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金篆隶草楷行,各是什么字体?

如题所述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汉) → 楷书(魏晋) → 行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从商朝开始的。
2、金文:是商周时代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民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楷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7、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比楷书简便,且比草书易辨认。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9-28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商) → 金文(周) → 小篆(秦) → 隶书(秦汉) → 草书(汉初)→ 行书(东汉),楷书(汉末)以上的“甲金篆隶草行楷”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书法对于字体的出现时间有争议点---出现时间和形成时间。
出现时间是 ,篆隶草楷行 。形成时间是 ,篆隶草行楷。
楷书较行书出现的早,行书是在八分楷法出现的基础上的延续,但是楷书完全成为正书,流行开来是隋唐时了,魏晋时隶书还是主要书体 。而行书魏晋时,已经流行,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
1、甲骨文:商朝时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商朝普遍出现。
2、金文:是商周时代普遍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金文有粗而宽的笔画,点画圆浑,金文比甲骨文更规范。
3、大篆:西周晚期,金文形体趋向线条化,笔画比较整齐、匀称。
4、小篆:秦一统六国之后,废六国文字,统一文字,变大篆为小篆。李斯按照秦国的文字标准,对汉字进行整理简化,在全国推行,这种新字体叫小篆。
5、隶书:战国时已有的书种 ,为古隶。篆书笔画圆转。符号性显然大加强。小篆文字规范了,但书写不方便,汉代开间流行一种更简单的字体,叫隶书。
6、草书:草书特征是笔画连带、结体简约、字形奔放。是一种延续隶书的的字体 ,汉代隶书为了书写快速产生。
7、行书:行书出现的时间大约同八分楷法差不多,而其形式也和八分楷法及以后的正书非常接近。这相当于从隶书中变出(章)草书——由“正体字”中派生出别支来。桓灵朝的“正体字”除了隶书以外,其次就是“八分楷法”,所以人们又认为行书就是“八分楷法”的别支。其实它也是同其他书体一样最初的创始还是一般的群众书写者,只要把八分书写得同其他书法流走一些而去其隶体波势,就变成行书了,在汉末一般出土的简书中我们是可以随处看到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行书到王羲之手中,将它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地结合起来。从而创立了光照千古的南派行书艺术,成为书法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宗
8、楷书: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汉朝后期,隶书又演变为楷书。字形结没有什么变化,书写更为简便。
现今行书书写最普遍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