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四祖寺作文400字,急!!!

如题所述

四祖寺,古称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是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祖师道信大师的道场,它位于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寺庙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距今已有1370年的历史,是中国禅宗第一所寺院。它不但在我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在日本、印度、韩国、东南亚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享有盛誉,也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中文名: 四祖寺
别名: 幽居寺,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
位置: 黄梅县城西北15公里的西山之中
创建时间: 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

目录

基本信息地理位置
历史积淀——中国禅宗丛林的发端
住持退居住持
现任住持
大事纪要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历史积淀——中国禅宗丛林的发端
住持 退居住持
现任住持
大事纪要
展开 编辑本段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位于湖北黄梅县双峰山下,距县城15公里,占地110多亩,与东山五祖寺相隔20公里。西山,又名破额山、双峰山,海拔599.8米。风景秀美,名胜众多。其中三塔(毗卢塔、众生塔、衣钵塔)、两桥(灵润桥、明月桥)、一石刻(灵润桥摩崖古石刻群)[1]
历史积淀——中国禅宗丛林的发端
  四祖道信禅师(580~651),俗姓司马,世居河内(今河南沁阳县),后迁蕲州广济(今湖北武穴市)梅川镇。12岁投司空山璨禅师求解脱法门,言下大悟,摄心无寐,胁不至席六十年。21岁于江西吉安受戒修学。越三年,闻璨和尚遍游江右告竣,归司空侍之,得传衣钵,为中国禅宗第四祖。大业二年(606),璨禅师寂。至庐山,住大林寺十年,研习止观。大业十三年(617),38岁,住吉安祥符寺,令城中禁屠念“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解围城之困。 全貌
唐武德七年,蕲州道俗请师至黄梅造寺,见双峰有好泉石,一住近三十年。大敞禅门,聚徒五百人,自耕自足,勤坐为本。著《菩萨戒本》一卷以传戒法;又撰《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教人修习一行三昧以明心地。以农养禅,行证并重,禅戒合一,融摄止观等一切法门。蕲州双峰多有得果之人。其忍禅师,承信禅师后,法妙人尊,时称东山法门;荆州法显,受“出要之方,降心之术”;衡岳善伏,得“入道安心”之法;荆州玄爽“亟发幽微,唯存摄念,长坐不卧,系念在前”;牛头法融,则悟“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之旨;新罗法朗,秉法东归,开海东禅道之滥觞。四祖及其六大神足,不仅神州禅门法运之所系,新罗法朗实海东禅道奠基人。   永徽二年(651),祖命弟子造塔于寺之西岭。同年古历闰九月初四,自入塔中,垂诫门人,言讫而寂,世寿七十有二。第二年,塔门自开,肉身不朽,众迎真身回寺供奉。代宗敕谥“大医禅师”,塔曰“慈云”。   弘忍后,有清皎、仲宣、居讷、法演、止堂、云谷、平川、三昧寂光、戒初、起高浪、晦山戒显、道纶溥等高僧相继驻锡西山。   明正德十四年,四祖真身举手至顶,吐火自焚,得无数舍利,殿亦同灰。荆王发起重建。清咸丰四年(1845)冬,毁于兵燹,光绪间复修。后又毁,仅存三间祖殿与古柏数株。   1995年12月,本焕长老担起重兴大业,历时五载,建成殿堂楼阁200余间,昔日祖庭,重现辉煌。2003年9月12 日,本老功成身退,净慧大和尚继任方丈。师以重振四祖禅风为任,倡导生活禅法,加强僧制建设,继办《正觉》期刊,举行以禅修为主旨的四众共修法会及禅文化夏令营等活动,并进一步整治寺院周边环境。而今,寺前停车场、“慈云之塔”石牌坊、传法洞、寺院至毗卢塔及传法洞朝圣台阶等工程相继竣工。千古禅刹,生机焕然。 全体合照

编辑本段住持
退居住持
  本焕老和尚:法名心虔,俗姓张,名志山。生于1907年9月,祖籍湖北省新洲李集西张湾村。1930年出家,是临济宗法脉第44代传人。现为广州光孝寺、黄梅四祖寺、深圳弘法寺退居,同时还担任韶关丹霞山别传寺、南雄大雄禅寺、南雄莲开净寺、武汉新洲报恩寺、和浠水斗方寺的方丈。 本焕老和尚
本老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深圳市佛教协会会长、韶关市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曾当选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二届委员和广东省仁化县政协副主席。   本老入佛门七十余年,有着不平凡的一生,也有过坎坷的修行生涯,数十年来,行化南北,弘法利生,法流天下,尊为佛门泰斗。   1907年9月21日,本老出生于湖北新洲李集西张湾村。因家境贫穷,仅读六年私塾,就辍学到武昌当印刷徒工,不久又到新洲仓子埠当杂货店学徒。因当时政府腐败,外侮内患,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本老深感世事无常,渐萌脱俗之念。常到仓埠报恩寺,听传圣老法师讲经说法,随立志潜心向佛,追求人生真谛。   1930年1月15日,本老22岁,殊缘萌发,毅然割爱离家,投报恩寺拜传圣老法师剃度出家,赐法名本焕。   1930年4月8日,本老礼武昌宝通寺持松大和尚求受戒具。从此清静自修,广利有情。   1930年7月1日,本老决心进一步潜修,前往江苏扬州高旻寺参来果老和尚为依止师。不久当侍者,后任衣钵。在高旻寺一住七年,足不入俗。1934年,他参加打八个禅七后,又连续打五个生死七,九十一个日日夜夜,禅坐静思坚持不倒单,为防止倒单,他仿效古人"头悬梁"的办法,用绳子一头套于下巴,一头系在梁上,苦修禅法,深得来果老和尚赞许,相继又任维那,后堂等职。   1937年1月,本老30岁.发愿往五台山朝礼文殊道场。从扬州经武汉乘火车至河北定县。从定县至五台,全程三百余里,坚持三步一拜,日行三华里,历时六十五天,于当年三月三日拜到五台圣地。继又三步一拜,拜完五个台顶,行程四百余华里,脚肿了,膝盖上跪成层层厚茧,心中却始终充满欢喜,拜完五台山之后,就住进碧山寺(又名广济茅蓬)落脚修行。   1939年4月8日,本老32岁,在碧山寺与喜冶、法度、因修、净如等师兄弟,同时接广慧老和尚的法,继承临济法脉,续佛慧命。在这年,担任碧山寺监院,管理寺务。   1941年,抗战时期,五台山已是八路军抗日游击区,本老坚决拥护八路军救国救民的抗日方针,支持八路军的抗日活动。有一次,八路军里有一个营长在孰行任务时,被日军发现紧追不舍,情况十分紧急,本老果断地将该营长藏于寺内,自己不顾生命安危,与日军周旋,巧妙地支走了日军,事后得到八路军的赞扬。   1942年10月至1945年7月,在山上栖贤寺闭关三年,阅读大藏经千余卷,并连续放焰口一千台。超度抗日阵亡将士。   1946年,本老39岁,到山西应县净土寺结夏安居,在此刺舌血为墨,书写十余万字的血经,又放一百多台焰口。至今保存一卷五千九百五十二字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并奉为日课,现虽已九十七岁高龄,仍坚持朝晚必诵数遍,令人敬仰。   1947年3月,本老40岁,为保护寺内的珍贵文物--华严宝塔,在五台山苦修十年后离开碧山寺,经北京、天津,将华严实塔送到上海碧山寺下院,交与寿冶、法度两位师兄手中保存。   1948年1月,本老因母病危,由上海回湖北新洲住报恩寺。一方面侍候母亲汤药,一方面在报恩寺放一百台焰口,为母亲消灾延寿。不久母亲去逝,就在母亲坟旁搭一灵台,燃臂为烛,日夜诵《地藏经》,守孝四十九天。   1948年7月,本老41岁,应近代高僧虚云老和尚邀请到广东南华寺六祖道场。当年十一月接法于虚云老和尚,立为临济宗四十四代传人。   1949年4月8日,本老42岁,任南华寺方丈,当年虚云老和尚已一百一十一岁,由云门寺步行百里来为之送座。 本焕老和尚
1958年7月,本老51岁,蒙冤入狱,历时十余载,至1980年告别铁窗,****之后重归山门。   1980年3月,本老73岁,由广东省仁化县政府聘请到丹霞山恢复别传禅寺。1984年4月8日,举行殿堂落成开光典礼,1982年6月,原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先生,得知别传寺已恢复重光,特由美国回来拜访本老,重赠他当年书写的"别传禅寺'匾额。1986年春节后,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在视察别传禅寺时,赋诗赞扬本老恢复别传寺之功绩。诗云: "群峰罗立似儿孙!高坐丹霞一寺尊,定力能经沧海唤,丛林尚有典型存。一炉柏子参禅味,七碗松涛觅梦痕,未得遍堂行集看,愿将半偈镇山门。"   1986年10月,广东省叶选平省长,专程来丹霞山瞻仰别传寺,赠书:"钟楼"、"鼓楼"二楼墨宝,并与本老合影留念。   1986年12月,本老80岁,奉中国佛教协会和广东省宗教局礼请为广州光孝寺首任方丈,并担重修光孝寺之重任。光孝古刹,始建于三国,衰于民国,建于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悠久历史,光孝寺是中国早期佛教译经圣地,又是六祖惠能弘扬南禅的祖庭。1987年全国人大彭冲副委员长,全国政协赵朴初、费孝通、周培元,钱伟长副主席和广东省林若书记等,都亲临光孝寺视察,赞扬本老对重修光孝寺作出的贡献。   1989年12月举行重修光孝寺奠基仪式,省委郭荣昌副书记、省政协陈子彬副主席、省佛协云峰会长亲自陪同本老一起挥锹动土,奠基树碑。1996年在完成山门、千佛殿、回廊工程后,于同年4月8日退居。   1985年7月,本老在深圳特区筹建弘法寺。在建好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和钟鼓二楼后,由于建设手续不规范而停建。于1990年由中国佛教协会接收开始续建。1992年6月18日弘法寺举行佛像开光和方丈升座典礼。自1992年至1997年历时七年的艰苦历程,筹资四千多万元,完成殿堂僧寮面积约三万四千余平方米。   1988年,本老82岁,在湖北新洲重修报恩寺,此寺原址在仓子埠集,现重建于道观湖畔。1994年建成,筹资一千五百多万元,完成建筑面积约六千余平方米。重修的报恩寺,今昔对比显得更加雄伟壮观,成为江夏名刹。1994年9月21日,本老回祖庭欢度八十七岁生日。同时,举行了佛像开光、方丈升座、水陆法会。前来祝贺、参观、敬香的人士,成千上万,热闹非凡,一时轰动新洲城乡。   1995年3月,本老88岁,重建四祖正觉禅寺。四祖寺由禅宗四祖道信禅师创建于唐武德七年,距今有一千四百余年悠久历史,虽几经修复,但仍毁于清末。如今仅存四祖殿一间和几株古柏树。蒙各级政府支持,各方人士相助,重建四祖寺。1996年元月5日大雄宝殿正式开基动工启建,至2000年6月止,仅四年多时间,建成殿堂、僧寮等建筑面积约一万三千余平方米,营建造价四千五百多万元。同年10月四祖寺举行竣工、佛像开光暨本老升座庆典。三年后本老功成身退,在四祖寺退居。为宏扬四祖宗风,本老于1999年12月创办了《正觉》刊物。宏扬佛教文化,奉献社会,造福人间。   1996年11月,本老89岁,重建广东南雄莲开净寺尼众道场。本老见诸多尼众披度无处安身修道,悲心切切,遂发愿重建莲开净寺。于1996年11月8日大雄宝殿动土开工,至1999年12月全面落成,完成建筑面积约七千多平方米,营建造价二千五百多万元。   2001年,本老94岁,在广东南雄城郊珠玑古巷开山新建大雄禅寺,占地面积约四万五千五百六十三平方米。如今大雄禅寺已成为南粤最大的丛林之一。   本老在前半生,志在苦行,参研经、律、论教理教义,坐禅、闭关、跪拜五台、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弘法度生、领众守戒,遵循百丈清规,继承禅门宗风,倡导人间佛教,尊称佛门泰斗。在后半生奔走中外,行化四方,广结善缘,披心沥胆,建寺安僧,光复、新建诸多寺院。德业巍巍,堪称佛门巨匠。   本老以"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修行一生,常以慈悲饶益众生,热心社会公益。他率僧众多次参加支持全国各灾区的捐款捐物活动,支持社会福利事业,修建希望小学、兴建医院,扶贫济困,修桥补路等等,善行无数。   本老重视将中国佛教文化传播海外,十余年来出访过港台以及欧美和东南亚诸多国家和地区。   1987年7月和1993年7月,两次到香港访问宝莲寺和志莲净苑,同觉光法师、永惺法师、剑钊法师、智慧法师等交流两地佛教文化发展情况,加强了友谊。还在志莲净苑讲了"禅宗用功之道"的开示。   1993年7月出访澳大利亚时,曾教授墨尔本居士林全体信众禅修的具体方法。   1995年4月,出访泰国,受到了泰国国王的接待。   1995年5月,应邀出访台湾,参观了中台寺、林泉寺等各大丛林。应众人之请在灵泉寺传授高旻寺禅规,后编成《禅堂开示》流通。   1997年7月,出访美国、加拿大,在美国万佛城主持水陆法会。   1998年8月,出访日本。   1999年6月,本老92岁,出访德国、法国、卢森堡、比利时、荷兰、意大利、丹麦、梵蒂等国家,每到之处,都得到信众的热烈欢迎。   2001年12月20日,应邀前往香港大屿山观音寺讲《普贤菩萨行愿品》。   2002年元月4日,应香港理工大学和温暖人间周刊之请,在港分别宣讲"禅体会"、"禅净双修"开示。   2003年元月,应香港佛教会觉光会长、永惺副会长的邀请,赴港参加"祝愿香港特区繁荣稳定万人祈福法会"。   2006年4月,本老参加在杭州举办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 住持合照
现任住持
  净慧大和尚,祖籍湖北新洲,生於一九三三年。一岁半即由父母送入尼庵抚养。十四岁在武昌三佛寺拜师学经,奠定超脱出世的宗教品格和献身佛教的理想。一九五一年十八岁时到广东云门寺受比丘戒,得以亲侍中国现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因敏悟过人,深受器重,一九五二年即成为虚云老和尚传法弟子。一九五六年至一九六三年,在北京中国佛学院学习,是新中国第一批佛教研究生。从一九六三年被错划为“右派”,辗转北京、广东、湖北等地接受劳动改造。一九七九年落实政策后回到北京,在中国佛教协会从事佛教文化宣传工作,参与创办《法音》杂志,并任责任编辑;一九八四年,开始担任《法音》主编,同年,当选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一九九三年当选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至今。   一九八八年,受河北省有关部门之邀和中国佛教协会委派,参与创办河北省佛教协会并任会长,主持河北省佛教的兴复工作。一九八九年创办《禅》刊。一九八八年至一九九一年期间,协助有明法师修复正定临济寺,开展讲经、传授在家菩萨戒等各种大型弘法活动。从一九九一年冬开始,主持赵州祖庭柏林禅寺的兴复工作,使柏林禅寺从一片废墟变成殿堂庄严、规模宏大的丛林,组织僧团,弘宗演教,振兴河北佛教。从一九九三年起,每年在柏林禅寺举办“生活禅夏令营”,倡导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的生活禅,在佛教界和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一九九八年九月十日,河北省佛学院举行试办开课式。同年九月三十日(农历八月初十日),隆重举行柏林禅寺中兴十周年庆典,正式就任柏林禅寺住持。二零零零年一月,河北省佛学院获国家宗教事务局批准,五月十五日,正式出任河北省佛学院院长。   从一九八二年开始,先后出访亚、非、欧、美、澳诸洲十余国,联谊布道,广结佛缘。   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河北赵县柏林禅寺退居,湖北当阳玉泉寺退居、湖北黄梅四祖寺住持;政协河北省赵县委员会副主席、政协河北省委员会七届、八届、九届常委;全国政协第九届、十届委员会委员。
编辑本段大事纪要
  △1992年,提心法师倡缘重建四祖寺,《广东佛教》月刊刊发了他的缘起文告。台湾省黄梅同乡会会长、邑人帅元甲先生在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兼管宗教外事的领导陪同下到四祖寺考察。帅公回台后,在会刊《池州学报》全文刊发重建缘起,募集善款,支持四祖寺重建善举。 △1992年5月,县博物馆专业人员踏勘双峰尖,发现古砦遗址,又在门坎山口发现黑脸门生石塔。   △1992年11月,该寺僧人行时,通过多方打听,找到了本焕和尚亲侄女张奶(新洲县人,原镇农技站喻站长之妻),在黄梅濯港十里化工厂边建房生活居住,并与主持全面工作的副局长张立瑞登门拜访,了解其到时广州光孝寺见叔父(本焕大师)经过,萌生通过坚光礼请本焕大师修四祖寺之意。   △1993年6月,县宗教局刻制并发文启用了:“湖北黄梅四祖寺”公章,同时发文批准成立了:湖北黄梅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县宗教局发文明确:行时法师任湖北黄梅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宗教局张副局长向其授发“湖北黄梅四祖寺”公章,全面负责四祖寺工作。为解决五祖寺常住派系矛盾,宗教局将坚光弟子高山等到五名沙弥,从五祖寺调来四祖寺常住,并负责护持寺院。   △1993年9月,县博物馆业务人员一行,首次对毗卢塔、鲁班亭、衣钵塔实施测量,为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作前期资料准备。首次在鲁班亭后侧发现建亭记事碑刻,记载鲁班亭建于宋元符二年(1099)二月二十日,由德化(今黄梅县)匠人卢仁仲设计施工。   △1993年10月,为了四祖寺的发展,县宗教局在做好行时法师让贤的工作后,委派五寺祖副寺、本焕和尚接法弟子坚光法师任四祖寺常务副主任,并组成了新的四祖寺民主管理委员会,任命了管委会成员:主任暂缺(留给本老),坚光法师任常务副主任、行时法师任副主任、觉道任委员。县宗教局副局长张立瑞,亲送坚光到四祖寺上任,亲自主持了前后任主要负责人的公章、寺务、财务等事务交接工作。   △1993年12月,黄梅县副县长章江汶在四祖寺主持召开了:大河镇长黄焱军、黄梅县土地局副局长何国启、黄梅县民族宗教事务局主持全面工作副局长张立瑞、四祖村於书记、四祖寺民管会常务副主任坚光参加的,落实四祖寺土地政策联系会议。会议统一了思想,达成了共识。大河镇黄镇长和村书记同意:只要四祖寺开发,要多少给多少。完全同意县宗教局的意见:按落实宗教政策规定,原属四祖寺的山林土地无偿交还四祖寺。土地局表态,政府批文后,他们保证办理有关土地权属手续,并进行了现场划界。也是后来政府批文和宗教局请示中的四址范围和估算的面积。   1994—1998年   △1994年元月,在黄梅县政协委五届第一次会议上,县政协常委、县博物馆洪志在大会上作《抢救文物资源,开发四祖古寺》的提案发言。追问

= =一大堆废话,这是作文吗?

追答

fuck you

参考资料:http://baike.baidu.com/view/374816.ht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5
我是倾慕废名文名专程过江到黄梅的四祖寺的。废名1901年出生于湖北省黄梅县城,县城附近,东山寺、四祖寺、五祖寺、东禅寺这些佛教圣地自今仍香火不绝。有关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的故事,在黄梅家喻户晓,甚至弘忍大师本人就是黄梅当地人,中国禅宗正是在这里通过这些大师们的付法传衣而最终走向成熟。废名从小对黄梅的禅宗圣地向往之。在事隔近40年以后,废名在他的《五祖寺》一文中仍能清楚地记得他第一次被外祖母带着上五祖寺进香还愿时的情景。

四祖寺原名幽居寺,后赐正觉禅寺,俗称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亦称西山、破额山),为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宗师道信(579-651)卓锡传法之处。四祖寺的主体建筑循中轴线依山渐次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左右两侧列有地藏殿、大悲阁等大型殿堂共20余所。院外山林中散建有毗卢塔、灵润桥、鲁班亭、衣钵塔、普同塔、文昌阁等。千余年来,殿阁常新,辖区方圆八里,寺僧最多千人,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禅宗祖庭。然而近百年间,屡遭兵劫,殿堂十毁有九。累劫幸存的仅有院外的建于初唐的毗卢塔,北宋的鲁班亭、衣钵塔,元建的灵润桥、明月桥,和历代摩崖题咏石刻群等。此外,在双峰山顶及观音砦北有古城寨遗迹多处和石架塔一座。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传法宝纪》),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出现“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一般说来,要形成一个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独成体系的教义外,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徒众团体。道信之前,由于“游化为务”无法形成这样的僧众团体,只有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形成这样的僧团,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为保障徒众的禅修,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以禅定作为佛教全部修习而得名。用参究方法彻见本有佛性为宗旨,亦称"佛心宗"。相传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下传慧可、僧璨(can)、道信;至五祖弘忍而分成北宗神秀、南宗慧能,时称"南能北秀"。北宗主张"佛尘看净"的渐修,数传后即衰微;南宗传承很广,成为禅宗正统,以《楞伽经》、《金刚经》、《大乘起信论》为主要教义根据,代表作为《六祖坛经》。中国禅宗从达摩始百余年间皆以《楞伽经》相印证,故亦称为楞伽宗。

六祖慧能是禅宗的真正创立者,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传南北二宗之争,始自五祖弘忍选嗣法弟子。神秀作偈为:“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以为未见本性。惠能也作一偈:“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以为得其禅之心要,故密授法衣,认可其嗣法地位。这是世界佛教史尤其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慧能以后,禅宗广为流传,于唐末五代时达于极盛。禅宗使中国佛教发展到了顶峰,对中国古文化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追问

= =你是导游吗?

追答

不是

追问

说那么多狗屁废话干嘛....

追答

没事干,小屁孩!!!!

第2个回答  2012-04-07
四祖寺原名幽居寺,后赐正觉禅寺,俗称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双峰山(亦称西山、破额山),为中国佛教禅宗第四代宗师道信(579-651)卓锡传法之处。四祖寺的主体建筑循中轴线依山渐次有天王殿、大佛殿、祖师殿。左右两侧列有地藏殿、大悲阁等大型殿堂共20余所。院外山林中散建有毗卢塔、灵润桥、鲁班亭、衣钵塔、普同塔、文昌阁等。千余年来,殿阁常新,辖区方圆八里,寺僧最多千人,曾是我国规模最大的禅宗祖庭。然而近百年间,屡遭兵劫,殿堂十毁有九。累劫幸存的仅有院外的建于初唐的毗卢塔,北宋的鲁班亭、衣钵塔,元建的灵润桥、明月桥,和历代摩崖题咏石刻群等。此外,在双峰山顶及观音砦北有古城寨遗迹多处和石架塔一座。道信以前的几代禅师,在传法方式上均以“游化为务”。他们随缘而住,“不恒其所”,“行无轨迹,动无彰记”,“随其所止,诲以禅教”。道信改变“游化为务”的传统;入双峰山“择地开居;营宇立像,存没有迹,旌榜有闻”(《传法宝纪》),采取定居传法的方式。这一传法方式的改变,对禅宗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出现“诸州学道无远不至”,门徒多达五百余人的盛况。一般说来,要形成一个佛教宗派,除了要有宗主和独成体系的教义外,还必须有一定规模的徒众团体。道信之前,由于“游化为务”无法形成这样的僧众团体,只有在道信定居双峰山后,才形成这样的僧团,因而才开始具备一个宗派的基本条件。为保障徒众的禅修,道信在双峰山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传法宝纪》载,道信每劝人曰:“努力勤坐,坐为根本。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即闭门坐,莫谈经,莫共人语。”作即“作务”、“作役”,泛指一切生产劳动。“能作三五年,得一口食塞饥疮”,说明道信及其门徒不是依赖官府供给或檀樾施舍,而是通过自己的生产劳动,解决饥寒问题。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