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的精神是什么

如题所述

巴山精神和蜀水文化

2008年5月12日下午2:00,一个让中国震惊的日子,与此世界也为之瞠目。7.8级的地震给这块富饶的土地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这次灾难主要发生在四川,它也向世界展示了植根于巴蜀大地的四川人身上那种“乐观幽默”和“自信坚韧”二者兼而有之的文化性格。

在人类面对灾难的最高道德考验面前和最高价值诉求的各种方案中,四川人给出了自身有巴蜀文化特色的神为之王,气为之壮,国魂为之振奋的特殊答案,让世人体验到巴蜀特色的感恩的心、博大的爱,以及坚忍不拔和乐观幽默相结合的四川精神。

这些精神和品格是巴蜀文明五千年历史传承不断发展的结果。在漫漫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巴蜀人一次又一次克服自然的和人为的特大惨烈灾难,用勤劳和智慧造就了“天府之国”的两个家园:一个是“九天开出一仙乡”的和谐人居家园,一个是巴蜀人“天地之间人为贵”的和美心灵家园;再大的震灾,可以摧毁物质文化的人居家园,但摧毁不了精神文化的心灵家园,反而更加磨炼出巴蜀人心灵中人性的光辉,人间的至爱,灵动的梦幻,乐观的浪漫。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历史的威力比原子弹的威力还要强大。”深厚的巴蜀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证实四川人具有能够以人最深远而持久的方式重塑巴蜀自然的能力,震后的家园在重建中会依然美丽,依然神奇,依然和谐。

四川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而到关键时刻便有重大作为的性格特点。

一是像冲出峡口的山洪,有些“叛逆”,但“叛逆得瑰丽而惊人”。四川人无论什么身份、职业都始终洋溢着一种勤劳勇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种文化品格的形成与其所处的地理条件分不开。四川盆地地势复杂,高山深谷纵横,从中冲决而出的滔滔洪水终归万里长江。得此山川、文化精神的哺育和滋养,四川人出于对贫穷落后的抗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往往默默无闻,蓄志待发,但一旦突破“瓶颈”现象,冲出“最隘一个峡口”——夔门,便大有一种誓不回头的志向,更有一番惊世骇俗的作为。对此,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三峡》中满怀激情地赞扬道:“从三峡出发的人,他们都有点叛逆性,而且都叛逆……得瑰丽而惊人”。

二是像终究会燃起的湿木“疙兜”(树根),以“忍耐”性强而著称。忍耐是东亚文明之特征,而四川又是忍耐的典型。一方面,这种性格是他们在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中养成的。在生产劳动中,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欲与天公试比高”,不夺丰产不回头,表现了人定胜天、不向自然低头的英雄气概。在杀敌战场上,他们凭借这一精神,敢于刺刀见红,作战勇猛,屡建奇功。但另一方面,在相对优越的自然环境中生活惯了的四川人,也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随遇而安的品性,只要基本生活尚能维持,一般不愿抛弃原有的生存方式和生活轨迹。因此,即使受了压迫欺负,他们大多“忍”字当头,一忍再忍,甚至忍辱负重。北方人像干柴烈火,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所不满,拍案而起。而四川人像湿木“疙兜”(树根),更多则是采取传统的“文刺”方式,以幽默俏皮的文字,以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来发泄胸中的愤愤不平之气。四川人干任何事情,开始时总是默默无闻,只是到了关键时刻才轰轰烈烈、闪光发热

三是像疾风中的“劲草”,富有“忠勇牺牲”精神。在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的时代里,四川人大多默默无闻,交差完粮,平平淡淡地作百姓的楷模。但在历史紧要关头,当内忧外患严重威胁到国家民族生存时,就会像疾风中的“劲草”,表现出强烈的“忠勇牺牲”精神。比如,在抗日战争前,由于四川军阀连年混战,一时间,四川人被国人目之为“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的人群。但抗日民族战争的烈火激发了四川人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使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保家卫国的滚滚洪流中。八年抗争中,川军以窳劣的武器,迎战装备精良的日军,热血洒遍江淮河汉,威名播于三山五岳。与此同时,盆地之内的四川父老,为全国补充了近300万人的兵源,致使抗日前线有“无川不成军”之说;为国家承担了占总数三分之一的财政支出;为全国提供了占征收总量38.5%的稻谷……四川人民在抗战八年中所做的贡献,受到了全国各界的高度评价。

自然在不停的变迁,变迁的过程中给四川带来了幸福、灾难、快乐和痛苦。但是这些被四川人用更加宽大的胸怀容纳并牢牢铭记在川人心底、深深扎根在灵魂深处,从而演绎了神奇的巴蜀文化。

举人居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5
团结,吃苦耐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