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没有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会怎样?

如题所述

一部《流浪地球》让我这个不看科幻小说的人认识到了刘慈欣,走进他的世界,才发现原来科幻界是个这么精彩的世界。

那么刘慈欣对于科幻小说以及科幻电影有什么样的影响呢?难道只有刘慈欣的小说能改编么?

大刘的IP,资本的追逐


2015年,已经发表很久的《三体》三部曲横冲出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斩获科幻界“诺贝尔奖”雨果奖的作品。自此,嗅觉敏锐的中国影人,不顾当时电影工业条件的限制,开始疯狂瓜分刘慈欣的作品版权。

2019年初,在看到《流浪地球》和《疯狂的外星人》票房大爆之后,性格沉稳的刘慈欣果断叫停了自己名下所有小说版权的影视化授权。但问题来了,影视圈有几个人会像郭帆一样,把几年的青春都倾注到作品的改编当中呢?

科幻小圈子的寂寥

一边刘慈欣经历着有IP但不敢卖的甜蜜的痛苦,另一边中国其他科幻作家则期待着时代浪潮的加速来临。

曾经有人开玩笑,说中国社会里,圈子最小的一拨人,就是科幻作家。就是这么一个赢家通吃的圈子,刘慈欣的收入,远远大于所有中国科幻作家之和。这种强烈的对比不仅限于收入层面,还在于知名度。

影视改编是一种注意力经济的生意,选材本身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了选材前期受关注的程度和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影视圈对科幻类文学作品选材时,天然会注意聚光灯下的题材,灯光外的大量优秀题材只能静静地躺在暗处,等待着伯乐的慧眼。

电影圈外也疯狂


不仅仅是电影从业者只关注刘慈欣,社会各行业也似乎认定只有“刘慈欣”才代表了中国科幻。

目前中国的科幻文学作品中,能有英文译版者寥寥无几,只有《三体》,能享受到英文、日文、韩文甚至越南语、罗马尼亚语等小语种的译制版本进行出版,不过毕竟是雨果奖获奖作品,也实至名归。

各种活动和媒体的报道,尤其是来自官媒和官方的诸多行为,出发点没有任何问题,都是对中国国民和年轻一代进行科幻普及和教育的正向行为,但客观上也加剧了中国科幻与“刘慈欣”三个字的强关联,这种关联让重视IP基础和固有影响力的电影从业者在非刘慈欣科幻文学IP的选择上更加蹑手蹑脚、惴惴不安。

新时代的曙光


哪怕有着上述困难和阻碍,中国科幻文学也在电影化的突围上努力又艰难地前进着。2016年,郝景芳成为继刘慈欣之后第二个获得雨果奖的中国科幻作家。自2018年以来,连续三年在北京举办的“中国科幻影视创投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从这个角度来说,不得不感谢刘慈欣老师在当年停掉了自己作品的影视化授权。如果刘慈欣的版权还在售卖,电影从业者的精力恐怕还会集中在怎么从中分到冷门版权,甚至是花多少钱去做热门版权的竞价上,鲜有人会冒风险去把精力放在发掘其他作家的作品,甚至原创上。那样的话,等刘慈欣的作品被榨取干净,等待中国科幻电影的,可能真的会是一片创意的荒漠。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2-28
假如没有你们这帮小编,中国科幻电影拍的会更好。
第2个回答  2021-02-10
中国的科幻电影可能不会发展的这么快,现在算是打开了科幻电影的大门。但是想要更好的发展还是得靠各界人员的共同努力。
第3个回答  2021-02-10
中国科幻电影将会更加一蹶不振,甚至没落。
第4个回答  2021-02-09
假如没有刘慈欣那么《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等优秀的科幻电影都无法现世,我们中国的科幻电影会倒退二十年,拍不出优秀的科幻电影。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