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净山历史文化

如题所述

梵净山,这座具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其名称和地位的演变见证了佛教在其中的深远影响。据古籍记载,唐朝以前,它曾被称作“三山谷”、“辰山”和“思邛山”。到了明代,正式定名为“梵净山”,寓意佛教的清净之地,“梵净”即佛教净土。梵净山因此成为著名的“古佛道场”,是五大佛教名山中唯一的弥勒菩萨道场,佛教文化为其增添了庄重神秘的色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梵净山便隶属于楚国的“黔中地”,秦朝归属“黔中郡”,汉代归属“武陵郡”,并一直被视为“武陵蛮”的神圣之地。梵净山的正式记载始于汉代,《汉书·地理志》称其为“三山谷”,北魏《水经注》沿用了这一名称,而唐代《元和郡县志》改称为“辰山”。唐代在山的西麓设立了“思邛县”,宋代《太平寰宇记》则称其为“思邛山”,佛教也在此时传入。

明初,梵净山因佛教的兴盛而名声大噪,有了“九龙山”、“饭甑山”、“梵净山”和“大佛山”等多个名称。因其山峰特征,如九龙九峰和金顶形似饭甑,故有此名。明代时,梵净山的寺庙众多,成为佛教修行的圣地,因此“梵净山”和“大佛山”的称呼更为人所知。

进入清代,梵净山又称为“月镜山”和“卓山”。月镜之名源于夜晚月光下山崖如镜的奇观,而卓山则源于新金顶的挺拔。清代《贵州通志》评价梵净山为“黔中胜概”,即便在众多名山中,其独特魅力也颇受推崇。

如今,梵净山的正式名称为“梵净山”,但民间仍保留着“饭甑山”和“大佛山”的传统称谓。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山,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文化和自然景观,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