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的八位“大司马”:陆抗上榜,另外七人分别是谁呢?

如题所述

汉末三国时期: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太傅、大司马、大将军为上公,位在三公之上。其中太傅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般为虚职,大司马和大将军掌实权,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在三国时期,孙权建立的吴国设立丞相、大司马(另有左、右大司马)、上大将军。因此,对于东吴来说,大司马可以说是武将之首了,不仅地位较高,也握有一定的兵权。在东吴历史上,共有八位“大司马”,其中就包括了陆逊之子陆抗。

一、吕范

吕范(?-228年),字子衡。汝南郡细阳县(今安徽太和)人。汉末至三国时期吴国重臣。黄武七年(228年),吕范被拜为大司马,未得授官,便已病逝。孙权悲痛不已,遣使赠其大司马印绶。孙权还都建业后,以太牢礼祭祀吕范。对此,在笔者看来,因为还没有正式担任这一官职就去世了,所以,吕范作为大司马,自然是有所争议的。当然,吴国建立后,吕范累官至前将军、假节、扬州牧,封南昌侯。也即不管是不是大司马,吕范都为东吴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朱然

朱然(182年—249年),原名施然,字义封,丹阳故鄣(今浙江安吉)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毗陵侯朱治的外甥。朱然曾随吕蒙擒杀关羽,以功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吕蒙死后,朱然代替吕蒙镇守江陵。夷陵之战中,朱然与陆逊合力大破刘备,拜征北将军,封永安侯。魏国果然趁机攻吴,朱然坚守不出,曹真、夏侯尚、张郃等魏将围攻江陵六月之久,朱然从此“名震敌国”。

之后,朱然先后攻打江夏和樊城,都未成功;朱然两次出征柤中均有所斩获。最后官至左大司马、右军师。赤乌十二年(249年),朱然病逝,年六十八岁 。对此,在笔者看来,朱然因为参与了偷袭荆州、夷陵之战、抵御曹丕伐吴等战役,所以其战绩的含金量是比较高的,也即可以和大都督陆逊一较高下。


三、全琮

全琮(?-249年),字子璜,吴郡钱唐(今浙江杭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桂阳太守全柔之子。黄龙元年(229年),全琮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娶孙权长女孙鲁班,阻止太子孙登出征。赤乌三年(240年),出任大都督,大战魏将王凌于芍陂。赤乌九年(246年),迁右大司马、左军师。对此,在笔者看来,全琮因为娶孙权长女孙鲁班,所以其地位是比较特殊的。在此基础上,作为东吴右大司马,全琮的战功实际上是中规中矩,也即缺乏令人侧目的战绩。


四、吕岱

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将领。赤乌八年(245年),陆逊去世,诸葛恪接替陆逊职位,孙权于是分武昌为两部,吕岱督领右部,自武昌而上至蒲圻,被升任为上大将军。建兴元年(252年),孙亮登基后,任命吕岱为大司马。就吕岱来说,担任大司马的时候,已经90多岁了。因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吕岱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长寿的武将了。


五、滕胤

孙峻死后,由其堂弟孙綝执掌大权。滕胤的连襟、骠骑将军吕据联系北伐前线诸将推举滕胤为相,希望分割孙綝权力,但并未成功,滕胤被改任大司马,镇守武昌。不久,滕胤与吕据密谋推翻孙綝,因计划泄露而被杀,惨遭灭族。孙綝被杀后,景帝孙休为滕胤平反。在孙权去世后,东吴陷入到混乱中,也即孙峻、孙綝等权臣祸乱朝政,让作为大司马的滕胤都不能幸免。

六、施绩

施绩(?—270年),字公绪,丹杨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三国时期孙吴名将,原名朱绩。左大司马、当阳侯朱然之子,吴少帝孙亮登基后恢复本姓“施”。 施绩有将领之才,转战四处,是孙吴中后期的大将,主要负责荆州地区的镇守,官至上大将军、左大司马。因此,非常明显的是,施绩和他的父亲朱然一样,都官至大司马,成为东吴的武将之首。在汉末三国时期,这其实是不少罕见的情况,也即很多名将之子的成就,往往无法和他们的父亲相提并论。


七、丁奉

丁奉(188年-271年),字承渊。庐江安丰(今安徽省霍邱县)人。三国时期吴国著名的名将、权臣。永安七年(264年),孙休去世,丁奉扶立孙权的长孙、乌程侯孙皓为帝。丁奉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建衡三年(271年),丁奉去世。对此,在笔者看来,伴随着丁奉、陆抗等名将的去世,东吴后期也是人才凋零,从而无法抵挡西晋大军,只能接受灭亡的结局。


八、陆抗

最后,陆抗(226-274年),字幼节,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三国时期吴国名将。赤乌八年(245年),陆抗袭封江陵县侯,起家建武校尉,统领父亲部众。迁立节中郎将,把守柴桑。迁镇军将军,镇守西陵。吴国最后一位皇帝孙皓即位后,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都督西陵、信陵、夷道、乐乡等地,驻防于乐乡(今湖北江陵西南)。陆抗曾击退晋将羊祜进攻,攻杀叛将步阐,累迁大司马、荆州牧,也即陆抗最终的成就,完全不输自己的父亲陆逊。

到了公元274年,陆抗去世,终年四十九岁。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陆抗与父亲陆逊皆是吴国的中流砥柱,并称“逊抗”,是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死后,吴国再无良将。天纪三年(279年)十一月,晋军伐吴,晋龙骧将军王濬率水陆大军沿江而下,其作战方略与陆抗所忧虑的完全一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