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 媒体之移动互联与用户行为

如题所述

移动互联网正是我们要面对的未来 ,这在中国尤为明显的。截至2014 年5 月,全球移动互联网使用量占互联网使用总量的25% ,亚洲更是达到 37% 。2014 年6 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 PC 机上网 比例,手机网民规模增长超八成 。

在移动时代,媒体的疆域也在拓展 。移动媒体等于新闻客户端 吗?当然不是。移动媒体 = 内容媒体 + 关系媒体 + 服务媒体 。从 2013 年开始中国网络媒体发生了 三个方向的转型,即视频化、社交化、移动化,当然这三个方向的转型最终都会落脚在移动化这样一个基本前提上。

在研究中国移动媒体发展趋势之前, 需要了解今天的用户正在变成什么样 。2014 年10 月,企鹅智酷分两轮进行一共涉及 20 万名移动终端用户的调查,调查没有试图覆盖移动用户的全体,而是重点考察 移动媒体的相关使用移动终端的行为,以揭示新闻资讯消费及其相关的社交 、娱乐和其他服务的用户行为偏好 。

·移动终端使用习惯

首先,移动互联网这个概念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长 ,但是在短短几年内,使用移动终端的用户已经变成重度用户 ,在被调查的用户中 , 每天使用移动终端超过 5 小时的用户在所有的时长比例中是最高的 , 超过 26% 再加上每天使用 3 - 5 个小时这个区间的用户 。有将近五成是移动终端非常重度的用户 ,近半数用户会在 2 1 - 24 点之间使用移动设备 .他们除了把工作学习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移动互联网或者移动媒体, 而且从使用时间来看,基本上他们的夜生活都是和移动终端相伴随的。

当用户越来越多地使用移动终端时,他们在看新闻上的使用比例也是超乎寻常的高 。近七成用户更多地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主要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降至不到 一成。新闻的使用在所有用户下 载的 App 中比例是最高的,而且新闻和社交这两个词现在像影子 一样, 很难分离,也就是说所谓的 无社交不新闻 , 在今天的用户身上已经变成现实。

在被调查的用户中 ,在三个问题上回答 ”是"的用户都有将近八 成,

第一个问题:是不是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新闻 ?

第二个问题:是不是因为社交平台而增加了某些新闻的关注度?

第三个问题:是不是会因为社交平台的使用而增加对新闻的了解?

对移动媒体用户来说,新闻消费是他们最重要的需求 ,除此之外 ,他们对新闻之外的那些领域有着 广泛的兴趣 ,娱乐当然也是移动媒体的重头戏。在娱乐领域中游戏 、 小说和音乐这几项几乎是差不多的 。值得关注的是在超过 1 0 万名用户调查 中,视频客户端使用者占比仅次于新闻客 户端 ,视频客户端既是播放工具,也是综合媒体。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今天的移动终端对很多用户来说已经变成他们生活和服务的一个平台。差不多有二成用户在移动终端上有过对娱乐的内容付费的经历,这对相关产业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他们愿意 为娱乐内容花钱 。但同时也要看到 ,还有 40% 的用户表示,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 ,都不愿意花钱买娱乐 ,所以培养用户的这样一种付费习惯,在内容包括娱乐内容这样的领域中, 应该还是有一段路要走的 。当然,移动支付在今天已经变成非常普遍的行为, 2014 年“双十一”的数据就是最有力的证据 。

另外 ,在移动服务领域中,应该说在线教 育 、 在线医疗以及在线商务应该是大有可为的领域 。将近六成网民作这些方面都表现出了兴趣 ,当然还有一些网民已经尝试过这方面的应用了 。今天 ,当服务成为人们越来越多的普遍需求 时 ,怎么样把内容媒体和服务平台打通 ,这可能是在移动终端的媒 体开发方面一 个非常重要的考虑。

•移动时代的场景

今天这样一个所谓的移动时代,实际上也是一个场景的时代 。这个场景,有时候可能偏向空间环境的一种描述和研究,有时候可能偏向人们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的行为研究,不管是哪一种,今天网民在 移动终端上的行为都是和具体的环境相依托的 。在今天的移动客户端使用上,除了一般性的休闲时间外,卫生间和床也是人们最常使用客户端的场景 。

近半数用户会在休息或闲暇时间访问移动媒体 。超六成用户会在碎片时间里访问移动媒体, 这些笑话 、 段子等内容的机会笑话 、 八卦、段子不够 “高大上”其实它们已经自成媒体,且广受欢迎 。

移动媒体进一步细分 ,会给文史化带来市场,但亚文化终归是调味料 ,不能成为移动迅速发展的必要条件。

多年前,大家讨论未来网络媒体会不会冲击纸质媒体时,当时有人很自豪地说他可以把报纸搬到卫生间去, 你能把电脑搬去吗 ?当时很难做出评论,但是今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所谓的卫生间读物正在从过去传统的报纸杂志转变成手机和移动终端 。

另外,在我们移动空间里的场景正在转变为公交的 一个新的情境 。同样地,过去在公交车上 、在地铁上经常看到的大家手捧一本书或看报纸的情境也正在被大家低头看手机的场景所替代 。这是整个移动场景发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对移动终端消费者来说,其实有时候可能他们的场景考虑主要是看是不是更便宜 一些,或者手边是不是有电脑 。但是调查也发现,有将近 1/3 的用户会不假思索地在任何场景下 、任何情况下选择用移动终端购物 ,这一点也是超乎想象的 。

1场景的要素之一:

空间与环境移动时代,除了社交成为媒体的新要素, 更应该注意场景这个新要素 。场景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固定场景, 即人们日常生活的环境,与生活习惯相关,是一个 “常量”,这种常量的变化从调查结果来看,过去更多的是在客厅、书房, 现在转向了卫生间、床上这样更私密的地方,这是固定场景中的诞生 。

同时,吃饭 (餐桌)这样过去很少被电脑终端 ”侵入” 的场景,今天已经受到移动终端的普遍干扰 。

移动终端在改变家庭中的媒休使用场景的同时, 也在影响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因素逐渐增多 。如何针对家庭这样的场景开发新功能,弥补断裂的家庭成员关系,促进家庭成员互动,应该是未来移动产品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 在如今的学校或单位里, 移动互联网的使用已经打破工作与学习场景中本应具有的 “封闭性” 与 “专注性”,使得工作、学习与休息、 娱乐这几者之间的界限被模糊 。这也突显了移动信息消费的碎片化特征。

另一种是移动场景 ,即人们在活动中“遭遇” 的环境 。比如当一个客户在书店时,他是从家里赶过来的, 还是刚才逛了旁边的商场顺便到书店来的,这两种情况完全不同 :他到书店来 是 一个非常认真、非常努力的行为 ,还是很随意的顺便溜达的行为 。因此,对他之前的方位、 之前的需求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判断他此时此刻的需求 。接下来往后延 伸,就是把他引导到新的地方去,他看完书以后把他引导到附近的电影院还是径馆.这也是对场景的挖掘 。 这 是今天在做移动媒体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也是商业应用的方向。

罗伯特 ·斯考伯 和谢尔 ·伊斯雷尔存 《即将到来的场崇时代 》中 写道 :"移动互联网时代,场景 (情境)的意义被极大强化,移动传播 是基于场景(情境)的服务, 即对环境的感知及信息 (服务)适配。与 场景时代相关的五个因素是大数据 、移动设备 、社交媒体 、 传感器 、 定位系统 。” 可见场景应用一定是未来移动媒体的引爆点 。

移动场崇分析与应用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是 :从哪里来, 分析用户此前的空间与当前空间的关联性,分析用户此前的行为与当前行为的关联性 。 第二个阶段是 :现在哪里,分析与满足用户此刻在此场景中的需求。第三个阶段是:要去哪里 .为用户提供行动路线的导航 、 为用户提供新的需求的诱导。

随着信息超载 .越发突显个性化需求,人们移动传播深化, 空间场景成为新变量 ,同时大数据为个性化信息服 务提供)。 “今日头条“ 等推荐试图解决基于个体偏好的个性化。接下来 、 对场景、情境适配的个性化将是新的方向 。。。 比如 Breaki ngNews.com 在客户端应用“让新闻追看用户跑” 的新思维 ,报道中嵌入地理位置信息 ,通过 GPS 找到用户 ,实现新闻精准推送。

2 场景的要素之 二:

用户的实时状态无论是固定场景还是移动场景 ,人们的实时状态都会与空间因素共同作用。用户的实 时状念包括其自身的数据,也包括他们感兴趣的环境信息。过去想要搜集用户实时信息可谓天方夜谭 ,如今可穿戴设备的出现使这个维度的数据采集和实时数据成为现实。

2014 年百度发布的可穿戴设备百度眼 ( BaiduEye), 正是试图定位于某些特定空间中的信息采集和个性化服务, 如商场和博物馆 。当人们身在博物馆时 ,他们感兴趣的展品, 与其视线相关,百度眼了解了 用户感兴趣的展品后,可以自动获取与这些展品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语 音传送给用户。

除了可穿戴的移动设备, 固定设备也能够实时监测分析用户行为 , 如阿根廷公司 Shopperception 通过设置在天花板上的立体传感器,即时了解到顾客看了什么商品、在哪些地方停留 、购买什么商品需要多长时间等移动状态下的用户行为 。

英特尔推出的环境感知营销解决方案, 则将用户实时数据的采集推向了进一步的应用层面 。当一位消费者路过基于英特尔酷睿处理器的数字广告牌时 ,英特尔广告框架技术可分析根据天气、 社交媒体 , 以及包括顾客年龄 、性别和手机在内的信息, 调整内容和用户界面, 使其与受众更具相关性 、更加个性化。

3 场景的要素之三 :

用户生活惯性 人们在各种场景下的需求与行为模式,通常被认为是以往生活经验的惯性延伸 ,而在如今的 DT 时代 ,基于可穿戴设备, 可将用户的生活惯性以更加准确的方式识别、 匹配、分析、储存。

英国维珍航空公司在 2014 勾勺初开展了一项实验,利用谷歌眼镜和索尼智能手表,精准实现头等舱乘客识别,狄取饮食偏好 、上次出行信息、目的地信息等,以快速提供个性化服务。

4 场景要素之四:社交氛围

在 《即将到来的场景时代 》一书中,两位作者将社交媒体也列为 场景时代的一个重要元素,并指出,正是通过在线交谈,我们明确了自己的喜好、所处的位置以及我们所寻求的目标 。这些内容使得技术可以理解 “你是谁”、 “你正在做什么”以及 “你接下来可能做什么 ” 等场景。可见,社交媒体中用户及其相关者的数据分析, 可从另一维度,为场景分析提供支持 。

需要注意的是,场景分析的最终目标是提供特定场景下的适配信息或服务 。服务适配比信息适配的范围更广 、手段更多样 、满足的需求更多元,但无论是对信息还是服务的适配,都与一定的形式适配相 关联。从信息推送的角度看 ,适配不仅意味着内容与场景的匹配,也意味着形式与特定场景下的阅读需求相适应 。

对于移动媒体的内容 生产者来说,如今的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文字的精华,通过其他表现形式,如信息图表和 PPT , 进行提炼与再呈现 。因此,今天的移动媒体的标题中,越来越多地出 现了“一分钟读懂”“两分钟了解”“ 八张图让你知道” 等字眼。当然 , 这还只是移动阅读式的 ,不同场景信息阅读的个性化特点如何在呈现形式上做出述说还需要今后进一步探索。

当移动媒体在内容媒体 、 关系媒体、服务媒体三个方向上拓展时,

移动媒体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信息流 、关系流与服务流的形成与组织 。 拥有强势的 “流” 的平台,也就有成为 “入口的潜力”。当越来越多的信息与服务依赖场景这一变化时,场景本身可以成为信息组织、关系组织与服务组织的核心逻辑, 可以成为信息 - 关系 - 服务等几者联结的纽带,场景本身可能成为移动媒体的新入口 。

尽管今天我们讨论场景的意义时 ,更多的是试图把场景的分析作为设计新产品、提升服务质址的依据 。但应该看到的是,移动传播带来的信息消费场景或社交场景的变化 ,并非都是在向着更人性、更友 好的方向发展,甚至它可能是在一定程度上侵蚀人的良好天性, 破坏人与环境 (空间的或人际的)的友好关系 。因此 ,对场景的开发与应 用,也应该保持一定的警惕与节制 。未来的移动服务提供商,未必是要将自己侵入每个场景中的某些时候,场景分析的目标也许并不是渗透 ,而是规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