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文化】潮汕地区的祭祀活动——拜老爷

如题所述

拜老爷是潮汕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习俗,它是对神明的祭祀活动,并且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广东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潮汕人在不同的时节会拜不同的“老爷”,涉及的神仙种类繁多,超出了常人的想象。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这个祭祀活动。
潮汕地区的“拜老爷”是一种传统的民间风俗,其祭祀对象众多,历史悠久,影响广泛。经过千百年的民间崇拜和神化,以及历代统治者的渲染和利用,祭拜老爷及其场所(老爷宫)被赋予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潮汕人在拜老爷方面有着深厚的学问。不同的时节有不同的“老爷”需要拜祭,涉及的庆圆神仙之多,超乎常人的想象。每月除了初一和十五要拜家里的地主爷外,一年中还有天公(玉皇大帝)、佛祖(如来佛祖)、观音娘娘、土地公公、财神、月娘(月神)、门神、祖宗等等。特别是在正月,拜老爷是头等大事,事关家宅一年的兴衰。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几乎每隔两三天就要拜一次,场面十分盛大。
与拜佛等宗教活动相比,“拜老爷”更具地方性和灵活性。活动时间以农历为标准,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固定的祭祀时间。这两天通常在家进行,形式相对简单。主要是祭祀地主爷和天公,摆上香炉、烛台和供品,烧香祈祷后烧冥纸。此外,还有其他各种神的诞生日,形式隆重而庄严。
例如天公诞日、土地公诞日等,尤其是正月,“拜老爷”不仅活动多,规模也大。家里要祭祀,还要到“老爷宫”去祭祀。供品也很讲究,有三牲(猪、鸡、鱼);有特定制作的潮汕粿食,如发粿、乒乓粿、桃粿等;有各种新鲜水果,还有必备的卤鹅。每个村都有各自规模盛大的“迎老爷”活动,寺庙要供奉超大型的香,请歌仔戏表演,有仪仗队游行,放鞭炮烟花等。
“拜老爷”除了烧香烧冥纸外,也有“问杯”的形式。使用两片由竹头或木头制成的杯,祈祷后摔到地上。如果两片都成反面,便是“笑杯”;如果两面都成正面,则是“稳杯”,都不吉;如果一正一反,则为“圣杯”,是吉兆,预示着祈告内容可以实现。这种形式也用于与神的对话,圣杯则表示神灵同意你的请求,反之,则不同意你的请求。
祭拜神明是中国人乃至全人类都存在的现象,潮汕人也不例外。潮汕地区存在成千上万的大小神庙,神庙里供奉的神明包括自然神明(天地父母、太阳神、月神、风雨雷电诸神、山川河流动植物诸神……)、佛门诸神、道教诸神、帝王圣贤英烈清官等等。
每逢初一、十五,可见提篮担筐的妇女们,奔走于各个庙宇之间,虔诚膜拜。神明在潮汕统称为“老爷”,为何潮人会如此痴迷于神明崇拜,而且是多个神明一起供奉呢?这有一定的地理和历史原因。潮汕地处沿海地区,也属南蛮之地,自古以来天灾较多,且文化发展较迟,原始宗教思想基础导致了信神。
在人们的头脑中形成一种思维概念,当人们在遇见自身无力支配的命运时,便容易萌发信神心态。人们所以信神、祀神,无论是偶像或自然形象,都是由于认为这样做是对自己有用处和好处的,企望“有求必应”才去拜祭。主要原因包括畏惧心理、保险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偶像崇拜的心理等等。
拜神码高这种东西其实是很难定位的,说它是封建迷信可以,说它是一种信仰也可以。信仰是一种好东西,人不能没有信仰,人总要有一些精神寄托与精神力量支持,但信仰得太过的时候便成了迷信。现今的潮汕人同世界上其它民族一样。
虽认为世界没有神,但拜一拜神也无妨,起码得誉模塌到心灵上的安抚,所谓“宁信其有,不信其无”,潮汕的这种信仰崇拜基本上承续了汉人对社会的各种传统信仰。而由于种种的拜祭活动使得潮汕的神多了起来,神庙也随着多了起来,并渐渐成为民俗文化中一个典型的、有特色的组成部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