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执政几年,建都在哪?

如题所述

唐代都城为长安、洛阳,合称「两京」。

1、大业十三年(617年)五月,李渊称帝,建立唐朝,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

2、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修葺洛阳城,号称洛阳宫。他曾三次来洛阳处理政务及外事,在洛阳宫居住二年之久。

3、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唐朝都城迁至洛阳。

4、洛阳称东都,唐武德四年(621年)曾废除东都,毁洛阳宫厥。至显庆二年(657年)恢复东都。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年)改称神都,天授元年(690年)建都神都。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复位,复称东都。

5、洛阳与长安都是世界上的名都。唐朝都城在洛阳的有唐高宗、中宗、睿宗、玄宗、昭宗、哀宗6帝,前后30余年。

6、天祐元年(904年),朱温发兵长安,挟持唐昭宗迁都洛阳,之后将唐昭宗杀害。天祐四年(907年),朱温逼唐哀帝李柷禅位,唐朝灭亡,享国290年。

扩展资料:

(1)公元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改大兴为长安,此后进一步修建和完善。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间先后增建了大明宫和兴庆宫等宫殿。

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千余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十三朝古都。唐长安成为世界西方和东方商业、文化交流的汇集地,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大都会。

(2)紫微城,又称紫微宫,唐太宗时号洛阳宫,武则天时称太初宫。它是隋唐洛阳宫城,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殿,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隋唐洛阳城西北侧,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次年竣工。

自隋炀帝起,隋唐两代的最高统治者先后于此处理朝政,历时长达530余年。显庆二年(657年),唐高宗李治决定迁都洛阳。届时,唐高宗正式定洛阳为东都,把洛阳宫城紫微城当作自己的“东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唐朝

百度百科——长安

百度百科——紫微城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23
自西周开始,就有“两京制度”即陪都制度,后来历代王朝都效仿周的“两京制度”。唐高祖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洛阳相当于陪都。
太宗的时候大修洛阳城,高宗的时候由于长安闹旱灾,供应朝廷的粮食进入长安不方便,于是就有了高宗携官员到洛阳就食的情况。长安由于是历代都城,人口发展迅猛,而土地耕种面积沙化,减少,所以容易出现饥荒。然而洛阳,位于黄河下游的华北平原,农业发达,大批东南物资运到洛阳,由于三门峡阻隔,使西运不方便,所以粮食无法顺利进入长安,因此,当时就有关中粮食不够吃,到洛阳来就食的习惯。高宗时期在洛阳上朝了十年,但是它始终都不是唐的正式都城,直到武皇帝时期,才正式迁都洛阳。唐中宗二次即位,随即迁回长安。唐朝末年,朱温逼迫昭宗迁都洛阳,直到唐朝灭亡。
大明宫建于贞观八年,高宗时期扩建,到了唐末,僖宗和昭宗的时候,连遭兵火,最终被烧毁。

参考资料:新浪爱问 冰心玉壶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12-27
隋唐之际主要是关中经济不能自足,所以才长期两都制。
隋文帝建都长安,但因吃饭问题经常率领大臣和后宫去洛阳就食。隋炀帝迁都洛阳。

唐太宗虽也想设立东西两都,但大臣总是以唐代初创,处于恢复期,养不起两个都城为由予以拒绝。但唐太宗还是认为洛阳是天下之中,应该在那里设立都城。尽管大臣不同意,但他还是进行了修缮,只是叫洛阳宫而已,并在那里待了2年多,在洛阳进行了科举考试。
唐朝自唐高宗显庆(657年)开始,称呼长安洛阳为东西两都、东西两宅、东西两京都,实际上已经是两都并建。唐睿宗光宅元年,改东都为神都,长安为西京,武后称帝后,唐之神都又变为周之神都,另设立北都。中宗复辟后,称长安洛阳为三川帝里,八水皇州;西京东都并建,去除北都。玄宗时代,长安洛阳称为东西两宫;三秦九洛,咸曰帝京;有时又称两京城;咸洛两地皆曰京师。为区分两地甚至一度规定长安称为京城,洛阳称为都城。多数史料中长安多称京师、京城、西京。洛阳多称皇都、都城、东都。长安周围为京畿道,洛阳周围为都畿道。且关东科举在洛阳举行,关陇巴蜀科举在长安进行。但又不绝对,有些史料中长安也称都城、皇都;洛阳有时也称京师、京城。两地都有宗庙社稷。但陵寝绝大部分在关中。元日大典规定皇帝在京在长安太极殿或含元殿进行,皇帝在都在乾元殿明堂进行。

安史之乱后,唐实行五都制,长安升为上都,地位高于其它四都,洛阳地位下降为陪都。唐末长安被毁,地位下降为祐国军,唐昭宗迁都洛阳,至唐哀帝时唐亡于朱温之手。
第3个回答  2012-06-23
617年李渊晋阳起兵,次年建国,因李渊袭封唐国公 故国号唐。至907年亡于农民战争,共289年,建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第4个回答  2012-06-21
618-907,定都长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