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职跳槽到私企时,个人心理应该做什么转变?

如题所述

有人问:在国企上班代表着一种身份吗?还有身份优越感吗?从国企跳槽到私企,意味着身份丢失吗?会不会因身份而吃亏?这是一个好问题。所谓“身份”,已经是一个很陈旧的概念了,但现在依然存在“身份”的影子。看懂以下这四点,你就可以弄明白了。

一、国企“身份”演变的前世今生。

狭义的国企“身份”概念,是历史客观原因造成的。在1995年以前,国企职工是国民所有制身份,就是常说的国家干部、国家工人。比如,中专学历以上毕业的,进入国企,就是干部身份。技校毕业生或者社会招工进国企的,就是工人身份。优秀的工人,可以聘到管理(干部)岗位上,就叫“以工代干”,身份还是工人,但可以做“干部”的工作。

国企“身份”,还体现在“公职人员”身份认同上面。国企员工到一定职级,是可以调动交流到公务员或事业编队伍里的。比如,国企总经理可以交流去当市长,市长也可以交流去国企当总经理。

二、国企员工还有一个精神层面的“身份”认同。

国企以前还是非常提倡主人翁精神,比如,爱厂如家,员工是企业的主人,是企业的家人。市场经济之后,让你“下岗”的时候,再提“家人”概念不合适了。但是,这个“主人翁”身份的烙印还在,是刻在骨子里的。私企减人,拿钱走人。国企减员,很多老员工根本不愿意离开奋斗一生的“家”。国企对员工从严要求,狠抓工作作风,也抓生活作风,国企员工在社会上就要从严要求自己。

三、国企的ZZ属性强化了国企员工的身份意识。

国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国企资产归政府的国资委管辖,这一点与外企民企私企是本质上不同的。国企必须履行ZZ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比如,在这次抗疫之战中,国家一声令下,国企该保供的保供,该转产的转产,该救援的救援,该放弃经济利益的必须放弃。这种顾全大局、以国为重的精神和情怀,会传递和感染到国企员工的,自觉不自觉地体现出责任和担当。

四、国企人员跳槽到民企私企后需要“有保有压”式转变。

有些国企人员跳槽到民企私企,很长时间不适应私企文化,与私企员工互相看不惯。年龄越大,这个现象越突出。这是因为在国企里熏陶了国企“身份”文化,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里。其实,没有必要去改变,国企精神在任何领域都是通用的,也是积极正面的。国企人跳槽到私企后,继续保留国企人优良的作风和精神,同时也注意克服国企人身上那种过于注重职级、讲究程序的“迂腐”,扬长补短,更容易快速成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