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把价格作为纵轴,有人研究过吗?

按照数学理论,自变量价格一般放在横轴,这样我们分析一节导数,二阶导数都很方便,包括分析弹性,多好啊,为什么要反过来思考,现在思考需求曲线居然是:曲线越陡峭,弹性越大,明显很别扭啊。
下边那个傻笔,不要乱回话,无聊不?
最下面那个哥们,觉得你说的是有道理,可是我想知道的是谁第一个把价格做纵轴了,这不是为了分析问题,这绝对是一种习惯,分析横着分析,纵着分析有什么区别,自变量就是自变量,他不可能是因变量,自变量做横轴线,那么一阶导数才是真正的斜率,否则每次都要颠倒。你的回答不是我想要的。我宁愿这题没有答案。

因为需求曲线的推导主要是两种方式。
首先是基数效用论的方法。它是利用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来推导的,也就是商品数量越多,人们愿意出的价钱也越低,所以在这里可以把Q作自变量,P做因变量。
然后是叙述效用论的方法。是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线及边际替代率的应用,也就是假设商品X1和商品X2,而商品X1价格变化有一条价格-消费曲线,这条曲线是商品X1的数量做横轴的,然后由N多价格情况下的N条价格-消费曲线也就推导出来需求曲线,就是纵轴变为了价格。
最后,把Q作为横轴确实大部分是因为习惯的问题。但是习惯也是来自真理的。
希望我的回答能解决你的困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12-02
1957年新西兰经济学家菲利普斯根据英国近100年的资料作出了一条表示通货膨胀与失业之间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表明,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这条曲线就是经济学中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

这就是说,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这样,可以把通货膨胀和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可接受的水平之内。

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一)表明三对经济变量关系的三种菲利普斯曲线
菲利普斯曲线有三种表达方式,表明三对经济变量的关系。
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工资” 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当时在英国从事研究的新西兰经济学家A·菲利普斯本人于1958年最早提出的。其表现形式是:在以失业率为横轴、货币工资变化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倾斜的、具有负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1中实线)。它表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负相关关系。当失业率上升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下降;当失业率下降时,货币工资变化率则上升。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货币工资变化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货币工资变化率下降。于是,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右下方向左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左上方向右下方移动的曲线环.
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左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左上方倾斜”,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为反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左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货币工资变化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失业-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索洛于1960年提出的。萨缪尔森
和索洛以物价上涨率代替了原菲利普斯曲线中的货币工资变化率。这一代替是通过一个假定实现的。这个假定是:产品价格的形成遵循“平均劳动成本固定加值法”,即每单位产品的价格是由平均劳动成本加上一个固定比例的其他成本和利润形成的。这就是说,物价的变动只与货币工资的变动有关。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与上述第一种菲利普斯曲线相同,只不过纵轴改为物价上涨率(见图1)。这条曲线表明: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失业率下降,物价上涨率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失业率上升,物价上涨率下降。因此,这条曲线同样表现为图1中的曲线环。
第三种菲利普斯曲线表明的是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关系,可称之为“产出-物价”菲利普斯曲线。这是后来许多经济学家所惯常使用的。这种菲利普斯曲线以经济增长率代替了第二种菲利普斯曲线中的失业率。这一代替是通过“奥肯定律”实现的。美国经济学家奥肯于1962年提出,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具有反向的对应变动关系。这样,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便呈现出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在这一关系的研究中,经常不是直接采用经济增长率指标,而是采用“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或是采用“现实产出水平对潜在产出水平的偏离”。这一“偏离”,表明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供求的缺口和物价上涨的压力。现实经济增长率表明一定时期内由社会总需求所决定的产出增长情况,而潜在经济增长率则表明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水平下,社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所能提供的总供给的状况。潜在经济增长率可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正常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正常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另一种是指最大的潜在经济增长率,即在各种资源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时所能实现的经济增长率。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第一种含义。这种菲利普斯曲线的表现形式是:在以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为横轴、物价上涨率为纵轴的坐标图上,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条曲线(见图2中实线)。这条曲线的走向与第一、二种菲利普斯曲线正好相反。这条曲线表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二者呈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即正相关关系。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时,物价上涨率亦上升;当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时,物价上涨率亦下降。在一轮短期的、典型的经济周期波动中,在经济波动的上升期,随着需求的扩张,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上升,物价上涨率随之上升;在经济波动的回落期,随着需求的收缩,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下降,物价上涨率随之下降。这样,这条曲线表现为一条先由左下方向右上方移动,然后再由右上方向左下方移动的曲线环(见图2中虚线环)。这条曲线环呈现为略向右上方倾斜、位势较低、且较为扁平的形状。“向右上方倾斜”,说明现实经济增长率对潜在经济增长率的偏离与物价上涨率为同向变动关系;“位势较低”,说明物价上涨率处于较低水平;“略”向右上方倾斜和“较为扁平”,说明物价上涨率的变动幅度不大。
以上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反映了美国、英国等西方一些国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情况。它们分别表明了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变化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反向对应关系、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同向对应关系。我们将这三种形状的菲利普斯曲线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将它们分别表明的两个反向和一个同向的对应变动关系称为基本的菲利普斯曲线关系。
第2个回答  2007-12-03
我认为:
一,这不涉及数学常识的问题,数学知识只是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型,如:需求曲线和供求曲线都是在数学坐标这个模型下分析问题,我们不能要求一切模型必须死板地硬套,灵活运用嘛!
二,从我们认识问题的常识来看,你发现没价格我们用高低来描述,需求和供给我们用多少来描述,在看看建立起来的坐标很符合我们认识的规律啊!在成本——生产供给曲线中,建立的坐标系也是生产供给量为横轴,成本为纵轴;这样前后有关联啊,而且在以后的相关章节里对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参看微观经济学;
三,价格是影响供需量的最主要因素,也可看作决定因素,因为那只无形的手所指的价值规律中两个反面是价值和价格,可以看出价格是围绕价值波动,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才不考虑其他因素而只考虑价格对供需量的影响,从而建立二维坐标系!
第3个回答  2020-03-10
那位网友说的对。
价格是用高低描述的。把价格轴作为纵轴,可以表示价格高低。这样符合直观。
如果把价格作为横轴,价格高低就无法表示出来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