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他人的评价

如题所述

人的心理健康和中国自古将就的阴阳平衡论是很像的。所谓心理健康的人,也是内在比较平衡的人。这里的内在平衡包括了很多的方面,比如满足自我的需要和满足他人的需要的平衡、工作与娱乐的平衡等的,而这里提到的他人评价是关于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对于自尊建立的平衡。
既然是平衡,那么我们不妨看看不平衡的状态是什么:过度的在意他人的评价 ; 从来不在意他人的评价。
对于一个从来不在意他人评价的人,有时候他们做事比较自我中心的,甚至是有些独断的。
什么样的人是这一类型的呢?——你不妨去幼儿园观察一下,一般小孩子都是不太在意别人的评价的,他们活得很自我中心,同时也很自在。他们可以无所谓自己玩得脏兮兮的衣服,也可以无所谓自己吃相很难看,无论父母和老师强调了多少遍,他们也不一定放在心上。不过,这发生在小孩身上并不是一件坏事情,因为还在成长阶段的孩子需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和能量放在自己身上,这样才会更具有胆量、勇气和创造力去迎接这个世界。
然而,随着个体的成长,当进入小学、初中、高中之后,你发现你身边的同学有一个依然很自我中心,从来不顾及团体其他人的感受的人,可能会让你很恼火。所以,人的成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社会化的部分,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他人存在的部分:这个世界上不仅仅只有他,还有别人。因为所谓当局者迷,他人往往会带给我们许多新的思考和观点,让我们获得不一样的启发,从而有所成长。
这种会考虑和顾及他人感受的能力是一种成熟的发展之后的能力,然而过早的发展出这种能力,或者过度发展这种能力可能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也不一定是好事情。
成熟过早,成熟过度的坏处
有的小孩,还在本应该无忧无虑过自己生活的童年里,由于环境的原因不得不要学会察言观色,不得不要学会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他们在自我内部发展的能量被过早的分散到了其他地方。这样环境下,孩子接触了很多来自外界的教育、批评和评价,比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你一点都不体谅父母”“这样做是错的,那样做也不对”等等。这些外部的信息,尤其是来自父母的教育,可能会让孩子为了讨好满足父母的需要而压抑自己的需要,同时也会让他们从在意父母看法,发展到很在意权威人士的看法,在意其他人的看法。
过度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总是会有对他人想法的预设
每个人对于自我有一个主观的评价,对于人事物的认识也有主观的态度和观点,通常情况下,我们是可以自如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自在的做自己。然而对于过度在意他人评价的人而言,他们往往是缺乏对自己的信心,缺乏对自我的肯定和认同(这与他们从小家庭环境中父母对他们的认同比较少很有关系)。所以,他们往往有一套思维是帮别人思考的,他们会想:别人怎么看待我的?别人对这个事情有什么想法?进而他们会拿自己设想中的别人的想法和自己的想法做比较:他的想法和我的想法一样么?一旦对方和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或者可能是消极负性的评价,那么就更加损害了他们原本不是很强韧的自尊心,他们可能会感到羞愧和自责。在他们内心有一些固定的观念,似乎需要通过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才可以获得自我价值感。所以,过度的担心他人的评价会使得一个人没有办法自如的拥有自己的需要,自我的想法,也没有办法获得更自主的生活。
所以,对于成年人来说,过度不在意他人的评价和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都不利于成长和发展,需要在这个过程中寻找一个平衡。当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一方面来自外界他人的评价和肯定(欣然接受不一样的想法和观点 ),另一方面也来自自我的认可和肯定的时候(同时也承认和认可自己观点和想法的意义和价值),这个人的心理是更为健康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