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地铁发展史(求详细)

要有年份表明,几几年发生了啥啥

香港地铁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香港政府于1964年邀请了来自英国的道路研究部门——伦敦运输委员会及道路研究实验室(London Transport Board and the Road Research Laboratory),就香港交通未来发展进行研究。

1964年成立了公共运输调查小组(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 Unit,PTSU),后于1967年发表《香港乘客运输研究》。研究指出1986年香港人口将达至686.8万人,故香港有必要兴建集体运输系统,以解决人口增长所出现的交通问题。

1967年9月,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发表了《香港集体运输研究》,提议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1千米,4条路线分9期兴建,耗资150亿港元。

当时建议的4条路线包括荃湾线(荃湾至金钟)、观塘线(马游塘至上环街市)、港岛线(坚尼地至柴湾)和沙田线(禾寮坑(火炭)至尖沙咀)。

1968年2月,关于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研究报告正式递交至香港政府立法局审议;同年3月,受1966年的中期人口统计的数据的影响,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发现新的1986年的预期人口大幅调整为5647,000人,比1967年的报告大幅减少1百万人,遂对所提交的集体运输系统的建造估价及规模作出调整,并递交另一份报告加以补充。

补充报告建议将金钟至旺角的4条路轨减少至2条路轨,沙田线缩短至钻石山,同时建议先行兴建荃湾线、观塘线及港岛线的主要路段,其他路段另考虑以延伸的方式兴建。

1970年,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具体提出建造铁路的建议。研究报告建议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2.7千米,合共50个车站,并且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

同时,英国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提议分期兴建地铁系统,合共分为9期。其中先兴建的首4期共长20千米路线,称为“早期系统”,而其余5期路线连同早期系统首4期工程,则称为“整个系统”。

早期系统

第1期:观塘支线(旺角至彩虹);

第2期:港岛线(上环街市至海军船坞)、港九线(海军船坞至旺角);

第3期:荃湾支线(旺角至荔枝角);

第4期:观塘支线(彩虹至观塘)。

其余路段

第5期:港九线(遮打至海军船坞)、港岛线(海军船坞至北角);

第6期:荃湾支线(荔枝角至荃湾西);

第7期:东九龙线(林士至钻石山);

第8期:港岛线(北角至柴湾中);

第9期:观塘支线(观塘至马游塘、港岛线(上环街市至坚尼地)。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

1973年3月,香港政府在属早期系统沿线的港岛旧海军船坞、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及乐富的地底兴建隧道以试验地质。同时,香港政府为工程进行招标,初步选定了4个国际财团。当时的计划是将工程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约形式批出。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书,但在同年11月因中东石油危机问题而对投资前景感到悲观,于1975年初决定退出,引致有关计划一度暂停。

1975年初,香港政府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略予缩减至15.6千米,并更改部分技术指标(如供电方式改为架空电缆),称修正早期系统。

同时,为免财团突然退出而重蹈覆辙,香港政府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决定放弃单一承建合约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个主要土木工程合约及10个电机及机械工程合约,以分散风险及加快兴建效率。同年9月,香港政府拨出共11.5亿港元,成立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取代临时管理局监督工程。 

1975年11月,连接中环至观塘的修正早期系统动工兴建。修正早期系统全线有15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将香港岛中环与九龙的主要住宅及工业区联接起来。其中,12.8千米在地底建造,其余的2.8千米则为架空路段。

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

1978年11月,荃湾线开始动工建设,线路全长约10.5千米,由太子站至荃湾站。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线路。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

1979年9月30日,修正早期系统的北段(观塘至石硖尾)于完工,并于10月1日正式通车,当时地铁只以4卡列车行走,最低票价为港币1元;同年12月16日,修正早期系统中段(石硖尾至尖沙咀)启用,路线伸延至尖沙咀,惟旺角站及油麻地站因施工困难,分别在同年12月31日及12月22日才启用。

1980年2月12日,修正早期系统南段(尖沙咀至中环)通车,标志着修正早期系统全线通车,修正早期系统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由于过海乘客的庞大需求,地铁列车便由通车初期的4卡增至6卡。

兴建修正早期系统的总投资为60亿港元,由于路线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难很多。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质以及较高的地下水位,部分路段亦曾出现地陷等情况,但并未超出预算;同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

1982年3月,港岛线开始动工建设,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形成中转车站。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千米。全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

同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通车;同年5月17日,修正早期系统(观塘至油麻地段)易名为观塘线,并以油麻地为终点站,荃湾线取代修正早期系统驶进油麻地至中环段,并以太子、旺角及油麻地作为与观塘线的转线站。

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经东隧延长线至鲗鱼涌,鲗鱼涌站则成为港岛线及观塘线之转车站。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同时,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同年12月,东隧延长线(为观塘线的延伸线)开始动工兴建。

1986年5月23日,港岛线(上环至中环段)通车。

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

1988年10月,时任香港总督卫奕信爵士落实将位于九龙半岛的香港国际机场迁往远离市区的赤鱲角,并决定兴建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连接。

机场铁路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蚝才分成两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因未来发展需要,故把机场铁路分为两部分: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命名为“飞翔快线”)及东涌线。因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造价问题出现分歧,故这条路线暂时搁置。

1994年11月,机场铁路(机场快线和东涌线的前身)开始兴建。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同年7月6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来回机场至市区的铁路,由机场往返中环商业区仅需23分钟。(东涌线和机场快线通车初期设7列车卡,东涌线列车和机场快线列车分别于2003年初和2005年10月起改为8卡列车。)

1998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将将军澳线交由地铁兴建,同时决定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交由将军澳线。按理,观塘线总站应由香港岛鲗鱼涌站改至九龙蓝田站,但由于蓝田站无法做到跨站台转车,观塘线遂将总站迁至将军澳的调景岭站。

1999年6月16日,地下铁路公司宣布改组为地铁有限公司,为上市作准备。

2000年4月26日,地铁有限公司成立;同年10月5日,地铁有限公司于香港交易所上市。

2001年9月27日,鲗鱼涌站转线通道纾缓工程完成,观塘线延至北角作为总站。

2002年8月4日,将军澳线北角至油塘段通车,观塘线总站由北角改为油塘,北角至鲗鱼涌段改属将军澳线;同年8月18日,将军澳线油塘站至宝琳段通车,同时,观塘线亦改以调景岭站为终点站; 同年底,迪士尼线(原称地铁竹篙湾铁路线)动工兴建,主要为配合香港迪士尼乐园而建。

2005年4月,迪士尼线竣工;同年8月1日,迪士尼线全线通车。全线长3.5千米,为世界首条专为迪士尼乐园而设的线路、港铁系统最短的线路,也是两铁合并前,香港地铁最后一条通车的路线。

2006年9月18日,往返东涌至昂坪之观光缆车昂坪360开始投入使用。

扩展资料

2002年6月25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次公布研究九铁公司与地铁有限公司(地铁公司)合并的可行性。

2004年2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邀请九铁公司与地铁有限公司就可能合并事宜开始进行磋商;同年9月,两家公司联合向政府提交了一份合并报告。

2006年4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地铁公司签订一份不具约束力的谅解备忘录,当中载明两铁拟议合并的架构及条款,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公布九铁公司与地铁铁路网络合并营运的具体安排。

2007年6月,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立法会通过两铁合并条例草案;同年12月2日,九广铁路公司与香港地铁公司合并并易名为香港铁路有限公司,九铁公司与地铁公司铁路网络营运合并,九铁旗下的东铁线,西铁线,马鞍山线和轻铁系统租予港铁公司50年。

2008年4月9日,港铁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2008年度铁路大奖中,获选为亚太区最佳铁路。

2009年7月26日,将军澳线将军澳至康城段及康城站投入使用,标志着将军澳全线通车;同年8月16日,九龙南线(为西铁线南延伸线路)通车并投入运营。

2010年6月,港铁公司因需求下跌而终止货运服务。 

2014年12月28日,西港岛线(坚尼地城站、香港大学站)通车。

2015年3月底,西港岛线(西营盘站)通车,西港岛线全线通车,与港岛线接驳成为这条线路的一部分。

2016年10月23日,观塘线延线(油麻地-何文田-黄埔)通车;同年12月28日,南港岛线(金钟至海怡半岛段)通车。

2017年8月20日,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完成铺轨;同年12月16日,港铁正式启用使用移动支付购买车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港地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6
  香港的地铁(MTR),原称地下铁路(Mass Transit Railway),是香港的通勤铁路线,由香港铁路有限公司(前地铁有限公司,MTR Corporation Limited)营运。地铁自1979年起为乘客提供市区列车服务。2007年12月2日,地铁与九铁的车务运作正式合并;当天,九铁营运告终;与此同时,地铁公司也易名为港铁公司。合并后的综合铁路系统全长168.1公里,由9条市区线共80个车站组成。
  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急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公共交通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香港政府于1964年邀请了来自英国的道路研究部门,就香港交通未来发展进行研究,并在1967年发表《香港乘客运输研究》(Hong Kong passenger transport survey),交代香港有必需兴建一种集体运输系统,以解决当时的交通问题。早期系统 1967年9月,英国的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Freeman, Fox, Wilbur Smith & Associates)发表了《香港集体运输研究》,提议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1公里,4条路线分9期兴建,耗资150亿港元。当时建议的4条路线如下:    
  荃湾线:荃湾-金钟   
  观塘线:马游塘-上环街市   
  港岛线:坚尼地城-柴湾   
  沙田线:火炭-尖沙咀   
  1968年,顾问公司就研究所倡议之集体运输系统的建造估价作出修正,以作进一步之研究。 1970年,顾问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具体提出建造铁路的建议。研究报告建议兴建一个全长52.7公里的地下铁路系统,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    
  港九线:中环-旺角   
  荃湾支线:旺角-荃湾西   
  观塘支线:旺角-马游塘   
  港岛线:坚尼地城-柴湾   
  东九龙线:钻石山-上环    
  顾问公司同时亦建议以“分期兴建”方式兴建首4期共长20公里的路线,为“早期系统”。早期系统包括港岛线(上环街市-海军船坞)、港九线(海军船坞-旺角)、观塘支线(旺角-彩虹)。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了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     1973年3月,香港政府曾于属地铁沿线的港岛旧海军船坞、尖沙咀半岛酒店、荔枝角及乐富的地底兴建试验隧道以试验地质。该试验隧道由英国财团投得,以900万兴建,合约条款中亦注明该财团3年内不参与其他地铁承建项目,以示公允。同一时间,香港政府亦为工程进行招标,共有8个财团投标,而政府则初步选定了四个国际财团。当时的计划是将工程以固定价格的单一合约形式批出。
  1974年初,日本财团签署了承投工程的意向书,但在同年11月因石油危机问题而对投资前景悲观,决定退出,引致有关计划一度暂停。

  早期系统:
  1967年9月,英国的费尔文霍士顾问工程公司(Freeman,Fox,Wilbur Smith & Associates)发表了《香港集体运输研究》,提议香港兴建地底集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1公里,4条路线分9期兴建,耗资150亿港元。当时建议的4条路线是:荃湾线(荃湾—金钟)、观塘线(马游塘—上环街市)、港岛线(坚尼地城—柴湾)、沙田线(禾寮坑(火炭)—尖沙咀)。
  1970年,顾问公司完成对兴建地下铁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发表《集体运输计划总报告书》,建议兴建的地下铁路系统全长52.7公里,分成3条主要行车线:港九线、港岛线及东九龙线,以及两条港九线支线:荃湾支线、观塘支线。同时提议分期兴建地铁系统,合共分为9期。其中先兴建的首4期共长20公里路线,称为“早期系统”,而其余5期路线连同早期系统首4期工程,则称为“整个系统”。
  1972年,香港政府成立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原则上同意先行兴建早期系统。
  香港地铁钻石山站1975年初,香港政府属下的集体运输临时管理局宣布,将“早期系统”略予缩减至15.6公里,为“修正早期系统”。同时亦放弃采用单一承建合约的方法,将工程分为25主要土木工程合约及10个电机及机械工程合约。由香港政府全资拥有的地下铁路公司于同期正式成立,取代临时管理局监督工程的进行,并打算在通车后,以审慎商业原则负责经营铁路。   “修正早期系统”连接中环至观塘,于1975年11月动工兴建。路线将香港岛中环与九龙的主要住宅及工业区联接起来。路线其中12.8公里在地底建造,其余的2.8公里则为架空路段。全线有15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
  经过近4年的工程,修正早期系统的北段(石硖尾←→观塘)于1979年9月30日完工,并于10月1日正式通车。当时地铁只以4卡列车行走,最低票价为港币1元,相对于巴士票价0.2元,对一般市民来说地铁是一种奢侈品。同年12月31日,路线伸延至尖沙咀。1980年2月12日,全段修正早期系统“观塘至中环段”通车,通车日期比原定提前7星期,成为香港首条过海铁路。由于过海乘客的庞大需求,地铁列车便由通车初期的4卡增至6卡。
  兴建修正早期系统的总费用为58亿港元。由于路线建在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施工遇上的困难很多。当时需克服地底的不同地质以及较高的地下水位,部分路段亦曾出现地陷等情况,但能保持没有超出预算这项骄人成绩。
  观塘站(英文名称Kwun Tong)是香港地铁观塘线上的一个架空车站,该站于1979年10月1月开幕,当时属修正早期系统的总站。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通车,观塘线延长至鲗鱼涌,取代该站成为观塘线的新总站。现时深夜部分班次亦会以此作终点站。
  荃湾线:
  香港地铁太子站1977年7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荃湾线,并于1978年11月开始动工。荃湾线全长约10.5公里,由太子站至荃湾站。路线将地铁版图总长度增至26.1公里。全线有10个车站,包括6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3个架空车站。1982年5月10日,荃湾线“荃湾至太子段”开放通车。工程费用为41亿港元。   荃湾线通车后,于1982年5月17日取代修正早期系统,经尖沙咀直达中环。同日起,修正早期系统余下路段命名为观塘线,并需要缩短至油麻地。这是由于在“修正早期系统”相关文件及1976年《香港整体交通研究》指出,荃湾线在需求量、必要性、技术上的要求进行的。此预计于1998年前都是正确的,直至东涌线通车后,分流了来往香港岛及荔景以北的大批乘客。
  港岛线
  香港地铁中环站1980年12月,香港政府正式批准兴建港岛线,并于1982年10月开始动工。实际兴建的港岛线由上环至柴湾,并与荃湾线的中环及金钟交汇成为转车站。这条路线将地下铁路之路线增至37公里。港岛线共有14个车站,包括12个地底车站、1个地面车站及1个架空车站,而鲗鱼涌站是在1981年12月才落实兴建。
  1985年5月31日,港岛线“金钟至柴湾段”通车。同一时间,地铁列车全面增至8卡。因兴建行车管道时出错引致延误,上环站需要延至1986年5月23日才启用。同日,部分地铁车站的名称作出改动。“荔湾站”改为“美孚站”,中环站(Chater→Central)、旺角站(Argyle→Mong Kok)及油麻地站(Waterloo→Yau Ma Tei)的英文名称也作出修改。
  东隧延线
  当年地铁打算在为港岛线通车后休养生息,暂不再作大投资,而日本财团提出以民间兴建营运后转移模式(BOT,建造-营运-移交)形式建东隧,地铁当然乐观其成欣然答允。1984年初,日本财团提出东隧方案并主动同地铁接洽,当时地铁属意东隧与还有一年通车港岛线的太古站交汇。当政府跟地铁研究这条铁、陆两用的隧道后,认为东隧应迁就行车管道跟东区走廊的交汇处,铁路管道根本无法连接太古站,最后地铁唯有大幅度改建鲗鱼涌车站成为一个根本不合香港标准的转车站。
  因此,观塘线被安排经东隧延长至鲗鱼涌。而鲗鱼涌站则成为港岛线及观塘线之转车站。有关工程于1985年12月开始动工兴建。1989年8月6日,东区海底隧道竣工,观塘线观塘至鲗鱼涌段通车。而新增的蓝田站于同年10月1日正式开启使用。
  机场铁路
  香港地铁香港站东涌线大堂1989年10月,当时港督卫奕信爵士落实将启德机场的香港国际机场迁往远离市区的大屿山,并提出了机场核心计划,兴建机场铁路连接。然而,因为中国政府与英国政府在造价问题出现分歧,故这条路线拖延至1994年11月才开始兴建。
  机场铁路在定线初期,只有一条主线,在大壕才分成2条支线前往机场或东涌新市镇,因未来发展需要,故把机场铁路分为两部分:机场快线(通车前原命名为“飞翔快线”)及东涌线,有助利用东涌线作服务延伸之用。
  1998年6月22日,东涌线通车,成为第一条延伸到大屿山的铁路。1998年7月6日,即香港国际机场启用当日,机场快线通车,成为香港第一条来回机场至市区的铁路,当时由机场往返中环市区只需23分钟。
  为配合九广西铁的兴建,东涌线于深水埗加设南昌站,该车站由前九广铁路公司兴建,由地铁和前九铁共同管理,南昌站已于2003年12月16日启用。
  2005年6月1日开始,欣澳站启用,以准备迪士尼线于8月启用。机场快线及东涌线的全程行车时间分别修定为24及28分钟。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通车初期设7列车卡,东涌线列车于2003年初改为8卡列车,以配合南昌站启用后所增长的客量。机场快线列车于2005年10月起改为8卡列车,以配合博览馆站启用后所增长的客量
  东涌线和机场快线的列车是由德国的Adtranz公司及西班牙的CAF公司联合制造,行车时速可达每小时135公里,成为全球最快的铁路系统。地铁向韩国的Rotem株式会社订购了4部8卡高速列车,为迪士尼线通车后乘客的增加而购入,而首列新列车已于2006年3月抵港。
  将军澳线
  香港地铁调景岭站1998年,政府落实将将军澳线交由地铁兴建,同时间亦决定把东隧路段交由将军澳线,而观塘线总站由港岛改至新界调景岭站。
  基于将军澳线工程需时,地铁将先进行鲗鱼涌站转线通道舒缓工程,以解决转线通道的挤塞情况及未来将军澳线乘客的增加,暂时将观塘线总站由鲗鱼涌站延伸到北角站,直至将军澳线落成后一并交回。工程期间曾出现火灾,故于2001年9月27日才落成启用,工程共拖延了约1年。   为配合方便观塘线乘客适应在油塘站转乘将军澳线列车前往港岛,将军澳线及观塘线来往北角站及蓝田站至油塘站的路段于2002年8月4日启用,列车在离开鲗鱼涌站及东区海底隧道路段之后,不再前往蓝田站,改行一段新建的铁路前往新的油塘站。另一方面,原来于兴建东隧时从鲗鱼涌往蓝田的路段亦废置。
  直至2002年8月18日,将军澳线正式启用,路线延长至宝琳站,而观塘线亦同时延长至调景岭站。
  通车初期,很多乘客都未习惯繁琐的转车过程、以及将军澳线的列车班次过于疏落,一度引起混乱。位于油塘的转车站最高峰时曾经有3班来自观塘线的乘客在月台上等候转车。另一方面,因新路轨与列车的配合问题,加上新路段较多急弯,使新路段的嘈音特别大,有关问题直到现在还未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近年发展:
  2003年12月16日,为配合九广西铁通车,东涌线荔景站与奥运站之间新增南昌站,是香港第一个地铁与九广铁路共享的车站;美孚的转车通道启用。
  2004年10月24日,为配合九铁尖东站(现为港铁西铁线的一部分)启用,来往尖东站及尖沙咀站之间的行人隧道随著尖东站启用;尖沙咀站成为第4个与九铁连接的转车站。
  2005年6月1日,与迪士尼线交汇的东涌线欣澳站正式开幕,欣澳站启用后,机场快线与东涌线的车程将会稍为增加,分别为24分钟及28分钟。
  2005年8月1日,往返欣澳及迪士尼站之无人驾驶铁路迪士尼线开始投入服务。市民纷纷趁暑假周末,带同子女前往试搭新车,并参观迪士尼站及附近的迪欣湖等设施。
  2005年12月20日,机场快线博览馆站开始投入服务,以配合亚洲国际博览馆启用。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4-13
网上有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