刽子手的角色。
最后经历了所谓的一切,高伟一个人停留在一个无法改变的现实中。
书中有的人有的事不知时的来不知时的去,有的更是昙花一现,也许生活就是这样的,没有那个必要有结果,也没有必要非要能够完美,因为生活本身是来不及任何虚构的或者说假想的。
我不知道用散乱的文字来写一些散乱的人和散乱的事,是正确的,还是一种错误?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会花五个月的时间来写一部校园文学,我更不知道自己有这么大的耐心。我只知道一支圆珠笔芯可以写三万个字,我只知道我在电脑上一个小时最多只能打2000字,我只知道在写这些东西的时候,我失去了很多很多。时间也许有点仓促,但仓促的我不会去添油加醋、搬弄是非、故作深沉。我认为写一部书或者说创作一本小说是不要太多的时间的,时间过长虽然会相对的成熟完美一点,但未免里面包含了许多老奸巨猾、华而不实、八面玲珑。
中国的作家中,我欣赏的还是贾平凹。他说生活中有许多的困惑才致使他不停的写作。我自然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本领,在没有感觉的情况下就写下了没头没脑的东西。正如书中有的人物,无意中的相遇,又莫名的随风而去。昨天我听了刀郎的歌曲,我更发觉了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新希望。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我终将无法也不会去读《四大名著》,因为它们对我没有任何的好处和作用,更没有吸引力,也没有那个必要去步人后尘,人云亦云。年轻是一种资本,同样年轻是要付出代价的,我很愿意。终于有写的必要了,现在再错过机会,到时候就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现在我能将一些事如流水般在笔下流过,来阐述一种情绪,一种记忆。以此来忘记一些苦恼,去追寻平凡的人生梦,或者可以说从其中捡起细屑的琐忆、随想和感动,使内心得以解脱。
这些都是关于一个人的故事,有生活中的一些琐事,有情感上青春期的躁动,也有成长的一段经历。有哭,有笑。有恨,有爱。有欢颜,有惆怅。那都是属于一个人的。
说实话,到现在我终于承认《宰相刘罗锅》中和_的可爱和真实。(2004年11月11日)
现实批判
纵观谢俊坤的文章,大多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更多的是利用学者的眼光,对现实生活的批判。
2006年谢俊坤曾撰文《鲁迅欺骗了整个中国》,在学术界引起新的一轮鲁迅批判大思考和大讨论。时隔四年,其再次把笔诛的对象指向鲁迅,文章《中国语文教育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剔除“鲁迅”的决心多大》,谢俊坤在文中说过“鲁迅,一个被神话了的逝者。在历史思维开放的今天,有必要我来剥开鲁迅身上那些伪善的外衣。也许我会受到来自各方的批判,也许是因为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佛教内研究方面的,佛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2010年9月28日,江苏《常州日报》文笔塔B3版头条发表文章《鲁迅作品:“撤”还是“留”》,整段引用学者谢俊坤的言论“自上世纪80年代,鲁迅等经典作品大规模入选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代名词,学不好鲁迅就学不好语文,一度使得整个中国的三代人深受其害,最终导致整体国人语文水平的下降。不容否认的是,鲁迅多年来一直被高度评价甚至某种程度上被神化。人一旦被神化,接踵而至的便是脱离实际,让人可望不可及。鲁迅的文章入选语文教材,通常被强调的是其作品所反映的政治意义,所表现出来更多是批判性。但是历史的沿革和继承,需要的不是我们过多的指责历史,把过去的仇恨代代相传,但不管从《阿Q正传》、《药》,还是到《祝福》,其中更多的是历史的阴暗面,给人是一种压抑和仇恨。”
诚然,作者和鲁迅没有深仇大恨,但是其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对被我们奉上神坛的鲁迅笔伐,实质是一种学术批评,旨在唤醒大众对文学的清醒认识,不能一味地追随权威,要敢于突破,敢于创新。纵观谢俊坤的文字生涯,其中很多都带有批判性,正如其所言“我依然相信文字的力量,这些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尽管有时力量显得微弱,但希望这些批判的声音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革新,社会的一切进步也是在批判声中逐步成长”,其文章留给我们更多是人文价值的思考,更多的是在嬉笑怒骂之中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人。
媒体映像
一、《常州日报》文章——《鲁迅作品:“撤”还是“留”》
由鲁迅作品大量“撤出”语文教科书而引发的论争,已然成为当今中国的一桩“公共事件”,因此而展开并衍生出的一系列话题,其内在意识指向的核心及焦点,实际即是——鲁迅作品的价值及当代意义,而其更潜在的决定性要素,则是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
在一个极端“泛政治化”的时代,缺席的鲁迅曾经被用做“政治道具”,被“神化”——其实这也是对他的一种曲解,是最肆意而刻毒的一种曲解。我要说的是: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具个性思想与个性精神的一位作家,也是饱受最严重的误读与曲解的一位作家——此间既有他本人思想与精神的复杂性、深刻性原委,而更主要的原因则在我们自己长期禁锢形成的根深蒂固的认知偏见。
因此,鲁迅被人谈得最多,也误解得最深。在我看来,“理解鲁迅”依旧是一个问题,也是一项课题——这不仅是对一位现代作家的读解与把握,更是对一种生命形态、精神存在的感知与认识,是对一种巨大的历史存在与个性传统的理解与呼应。
我从不同传媒摘引四位作者的相关论说,他们的视角有别,依据有异,观点也有相左,语风各呈特色,汇聚一起倒真有“众声喧哗”的对话情境。我无意在他们之中作出优劣评判,但我愿意加入这场对话——只要它在理性规制的范围内,没有霸权话语的粗暴压抑。
谢俊坤:鲁迅一直被高度评价甚至被神化
自上世纪80年代,鲁迅等经典作品大规模入选语文教材,成为中国语文教育的代名词,学不好鲁迅就学不好语文,一度使得整个中国的三代人深受其害,最终导致整体国人语文水平的下降。不容否认的是,鲁迅多年来一直被高度评价甚至某种程度上被神化。人一旦被神化,接踵而至的便是脱离实际,让人可望不可及。鲁迅的文章入选语文教材,通常被强调的是其作品所反映的政治意义,所表现出来更多是批判性。但是历史的沿革和继承,需要的不是我们过多的指责历史,把过去的仇恨代代相传,但不管从《阿Q正传》、《药》,还是到《祝福》,其中更多的是历史的阴暗面,给人是一种压抑和仇恨。
钱理群:鲁迅精神更具现代价值
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问题,表面上看来,是语文教材选材的问题,但背后隐含的,是对鲁迅的认识问题。理想与信仰的缺失,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而在当代中国,这样的信仰危机也是很严重的。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式的“信仰主义”就有其特殊的借鉴意义。也就是说,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在现代并不是没有价值,反而是更有价值。鲁迅作品在语文教育上的价值,对于青少年来说,除精神和思想之外,还有一层意义,这就是语言上的。鲁迅自身处在中国近代语文革命的开端时代,是白话文的先驱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语文教育的范本。对于我们了解中国语文在近代革命性的变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在北京和南京的几所中学讲鲁迅,在台湾的大学也讲鲁迅,效果非常好,特别是很多学生的作业,水平之高,对鲁迅作品的理解之深,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说明,年轻人不是不喜欢鲁迅和鲁迅作品,我觉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鲁迅作品本身,而在于教育的方法。问题在于选什么,讲什么,怎么讲,第一,我们现在的选材有问题,选了一些并不适合中学语文教育的文章,或者说并不适合中学生的文章。其次,讲法也不对,把鲁迅作品作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去体会鲁迅作品中的真义,这两个原因都会让学生对鲁迅作品失去兴趣。
葛红兵:这是一个文化神去魅的过程
当下,各种教材开始撤换鲁迅作品。这是一个文化神去魅的过程。以前大家说话,前面都要引用神的言语,用语录,现在不需要了;以前人说话,没人听,要神说话才算数,现在,人说话,或者说人话也可以有人听听了;再说,神也有老去的时候,孔子之老用了千年,鲁迅之老用百年,慢慢老。很多人以为我是反鲁的,其实不然。我是尊鲁的。但把鲁迅作为文化神来尊,的确是我反对的。中小学教材,逐渐撤换部分鲁迅作品,我是赞同的:现代文学只有30年,而当代文学已经60年,质、量两个方面已经超越现代文学,应该逐步增加当代文学的比重。我不赞成过分强调中小学语文的文学性,我强调应该多选择应用文。中小学语文应该学语言能力,而不是文学。用文学性题目来考学生的语文能力,这是一个错误的方向,对多数学生是不公平的。逐步减少现代文学作品的同时,我提议要进一步减少古代文学和文言文的内容,直至最后把文言文全部剔除出必学内容,放在选学内容中。古文是死文字,没有全民皆学的必要。
罗庆学:鲁迅及其作品是全社会灵魂的镜子
鲁迅文章真正值得我们看重的,应该是那种无处不在、深厚沉雄的忧患意识,是那种直面现实百折不屈的精神气概,是那种敢于批判直身赴死的义勇果敢。他的文章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病灶的手术刀,又是中华民族精神营养的钙片。鲁迅本人,鲁迅的文本(作品形态),鲁迅的文学(作品内容)从三个不同的层面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鲁迅及其作品当代最大有价值是在全社会面前树立起一块灵魂的镜子,它呈献着我们所有人的精神面孔和心灵的脉动。阿Q的精神胜利法还在,祥林嫂的反复唠叨还在,华小栓的痨病还在,孔乙己的迂腐和穷酸还在,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的埋怨还在;围观的“鸭脖子”还在;红眼睛阿义还在;而刘和珍的毅然决然没有;打破“铁笼子”的人没有;夏瑜式的英雄主义没有我们不理解鲁迅精神的现实性和当代性;我们发现不了鲁迅的当代价值;我们对当代社会精神病灶的漠然无知,我们做不了当代学生的指路明灯,所以我们只有人云亦云地否定鲁迅,见风使舵地删除鲁迅,浅薄无知地逃避鲁迅。(本文2010年9月28日刊载《常州日报》B3版)
二、《中国电视》杂志论文——《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
中国核心期刊《中国电视》杂志2006年(11)期发表了署名为南京电视台郭大轮,题为《电视选秀节目能够走多远》的论文。该论文参考引用了谢俊坤文章《中国"超女类"节目是大众低俗化的表现》部分内容,论文参考文献中表明。
经典语录
1、有一种滋味别有一番,喝下的是冰寒刺骨的水,流出的却是滚滚热泪!
2、改革,其实就是一个人或一部分人得逞自己的目的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诚然目的也有好坏之分,但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改革就是“面子工程”和“政绩工程”而已。
3、你欺骗我,真的没有关系,我一点都不生气,但是你千万不要自欺欺人就好。
4、很多事情我们管不到,管不了,也管不好,所以请管好自己。
5、我把我最灿烂的青春给了美好的时间,逝去的时间又给了我什么?
6、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经历所有,不在惊羡,注定淡定一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