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多高?

哪一年建的?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北京城市高度的演变

北京自辽成为陪都以来,历经金、元、明、清,是五朝的封建都城。1949年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近千年的时光雕琢,北京的城市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城市的人口、城市的构筑物以及城市面积的变迁,成为城市发展的脉络。本文只对城市构筑物的高度演变做一些探索,以管窥北京的发展。

皇城的天际线

由于年代久远,辽南京的城市规模、皇城状况和宫殿的情况只能从历史文献和零散残存的痕迹中得以了解。目前只知道其基本上保持唐幽州城的规模,皇城位于城市的西南隅。主要的殿宇有元和殿,是辽帝举行大典、接受百官朝贺、延试的地方,是当时最高大的建筑之一,此外还有清凉殿、嘉宁殿、昭庆殿等建筑。

今贞元元年(1153)北京成为金的中都,皇城建于城的中部,占据了城市的最显赫位置,是皇权至上思想在北京城市布局上得到第一次体现和充分表达。宫城设4门,正门是应天门,楼高8丈,四角皆垛楼,屋顶铺琉璃瓦,应天门再往南是皇城的正门宣阳门,“上有重楼,制度宏大。”

蒙古骑兵攻克金中都后,金朝的皇宫被焚为灰烬,一代宫阙成为一片废墟。40年后的中统元年(1620年),忽必烈来到北京开始营建大都,是北京历史上第一次按照《考工记》建造全新的城市,最主要的建筑群是宫城、隆福宫和兴圣宫。宫城内最主要的大殿是大明殿,坐落在全城的中轴线上,殿基高10尺,殿高90尺,三级台阶,是整个宫城内最高大雄伟的建筑。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一改元代用土夯城的方法,采用砖石建造城墙、城楼,内城城墙高三丈五尺五寸,合11.36米,雉堞高五尺八寸,合1.86米,通高13.22米,,北边的城墙略高,达四丈余,通高在15米左右;外城城墙高二丈,合6.4米,雉堞高四尺,合1.28米,通高7.68米。内城设9门,外城设7门。其中最高的城楼当属正阳门城楼。

而与这些建筑相衬托的是北京内外城的普通住宅,对建筑的式样、规制在明代以前就有严格的规定,清明时期,对公王府第城高、基高、房屋的装饰都做了严格的限制,除了较普通民房略显高大外,与皇家建筑相比仍低矮许多,是绝对不允许逾制的。清顺治四年(1647),郑王府因“王殿台基逾制”,被罚银两千两。普通四和院、大杂院,几乎没有超过5米的,而且只能建硬山和卷棚的房顶。也正是因为这些房子的低,才对皇家建筑的高大了很好的衬托。

旧北京城内有两个制高点,即北海琼华岛和景山。琼华岛在今北海公园太液池中,面积6.5公顷,山高32..8米,周长1913米。乾隆手书“琼岛春阴”石碑,为“燕山八景”之一。 景山高45.7米(现为42.6米),据记载,山上的5个亭子都曾有佛立于其中。明清时期城南最高的建筑当属天坛内通高37.2米的祁年殿。这座大殿坐落在面积达5900多平方米的圆形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分3层,高5.2米。

从以上这些构筑物来看,之所以高大,大多是与维护皇权的地位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这种氛围中,制造了皇帝的特殊地位。

从辽到清,北京城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的高大建筑,现在看来当属钟楼和鼓楼。钟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距鼓楼正北约100米,楼体高为33米,通高47.9米,报时铜钟高悬与楼上。北京建钟楼,始于元至元九年(1272)。明永乐十八年(1240)在现基址上重建钟楼,但不久即遭火焚毁,清乾隆十年(1745)重修建这座钟楼,将整座建筑全部改为砖石结构,以后又曾多次进行修缮,明清时代每天晨暮都要撞击悬挂在钟楼之上的大铜钟,向全城报时。鼓楼位于北京中轴线上、鼓楼东大街与地安门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成为元、明、清时北京全城报时中心。“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鼓楼通高46.7米,内有登楼石阶梯,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一面,面直径约1.5米,是整张牛皮制成,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

位于北京东城区建国门立交桥西南侧的古观象台也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明清两代封建王朝和北洋政府时期,曾连续在这里从事天文和气象观测约500年。台高约15米,台顶平面高出城墙约3米,是当时整个国家最重要的观象台。

画外音

古代的北京城是精心规划和建设的。在北京城中,民居是灰色的平方,恰反衬出皇家建筑的高大宏伟,这也是古都北京建筑布局的特点。

在分部和认识古都北京的建筑高度中,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制高点的分布特点突出,创造出“平缓开阔、对称有致、节律有序、轮廓丰富”的空间格局。“平缓开阔”指的是在旧城的中心——紫禁城四望是无比开阔的天际。“对称有致”指的是最高的最重要的构筑物被城市的南北中轴线所贯穿,其他构筑物如牌楼、城门等对称分布于轴线两侧,低矮的民居衬托高大的宫殿城阙,构成完整的城市格局。“节律有序”是指这些高点的分布非常有规律,内城城门高于外城城门,箭楼均比对应的城楼略低,住宅、商店与牌楼也有不同的高度,分别大致为5米、10米、12至13米,主次分明,错落有致。“论廊丰富”是指无论是宫殿、宇宙,还是城楼、牌楼等建筑形态构成北京丰富的城市景观。这无疑对我们保护北京古都风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被改变的城市

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清末民初,北京由封建都市向近代城市过度。皇权不再至上,达官显贵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和方法通过各种建筑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地位和喜好;外国列强在华势力越来越大,西方的建筑形式、方法、技术、材料,随着封闭的打破传入北京。

清末,外国强烈在几个不平等条约的作用下,纷纷在北京的内城 ,甚至城市的中心区域内,建造使馆、银行等办公机构以及为其服务的饭店等其他设施。《辛丑条约》签定以后,外国列强大兴土木,新建了大量建筑,一改过去的传统形式,多以二层、三层的楼房为主,其主要代表就是东交民巷地区。使这一区域内的建筑高度发生了起伏,衬托出的是西洋砖石建筑的坚固和持久。

这些洋式建筑出现在这一区域,一改过去的平方四合院形式,整体增加了这个区域内的高度,但并没有使城市发生倾斜,只不过在北京城市内出现了与北部呈长方形威严肃穆的紫禁城建筑群不同风格的建筑群体,即呈狭长的具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在那段时间里,尽管东交民巷的建筑群已成规摸,但与紫紧城相比,仍显微不足道,但北京饭店的兴建却不同凡响。当时整个东西长安街周围都是灰色平方,用以作为紫禁城的陪衬,而距天安门不足5公里的北京饭店的建设,就其形式和规模而言确有鹤立鸡群的感觉。北京饭店于1903年在今北京饭店东楼原址开始兴建5层砖木结构西式建筑,到1907年建成。1917年在西侧又建今北京饭店的中楼,由法国人设计,地下1层,地上7层,整个楼的高度达36米,超过了天安门(33.7米)的高度。这个建筑的出现,在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无论是建筑结构、建筑使用、建筑方式、建筑形式都是空前的,在建设高度上已经可以与北京 的传统建筑相抗衡。给北京城市的布局带来一定的影响,在北京城内出现了一个新的制高点。因此,北京饭店中楼的出现在北京城市高度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清末年初在北京城内,砖混结构的房屋开始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虎房路北的新世界商场。民国初年。京都市政公所计划开辟新市区,民国三年(1914)仿照上海“大世界”游艺场建造了新世界商场,共四层,在正面另有三层尖塔,通体高度达20多米。民国六年(1914),在前门外廊坊头条重建劝业场,所为近代商业建筑的代表,为四层楼房,采用砖墙钢屋架结构,仿西方建筑形式。另外在前门大栅栏一带还有二三层的木结构及砖石结构旅馆多家,其中煤市街第二旅馆为三层木结构,有一些饭庄也是两层楼房,但高度都在15米以上。

前门火车站在民国初年也可称得上比较高的建筑,其位于正阳门箭楼东侧,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平面为矩形,主楼二层,砖墙柱木桁架,瓦楞铁皮屋顶,围墙用红砖和水泥抹灰相间处理,现只剩下钟楼部分和与之相连的北面两层办公楼。

画外音

清末民初,北京城市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开始摆脱传统形式的束缚,在大兴土木中,具有外国列强不可一世的强权表现,也有一些新旧达官显贵忘乎所以的显赫标榜。北京地区的土木工程进入了无序的状态,开始出现一些与北京传统建筑不同的建筑形式,但是绝大部分建筑都没有突破原有皇家建筑的高度,因而无论其形式和规模变化多大,都不至于影响城市的建筑格局。

蓝天下的新北京

1949年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开始走向全新的方向。明清以来,北京城市的重心是紫禁城,整个城市的走向以此为轴心向外辐射。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本改变了城市的性质,对城市的布局作了重要调整:即以天安门广场为北京的城市重心,自1950年以后对天安门广场进行可重点改造,广场的建筑群不仅有一定的高度,同时在40.5公顷的广场衬托下,更显高大。

于1958年开工的人民大会堂平面呈山字形,最高点56.5米。这个高度超过了明清紫禁城所有建筑的高度。几乎同时建设的中国历史和中国革命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相对应,高33米。人民英雄纪念碑北距天安门463米,自广场地面至碑顶总高度为37.94米。

以上这些建筑,不仅建筑面积超过旧皇宫建筑群,建筑形式上具有创新,其建筑高度也超过了以往的旧建筑,根本改变了整个北京的城市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6-07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分台座、须弥座和碑身三部分,总高37.94米。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6-06-03
人民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

人民英雄纪念碑(monument to the people's heroes)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30日奠基,1952年8月1日开工,1958年4月22日建成,1958年5月1日揭幕,1961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北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镌刻着毛泽东同志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第3个回答  2016-07-02
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作出决议,在天安门广场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1951年国庆,在征集的200多幅设计方案中,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其他3个方案,建筑纪念碑。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兴建。1953年重达百吨的碑芯巨石石坯自青岛运来,碑芯成品高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吨;碑身由413块花岗岩组成。
第4个回答  2012-06-28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铲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分别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