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的故事

如题所述

民俗二三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7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春秋时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没有介子推,更无可能!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3-07

1、传说春秋时代的晋国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2、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3、由于清明节气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随着时间的迁移,逐渐把寒食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荡秋千等习俗也在清明时举行。

4、清明节便由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上升为重要的大节日了,寒食节的影响也就消失了。但寒食节的一些特色美食却流传下来。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3-04-05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基祭”之补。后来民间亦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固定的风俗。   要谈清明节,需从一个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
春秋时晋国内乱,诸子争夺王位,公子重耳被赶出晋国,在外避难。先锋营首领介子推等大臣跟随重耳忠心耿耿,在国外流亡19年。最困苦的情况下,重耳流亡到卫国,饥不能行,众臣采野菜煮食,重耳不能下咽。忠臣介子推偷偷地进山沟里,把自己腿上的肉割下一块,同野菜煮成汤送给重耳。重耳接过来狼吞虎咽吃个精光,这才问从哪来的肉菜汤,旁边的大臣告诉是子推从大腿割下来的,重耳听了感动的泪如雨下。   晋文公归国为君侯,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避山里,晋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柳树下。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士,于是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之后,随着历史车轮的滚动,寒食节终于推而广之,扩展到全国各地,在岁时节日的演变过程中,寒食静静地融入了清明。寒食滋润了清明,清明由一个节气上升为最为人们所重视的传统节日之一。没有寒食,几无可能,没有介子推,更无可能!

希望能对你有帮助 ^_^
第4个回答  2019-03-05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拓展资料:
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

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