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发展

如题所述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为实现既定的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进而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各种方针措施。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和利率政策,收缩信贷和提高利率是“紧”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社会总需求,但制约投资和短期内发展,反之,是“松”的货币政策,能扩大社会总需求,对投资和短期内发展有利,但容易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财政政策包括国家税收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增税和减支是“紧”的财政政策,可以减少社会需求总量,但对投资不利。反之,是“松”的财政政策,有利于投资,但社会需求总量的扩大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虽然这两项政策在宏观经济运行中都有较强的调节能力,但仅靠一项政策很难全面实现宏观经济的调控目标,没有双方的配合,单个政策的实施效果将会大大减弱,这就要求二者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综合优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有四种不同的搭配组合,政府究竟采用哪种取决于客观的经济环境,实际上主要取决于政府对客观经济情况的判断。概括地说,“一松一紧”主要是解决结构问题;单独使用“双松”或“双紧”主要为解决总量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国家履行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两个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中,由于根本利益一致和统一的总体经济目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实施具有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两大政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为它们之间的协调配合奠定了牢固的基础。但由于这两大政策在我国也是各有其特殊作用,调节的侧重面也不同,因此,这两大政策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既不能简单地等同或混同,又不能各行其是,而应该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以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
在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要以实现社会总供求的基本平衡为共同目标。
第二,两大政策的协调配合应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第三,两大政策既要相互支持,又要保持相对独立性。
第四,从实际出发进行两大政策的搭配运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但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正确确定两大政策的搭配方式及其具体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协调配合。例如,需要有产业政策、收入分配政策、外贸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其他政策的协同;有良好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政治环境;有合理的价格体系和企业(包括金融企业)的运行机制;还需要有各部委、各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支持配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6-19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用以达到特定或维持政策目标——比如,抑制通胀、实现完全就业或经济增长。直接地或间接地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和设置银行最低准备金(最低储备金)。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是同一事物的两面,一个是从经济理论角度讲,一个是从政策措施讲。
货币政策的运用分为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总的来说,紧缩性货币政策就是通过减少货币供应量达到紧缩经济的作用,扩张性货币政策是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达到扩张经济的作用。
主要措施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中国货币政策工具
(1)公开市场业务
  在多数发达国家,公开市场操作是中央银行吞吐基础货币,调节市场流动性的主要货币政策工具,通过中央银行与指定交易商进行有价证券和外汇交易,实现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国公开市场操作包括人民币操作和外汇操作两部分。外汇公开市场操作1994年3月启动,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1998年5月26日恢复交易,规模逐步扩大。1999年以来,公开市场操作已成为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对于调控货币供应量、调节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引导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存款准备金政策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资金,金融机构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纳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制度是在中央银行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世界上美国最早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初始作用是保证存款的支付和清算,之后才逐渐演变成为货币政策工具,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供应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经济学词汇.财政政策的概述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财政政策是国家整个经济政策的组成部分。

财政政策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国民经济总量和结构中的不同功能来划分的.

  (1)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

  (2)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

  (3)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中国的基本手段

  ①国家预算。主要通过预算收支规模及平衡状态的确定、收支结构的安排和调整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

  ②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

  ③财政投资。通过国家预算拨款和引导预算外资金的流向、流量,以实现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基础,调节产业结构的目的。

  ④财政补贴。它是国家根据经济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和一定时期的政策需要,通过财政转移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地对农民、企业、职工和城镇居民实行财政补助,以达到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安定的目的。

  ⑤财政信用。是国家按照有偿原则,筹集和使用财政资金的一种再分配手段包括在国内发行公债和专项债券,在国外发行政府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以及对预算内资金实行周转有偿使用等形式。

  ⑥财政立法和执法。是国家通过立法形式对财政政策予以法律认定,并对各种违反财政法规的行为(如违反税法的偷税抗税行为等),诉诸司法机关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予以审理和制裁,以保证财政政策目标的实现。

  ⑦财政监察。是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重要行政手段。即国家通过财政部门对国营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团体及其工作人员执行财政政策和财政纪律的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

参考资料:新浪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6-06-08
建议如下: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适应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历史考察来看,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其最终归宿都要符合国家宏观调控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客观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选择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就不一样,其产生的政策效果也就不一样。如在经济过热的时期,财政政策通常是增收减支,抑制社会总需求,同时,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使经济迅速降温,不造成经济的大起大落,这一时期政策手段是以货币政策为主,财政政策为辅;又如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货币政策通过对信贷资金流向和流量的控制,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更重要的是,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刺激和拉动经济增长。因此,相比两大政策,财政政策是经济萧条时期的“催化剂”,货币政策是经济过热时期的“缓冲器”,对两大政策的应用,既要有所区分,又要配合使用。
(二)加强国债管理,优化国债结构
为扩大国债发行规模,降低国债发行成本,财政部应改善国债持有者的结构,一要提高商业银行的持债比例,中央银行要逐步取消对商业银行购买国债的某些限制,降低商业银行大规模进入国债市场的门槛;二要优化配置机构投资者群体的结构,改变投资量较大的机构垄断国债市场的局面,要形成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国债持有结构,以降低筹集成本和发挥国债市场的调节功能;三是进一步促进国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充分发挥保险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投资者的作用,以不断拓展国债市场的广度和深度。
为充分发挥国债调节经济的作用,一要适当增加短期国债的供给,减少中长期国债的发行,增强国债的流动性,加快国债的变现速度,从而改善国债的结构,实现国债品种的多样化,降低偿债风险;二要调整国债的投资方向和领域,发行国债所筹集的资金投向非竞争领域和民生领域,如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此外,调整国债利率结构,实现利率市场化,充分发挥国债利率机制在市场经济中的调节作用。
(三)完善政策性金融体系,同步实现政策性和市场性双重目标
首先,要明确我国政策性金融的框架和定位,控制财政投资的方向。在考虑构建我国政策性金融体系时,应尽可能合理清晰地划分政策性金融和商业银行的界限,薄弱领域和弱势产业应划分为政策性金融的业务领域,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重点投资扶持的方向,而对于那些竞争性行业和领域,政策性金融机构应尽可能的逐步退出,这是因为政策性金融机构有自身的职责和权限,其投资更多体现的是追求社会公平和贯彻国家的战略意图。
其次,要构建风险共担和收益共享机制。政策性金融机构为了实现政策性和市场性的双重目标,其投资的风险性大于一般的商业性金融机构,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可建立政策性金融机构、财政部门、相关企业以及商业性金融机构一起承担的风险共担机制。同时,风险和收益是并存的,在多部门风险共担之后,更应该建立收益共享机制,当然,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政府以合理的形式补偿政策性的亏损也是必不可少的。
最后,要充分挖掘民间资本的潜力,鼓励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对于一些薄弱行业和弱势产业,改变以往政府作为唯一投资主体的不利局面,引导民间资本的加入,使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
(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重点完善预算制度、国债发行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国债发行管理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缓解财政存款季节性变动对央行货币政策的对冲;加快推动国库单一账户的改革,提高财政资金缴存的集中性,保证国库中财政存款和财政资金的规模不断增大;积极推进预算管理制度的改革,除特殊情况外,一般的财政性收入应统一归集到国库,强化财政部门对财政性资金的管理;加强财政部门、中央银行与税收部门、非税部门和预算支出单位以及金融系统的联系,在科学合理的预测国库现金流的基础上,使国库之中的库存现金能够满足必要的日常支出和基本的专项支出,本着稳健安全剩余的原则,可对剩余的闲置资金进行投资,这样既可以减少财政资金对货币政策的对冲影响,又能提高财政资金的效率和效益。
(五)建立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磋商机制,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大方向由中央政府制定,但其具体的执行关键在于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的协调配合,为加强两大部门在实施政策之中的衔接和配合,从长远来看,必须建立一个财政货币政策协调委员会,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总理担任,成员由财政部、中央银行的主要领导组成,定期召开会议,主要协商解决:针对宏观经济形势拟将出台的财政、货币政策,事先征求对方的意见;针对国债市场的现状,两部门协商国债发行的规模、结构和品种;对财政存款的流进流出量以及结余进行预测,积极协商处理两大政策的对冲影响。
第3个回答  2012-06-21
哥们 我们的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并入财政政策里的!! 你看的不透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