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学小技巧可以运用在生活中?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2
1、得寸进尺效应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他人的请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失调,或者是出于想保持人设的心理,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请求。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得曼就做过一个这样实验:他让助手去访问一些家庭主妇,请求这些主妇答应将一个小招牌挂在窗户上,她们答应了。

过了半个月,实验者再次登门,要求将一个大招牌放在庭院内,注意,这个牌子不仅大,而且很不美观。同时,这些助手也向以前没有放过小招牌的家庭主妇提出同样的要求。

结果前者有55%的人同意,而后者只有不到17%的人同意,前者比后者高3倍。

在生活中,如果你要请别人帮一个可能会被拒绝的忙时,就可以先多叫对方帮帮无所谓的小忙。

比如想要一个女生的微信时,可以先请她帮个小忙,再要微信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

2、无意识特征转移

简单说就是,人们会潜意识的把你对别人的评价联系到你的身上。

所以,和大家在一起的时候,适当的夸一下不在场的人,不仅让他对你印象好,也会让在场的人对你印象好。

同理,如果你总是背地说别人小气,自私,那么别人也会把这些负面词语联想到你。

3、短期压力可以提高你的记忆力

有研究发现,短期的紧迫性事件能提升大脑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

原因是,压力激素会影响大脑主管情感和学习能力的部分区域。

压力剧增会使传递信息的物质---谷氨酸盐的传播速度加快,从而增进记忆力。

嗯,我好像为期末突击复习找了个合理的理由。

PS:这里说的是短期压力,而不是长期压力,长期压力还是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

2、大脑的欺骗功能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进行脑补——传说中的大脑自带美颜...

镜子中的你大概比真实长相好看30%。换句话说,实际上你真实的长相比你自我感觉上的你要丑30%左右。

很多人嫌弃自己证件照丑,并解释:其实我很好看,就是不上相。

但事实就是,其实你没有那么…(求求你别说了,我不拍照了还不行吗)

3.组块理论

听起来挺高级的,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模块化。

这种认知心理学的技巧, 最初是用来改善记忆力的。

假如让你记一段数字,比如说5052950167。

但如果你将其分成若干组块,505–295–0167,这样记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当然,组块化理论不单单只适用于记忆数字或是改善记忆力。事实上,这种技巧在很多领域都极为有效。

举个栗子,倘若你在本周末前需要完成一份报告,但你却一直在拖延。

当你想到自己要在周日晚前完成一份长达25页的报告,你就会本能地排斥这一点:我宁愿把攒了一周的衣服洗了,也不想去写这个报告。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拖延症的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是如何看待这些项目的。乍看之下,这也许是一项任务量繁重的任务。可如果你将其分成若干个小组块呢?

比如说,当你还剩下五天时间来写报告,你可以采取这样一种划分方式:

Day 1:完成报告开头(1-2页纸)。

Day 2: 完成报告的第一部分(早餐前写完三页纸,晚饭后完成三页纸)。

Day 3:完成报告的第二部分(上班之前在家里完成)。

Day 4:完成报告的结尾部分(上班前在家写一页纸,11:00写一页纸,下午三点团队会议前完成最后一页)。

Day 5:校对初稿然后发送给上司。

组块化可以增强你完成报告的积极性,因为将一项繁重的任务分成若干小项,这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即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实现某一目标。

4.纠结的答案一定要改

很多童鞋做完试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时候该不该改答案?

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 58%把答案改对了 ,只有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

因此,下次碰到这种情况:改!

5.巴纳姆效应

就是说大多数人都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性格描述,并认为那个性格非常符合自己的情况。

简单说就是“通用话术”,用一些通用性的模板去适应一类人,而当事人又会觉得对自己描述非常的准确。

比如说:

干的不错,继续努力,公司一定不会亏待你的

这句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许多人初次得到上司或老板的这种鼓励后,心里充满了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传说中的当上CEO,赢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可是一年两年过去了,自己依然在原岗位上俨然不动,工资根本赶不上猪肉价格上涨的速度,其实说到底,这就是老板的一句套话而已。

7.好心情效应

当信息与好心情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更具有说服力。

甜品可以给人带来好心情,所以在情侣吵架时中,可以先买一份甜品给自己或对方,甜的饮料也可以,一边吃一边跟对方讲道理,会让对方更容易接受你的观点和想法。

9.互惠效应

如果你想让我答应你的某个请求,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对这样的要求我肯定是要拒绝的,等我真的拒绝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出一个稍小的要求,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的目标。

我会把你的第二个要求看成是一种对我的让步,并有可能感到自己这边也应该让让步,于是就顺从了你的第二个要求。

所以,在第一次约她出去吃饭时,可以先问:明天一起去XXX玩吧。在她委婉的拒绝后,再说:那好吧,那明天一起吃个饭吧。屡试不爽。

10. 破窗效应

一个屋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及时修补,隔段时间,其他的窗子也会被打破。

人也是这样的,一个坏习惯你放任不管,迟早会滋生出更多的坏习惯;一直看着别人的脸色,不会拒绝,别人就只会习惯你的妥协和无底线。

11、治疗拖延症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5分钟起步法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对一件任务产生恐惧想拖延时,就先做5分钟,之后就会水到渠成。

所以,开始每一个小时的任务时,给自己5分钟的起步时间:比如先背10个单词,别计较效率。

心里可能会百般抗拒,甚至完全投入不进去。

这很正常,这是人的本性。去接受就可以,不用责怪自己,不用痛苦地想:完了,我怎么一点都看不进去;算了,还是去玩会游戏吧。

只是告诉自己:5分钟,5分钟就好。

大家想,电脑开机、汽车发动都是一样,一开始都是需要多花费力气,但启动之后,就很顺畅了。

接受自己刚开始那5分钟的烦躁和抗拒,坚持住,之后就好了。

12.社会认同效应

简单来说,就是当我们看到群体做什么,我们会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假思索地追随。

比如看到一家店门口排着老长的队伍,我们也会去排队,这些网红店,就是靠「社会认同」的策略,进行营销。

在生活中,你去自习室学习就比待在宿舍学习强,你在自习室中,看到别人都在努力学习,你也会受其影响,更好的学习。反之,在宿舍里,室友都在唱歌、聊天、打游戏,你也很难进入学习状态。

13.承诺一致原理

当我们做出了某种选择,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

翻译成人话就是: 我们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到就会万分痛苦。

其实这个原理,可以用到我们的目标管理上

当你为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之后,尽可能地把这个目标告诉所有你熟知的人。

为了避免当众打脸,这样当众做出承诺之后,绝大部分人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达成这个目标,从而保持自己行为和承诺的一致性。

14. 多元无知效应

当我们处于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的情况下时,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举个栗子,在一个繁华的大街上,人来人往,我们发现一个人倒在路旁,但无人伸出援手。

因为人们不确定这人是否真的需要帮助,万一帮错则会很尴尬,由此触发多元无知效应,别人怎么做我就怎做。

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在公共场合发生意外时,大喊救命不一定有用 ,特别是当今网络时代(人家还以为你在拍抖音呢~)

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准一个人,请求他帮助:那个穿绿衣服的,对就是你,帮我叫辆救护车好吗?

15、皮马利翁效应

一句话解释就是: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的影响。

有这样一个实验:

有两个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小学,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们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但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因为这个谎言对教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能力的评价。

而教师又将自已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绪、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他们强烈地感受到来自教师的热爱和期望,变得更加自尊、自信和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

所以不要肆意的评价他人,特别是小朋友,有可能你一句话,影响的是他们的一生。

另外依据这个理论,你的点赞会触发皮马利翁效应,鼓励十一输出更多质量干货哦。

码字不易,费时费力。如果对你有用的话,还请花1秒钟点个赞。谢谢你:)

END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