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沦陷简介

要明确时间,越多越好

9月19日凌晨,日军对南大营发动了进攻,守军虽然接到了上级吉林边防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的不抵抗命令,但是坚决抵抗,将第一波突入军营的数百日军赶了出去。

日军虽然最终攻占了南大营,但也付出了相当代价,日军独立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被中国军队击毙。

1931年10月15日,汉奸张海鹏率领伪军三个团先行对嫩江大桥发起进攻,被守军击溃,守军也趁势破坏了嫩江大桥。

11月3日上午,日军以铁甲列车和飞机大炮为掩护,强行修理嫩江大桥,并在当天下午修复了嫩江大桥。大桥修复后,日军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因为因为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中国军队在已经到达齐齐哈尔的马占山的指挥下奋力抵抗,至17日仍在坚决抵抗。但因为日军不断增兵,调集坦克、大炮、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强攻,马占山不得不在19日率部撤往海伦

随着大量中国军队撤退至锦州,南京方面与日本于同年12月达成协议,划定锦州为“中立区”,中国军队则撤出锦州。后来的故事就世人皆知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锦州。

扩展资料:

东北沦陷后东北抗日联军等武装力量长期坚持抗日,但是在日军的连番打击下和受困于东北恶劣的政治、自然环境,最终不得不在1940年左右撤入苏联境内。

之后在东北地区的主要抗日活动,集中在了“第二战线”即情报战线上,不少伪满洲国的“官富二代”不齿父辈的卖国求荣,毅然加入抗日队伍,为中国方面搜集日伪情报。

因为他们的地位较高,所以往往能获得不少战略级的情报,有力的支援了抗日战争。虽然大批东北军民不惧日寇,不从昏官,坚决与日寇进行殊死斗争,但终因丧失先机而回天乏力。

由于张学良一再坚持“不抵抗政策”,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一个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0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

次日,即1931年9月19日,日军侵占沈阳。

日军独立守备队向北大营进攻的同时,关东军第2师第3旅第29团向奉天城攻击,至9月19目10时,日军先后攻占奉天、四平、营口、凤凰城、安东等南满铁路、安奉铁路沿线18座城镇。

长春地区的东北军自发反击,战至次日,长春陷落。

1931年9月21日,日军第2师主力占领吉林。

1931年10月1日,东北军黑龙江洮南镇守使张海鹏投敌,且奉日军命令派出3个团进攻齐齐哈尔。

1931年10月26日,关东军第2师第29团占领四洮铁路沿线主要城镇。

1931年11月4日,关东军嫩江支队攻击嫩江桥北守军。

1931年11月19日,日军攻陷齐齐哈尔。

1932年1月31日,依兰镇守使兼第24旅旅长李杜率吉林自卫军进行哈尔滨保卫战。激战五天,自卫军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撤往宾县。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

扩展资料:

“九一八事变”影响:

1、揭开二战序幕

九一八事变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发生在中国东北的震惊中外的重大历史事件。

它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以武力征服中国的开始,也是法西斯国家在世界上点燃的第一把侵略战火,它的爆发标志着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序幕的揭开,同时它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

2、社会性质转变

毛泽东曾明确指出:“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的社会。”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而且日本侵略逐步向华北地区扩展,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中华民族得到了空前的觉醒和团结。

3、民族团结抗日

九一八事变及时向全国人民敲起警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越来越成为华夏儿女的共识。

在民族危机感逐步加深的过程中,民族责任感也迅速提高,并付诸实践;许多爱国知识分子积极发表政见和主张,呼吁全国人民“彻底明了国难的真相!”“人人应视为与己有切肤之痛,以决死的精神,团结起来作积极的挣扎与苦斗”,广大民众和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国共两党是当时中国的两大政党,九一八事变后,随着中华民族的空前觉醒,民族团结也日益增强,两党的民族使命感迅速增强,有力的促进了两党的再次合作,从东北地区到西北地区,最后发展到全中国,终于开创了团结御侮,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的新局面,实现了民族大团结。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0-08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经过精心策划自行炸毁了南满铁路柳条湖附近的一段路轨,并布置假现场,诬称是中国军队所为,遂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中国军队驻地。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在短短的4个多月里侵占了东北三省。以"九·一八"事变为发端,日本开始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
12月27日日军再一次大规模增援关东军,抽调了第9师团的第三十七混成旅团和第三师团的重型轰炸机中队。日军集中兵力,准备与东北军决战。12月29日关东军第二师团占领盘山;30日日军混成第三十九旅团也完成了对辽西重镇打虎山的占领。至此,作为重点的左翼营沟全线已被关东军占领。日军集结于大凌河左岸,准备进攻锦州。但是在这关键时刻,拥有优势兵力并已做好抗敌准备的中国军队却临阵脱逃。在关东军还未占领大虎山、沟邦子之时,东北边防军参谋长荣臻于12月29日向各军下达了向关内撤退的命令。第二天早晨,中国军队向关内全面撤退。1932年1月3日,关东军第二师团占领锦州,数万重兵,不战而退,实在令国人为之痛愤。锦州一陷落,日军立即调头北侵哈尔滨。在此之前,板垣征四郎又捧起一名汉奸张景惠,此贼原为坐镇哈尔滨的东三省特殊区长官。1931年9月27日张景惠成立了东三省特别区治安维持会。名为维持治安,实为"以图镇压当地军民的反日行动。"10月初,在哈尔滨成立的以诚允为首的抗日的吉林省政府,竟被张撵至宾县。
由于张景惠的叛变,为关东军进犯哈尔滨提供了借口。但日军认为如果以日军主力进攻,会有国际舆论压力。因此,1932年初,日军利用吉林伪军于琛征部打着剿匪名义北上进犯哈尔滨。于琛征为黑龙江人,1925年任吉林陆军第56师师长,后因失职而被降职,"九·一八"事变后迅速投敌,在日军授意下成立所谓的剿匪军,进犯哈尔滨。1932年1月,于部在哈尔滨遭到冯占海、李杜等部的痛击而溃败。
利用于琛征的伪军阴谋失败后,日本第2师团于1932年1月29日在长春集结,准备亲自上阵。在哈日军占领锦州。
尔滨,抗日的冯占海、李杜、丁超部也严阵以待。1月31日,日军开始发动疯狂进攻,由于双方实力相差悬殊,抗日军与日军激战3天3夜,终因实力相差太大而败退,1932年2月5日,日军占领哈尔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9-12-21
1931年9月18日,日本借柳条湖事件发动九一八事变,炮轰沈阳城,日本开始入侵中华,蒋介石执行“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通电张学良,要求张学良不抵抗,结果东北军全部撤离东北,导致东北三省不到半年全部沦于敌手,此后东北三省人民处于敌人的残酷统治之下,过着亡国奴的生活
第4个回答  2021-11-06
9月19日凌晨,日军对南大营发动了进攻,守军虽然接到了上级吉林边防副司令长官公署参谋长熙洽的不抵抗命令,但是坚决抵抗,将第一波突入军营的数百日军赶了出去。
日军虽然最终攻占了南大营,但也付出了相当代价,日军独立第一大队第三中队长仓本茂被中国军队击毙。
1931年10月15日,汉奸张海鹏率领伪军三个团先行对嫩江大桥发起进攻,被守军击溃,守军也趁势破坏了嫩江大桥。
11月3日上午,日军以铁甲列车和飞机大炮为掩护,强行修理嫩江大桥,并在当天下午修复了嫩江大桥。大桥修复后,日军长驱直入,中国军队虽然奋力抵抗,但最终因为因为损失惨重不得不撤退。
中国军队在已经到达齐齐哈尔的马占山的指挥下奋力抵抗,至17日仍在坚决抵抗。但因为日军不断增兵,调集坦克、大炮、飞机对中国军队进行强攻,马占山不得不在19日率部撤往海伦。
随着大量中国军队撤退至锦州,南京方面与日本于同年12月达成协议,划定锦州为“中立区”,中国军队则撤出锦州。后来的故事就世人皆知了,日军不费一枪一弹进入锦州。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