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埃里克•霍弗《狂热分子》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1
本书简介: 这本书主要探讨群众运动的一些共有特征,重点是陷入狂热的乌合之众的人格。积极投身群众运动的往往是一些失意者,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无可救药、渴望逃离自我寻求重生,将生命托付给某项神圣伟业,让他们感觉不错,整齐划一的集体生活令个人责任、恐惧、无能得以掩埋。运动的领导者则刻意培养参与者的罪恶感,号召自我牺牲以获得救赎。

作者简介: 埃里克·霍弗,7岁失明,15岁复明。父母早逝,自学成才。1964年成为加州伯克利大学高级研究员,1982获得里根颁赠总统自由奖章。生平著作超过10部。

下面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群众如何成为狂热分子中的一员,二、群众运动如何让人变得狂热,三、群众运动中的领导扮演了什么角色。

一、群众运动如何吸引群众成为狂热分子中的一员

当人们的生活朝不保夕,完全无力控制自己的环境时,就会执着一种熟悉的生活方式。通过把生活模式固定化去对抗深深的不安全感。

比如法国、俄国、日本的民族主义运动就是一种追求改变的工具。

渴望改变只是人们投身群众运动的表面动机,其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原因。

有成就感的人会把世界看成一个友好的世界,并乐于看到它照原样保持下去。失意者则乐于看到世界急剧改变,因为他们把失败归咎于世界。

梭罗说:如果一个人生了病,无法发挥身体功能,他就会动念去改革。

不假思索就投身变革运动的,往往是那些觉得自己拥有无敌力量的人。发动法国大革命的那一代人都深信,人类理性的全能和人类智慧的无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也是如此,就是因为相信马克思主义无所不能。要不是德国人相信闪电战和宣传技术可使德国无敌天下,纳粹运动也不会进展神速。

一个人是不是欢迎改变,重要的不在于掌握权力,而在于是否对未来有信仰 。有权力的人如果对未来没有信仰,就会用他的权力来排斥新事物,以保持现状。另一方面,极不切实际的梦想即使没有实际权力作为后盾,一样可以让人产生最大无畏的胆气。这是因为,怀有大希望者的可以有最荒谬的来源:一个口号,一句话。

比如教义主张,如果想成为一种力量的来源,它必须宣称自己是打开未来之书的钥匙。

企图改造一个国家或整个世界的人,不可能单靠培养和利用不满情绪成事 。他们必须知道怎样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个极不切实际的希望,至于这个希望是什么,并不重要。

比如16-17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

倘若共产主义者有朝一日能够征服欧洲和大半个世界,那不是因为他们懂得怎样去煽动不满情绪或仇恨,而是因为他们懂得经营未来。

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品。 在一个深受“进步”观念浸染的社会,这种吸引力特别强烈。这是因为进步的观念会把“明天”放大,这样,那些看不见自己前景的人的失意感就会更加深刻。

一个群众运动会吸引到一群追随者,不在于它可以满足人们追求自我改善的渴望,而是在于可以满足他们自我否定的热望 。

对失意者来说,群众运动是一种替代表。要莫可以替代他的整个“自我”,要莫可以替代一些能让他的生活可以勉强忍受的元素。

希特勒指出过,一个运动提供的职位越多,它吸引到的劣质人才就越多。到头来,这些政治攀缘者就会充塞于一个成功的党,使其昔日忠诚战士再也无法认出它的本来面目。

群众运动最强大的吸引力之一,是它可以成为个人希望的替代表 。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也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

因为,除去对未来的希望以外,他们不可能有真正的满足或安慰。

什么样的失意者会特别容易投入到群众运动中去呢?

共有11类:1.穷人,2.畸零人,3.被遗弃的人,4.少数民族,5.青春期的少年,6.有野心的人,7.被某些恶德或偏执挟制的人,8.无能者,9.极度自私的人,10.对生活厌烦的人,11.罪犯。

1.穷人

不是所有的穷人都是失意者。有些身陷城市贫民窟的穷人会对自身的处境很满意。劝他们离开所熟悉的泥淖,他们会怕得发抖,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贫困。

会被失意感刺痛的穷人,一般都是新近才陷入贫困的的“新穷人”。美好生活的记忆像火焰般在他们血管里燃烧。比如17世纪英国清教徒革命的成功,新穷人居功厥伟。在德国和意大利,纳粹和法西斯革命的主要支持者是破产了的中产阶级。

2.畸零人:暂时性畸零人和永久性畸零人

在战争结束后,大量的退伍军人对外作战太久,与平民的生活格格不入。复员后的军人会发现他们难以适应战前生活的规律,再度适应和平与家庭生活是一个缓慢而痛苦的过程,从而产生暂时性畸零人。

永久性畸零人是指因为缺乏才干,或身心上有不可补救的缺陷,而无法达成生平愿望的人。比如从事写作、绘画、作曲等人,虽有创作渴望却无法满足。要不就是曾经显露过才华,后来江郎才尽。他们会被绝望感笼罩。即便在别的领域取得名声、权力或财富,都不足以消解他们的饥渴。

3.极端自私的人

极端自私的人特别容易有失意感。 一个人越自私,失望就越难熬 。因此,极端自私的人往往是无私精神最勇猛的捍卫者。

最凶暴的狂热者,往往是一些本来自私,但却由于某种原因而被迫失去对“自我”信仰的人。于是他们不再把高明的利己手段来服务其无能的自我,转而用于服务一件神圣的事业。

4.少数民族

在一个行将被同化的少数民族中间,最有成就和最没成就的两类人会比中庸的人感到更大的失意感。 失败者本来就易于自视为边缘人,而如果他们又是少数民族身份,他的失败会让他的无归属感更加浓烈 。

同样也会出现在少数成功者身上。他们尽管有名有利,却往往难以打入多数民族的圈子,这使得他们格外意识到自己是个外人。另外 ,他们因为成功而感到优越,所以痛恨他们低人一等的同化过程。

比如,最有民族意识的美国黑人是成就最高和成就最低的人。

5.对生活厌烦的人

人们会感到厌烦,主要是他们的自我让他们厌烦 。

意识到自己生活贫乏和无意义是人们厌烦感的主要来源。而没有孤立感的个人,比如一个部落、教会、政党的成员,不容易为烦闷所感染。从事创作或为三餐糊口的人也不会有烦闷感。

对于一个蓄意煽动群众运动的人来说,得知全民都有烦闷无聊之感,会比得知全民都饱受经济和政治剥削,更加感到鼓舞。

即便一个人生活环境并不太坏,但如果他缺乏从事创作工作或有用活动的能力、机会,为了赋予生活以意义及目的,极易受到煽动而成为狂热分子中的一员 。

就连纳粹党那么反对妇女外出工作,都可在初创阶段找到一些扮演重要角色的妇女。

二、群众运动如何让人变得狂热

1.把个人同化到集体

抗高压能力部分源自一个人对群体的认同感。在纳粹集中营,最能挺得住煎熬的是那些觉得自己是隶属于某个党、教会的人。反之,所有个人主义者(不分国籍)全都陷入崩溃边缘。

作者得出一个结论: 碰到苦难和死亡的威胁,个人是无法依赖自己的勇气的。他仅有的力量来源不在于他自身,而在于他隶属某个伟大的、光荣的、不可摧毁的集体。这种信仰主要来自于认同,通过认同,个人不仅仅是他自己,而成了某种永恒物的一部分 。

在清算布尔什维克的老干部时,斯大林成功地把这些自负而勇敢的人一个个变成畏缩的懦夫。他的方式是彻底切断他们与服务了一辈子的党及俄罗斯广大群众的联系。

英国殖民官员认为,既然希特勒没花多大气力就灭绝了600万犹太人,那巴勒斯坦区区60万人犹太人应该好驾驭。结果却发现,巴勒斯坦的犹太人虽然是新移民,却是顽强、足智多谋的。英国殖民官员不明白的是,在欧洲,犹太人是以个人的心态面对敌人,宛如飘浮在空气中的微尘。但在巴勒斯坦,他们不在感到自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原子,而是隶属于一个永恒的民族。

2.教义

自我牺牲精神往往是一种对现实认知有所不足的衍生物。一个人有能力根据自己经验和观察作判断的人,通常不会有殉道的念头。因为自我牺牲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它不可能是经过探索和沉思的结果。所以,所有群众运动声称终极与绝对真理已经包含在他们的教义中。

巴西的日本侨民在大战结束后仍然不相信日本已经战败。

“忠实信徒”对“不值得看或听”的事不屑一顾。

教义不是让人去理解的,而是让人去信仰的 。“ 只有对我们不理解的东西,我们才会百分百信仰”。一种能理解的教义会缺少力量 。

1934年,赫斯宣誓加入纳粹党时,对台下的听众说:不要用你们的脑子去追寻希特勒,用心的力量,你们就会全都找得到他。

如果一种教义是复杂晦涩的,就必须是含糊不清的;而如果它既不是复杂晦涩也不是含糊不清的,就必须是不可验证的。也就是说,要把它弄得必须到天堂或未来才能断定其真伪。

自信掌握绝对真理的人会有一张覆盖一切的网。对他而言,不会有任何意外或未知。帕斯卡尔就挖苦说: 认识耶稣的人懂得一切事物的道理 。

苏联的官方历史书记载: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力量在于它能使党在任何情况下找到正确的方向,了解现行事件的内在联系,预期其趋势,而且不只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方向,还知道它将来怎么发展。

3.狂热

煽动激情可心有效推翻一个人与其自我之间的平衡,而且这种推翻也必然会释放出激情 。 只有能跟自我妥协的人能够对世界保持冷静态度 。通过在追随者心中燃起凶猛激情,群众运动可以防止其追随者回复内在均衡。

狂热者永远会觉得自己不完整和不安全。他无法从自身获得自信,只能从神圣组织得到。他往往会把自己视为他所依附的神圣组织的捍卫者,随时准备牺牲生命,以显示自己是真理的捍卫者。

狂热者若是抛弃了他信奉的大业,会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在狂热者看来,宽容是一种软弱、轻浮和愚昧的象征。苏俄轻易就可以把日本战俘改造为狂热的共产主义者,反观美国的宣传再巧妙完美,都未能把日本人转化为热爱自由的民主人士。

三、群众运动中领导扮演了什么角色

所有群众运动的领袖都会经过一段等待时间(常常是很长一段时间),才会踏上舞台。在他们出场表演之前,要有种种事故和其他人士的活动替他们把舞台布置就绪。

一个领袖最神秘的能力就是控制一小群能干之士,这些干员一无所惧、精明自负,有能力组织和推动大规模的行动。同时,他们又完全顺服于领袖的意志,从他那里得到鼓舞和驱力,并在顺服中感到光荣。

作者举例,蒋介石似乎缺乏群众运动领袖所必备的每一项条件,而戴高乐则显然是一个有领袖魅力的人。

领袖必须是个务实者和现实主义者,但说起话来又得像个梦想家与现实主义者。

能为一个群众运动做好铺路工作的,是那些 善于使用语言和文字的人 ;但一个群众运动要能实际诞生出来和茁壮成长,却必须借助 狂热者 的气质和才干;最后让一个群众运动得以巩固的,靠 务实的行动人 。

1.言辞人

可以是教士、先知、作家、教授等知识分子。

不管是哪一类型的言辞人,差不多都有一种深切的向往:被肯定。这种向往决定了他们对现行秩序的态度。 每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深度都有一种无可救药的不安全感 。哪怕是最有天分最多产的作家,都会过着一种不断自疑的生活,需要每天生产出新作品来肯定自己。

作者认为,言辞者在运动初期的作用很大,但最终的群众运动权力不会落入他们手中。除非他能适时与操实权的行动人联合起来或寿终正寝,他最后的下场很可能是引退、被放逐、枪决。

2.狂热者

即便各种条件成熟,也只有狂热者才能使一个群众运动孵化成形。没有他,先前的言辞人所激起的不满情绪将不会有方向感,只能漫无目的地宣泄,很容易被镇压。

狂热者是鱼,混乱就是水。他们认为,没有破坏就不会有建设 。

对于一个群众运动的发展来说,狂热者的危险在于他永远静不下来。一旦取得胜利,新秩序开始形成,狂热者就可能会成为一个乱源。

因此,大部分群众运动在取得胜利的第二天,就会出现内部倾轧。

若放任狂热者自行其事,会对运动本身构成威胁。此时,只有务实的行动人介入,群众运动才有望保有它已取得的成果。

3.务实的行动人

一个群众运动一般由言辞人为前驱,由狂热者实现,再由行动人加以巩固 。

群众运动到了行动人手中之后,就变为野心家自我实现的工具。到了这个阶段,它会对那些有事业野心的人发挥强大的吸引力,而有事业野心的人纷纷投效,也会激烈改变这个群众运动的性格,带来它与“现在”的和解。

如果言辞人、狂热者、行动人三个角色由 不同 的人接连担任,对一个群众运动来说通常有好处。特别是一个群众运动想要长久时,更是非如此不可。

而纳粹和法西斯运行从头到尾都由一个人领导,所以下场凄惨。让纳粹运动走向败亡的,是希特勒的狂热无法抑制、无法扮演务实的行动人。

一个人的性格当然是有可能改变的。一个言辞人有可能变成真正的狂热者或务实的行动人。然而,各种证据显示,这种变形往往是一时的,迟早他们又会变回原来的类型。

当一个群众运动的活跃阶段结束后,它就会变成成功者的权力工具和失意者的鸦片 。

书中金句:

失业者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也不愿追随施予救济的人。

社会低等成员之所以能对社会发生重大影响,是因为他们对“现在”完全不尊重。

群众运动不需要相信上帝,一样可以兴起和传播,但它却不能不相信魔鬼。

一个有力的群众运动会培养其追随者的罪恶感。

悔罪的方法是抛弃个人的特殊性和独立性,得救的方法是把自我掩埋在团体的神圣组织中。

当我们在群众运动中丧失了自我独立性,就得到一种新自由,一种无愧、无疚的去恨、去恫吓、去撒谎,去凌虐。

在群众群动中,我们获得了“干下流勾当的权利”。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