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无锡寄畅园 重要景点——知鱼槛的解说词

现在本人想要寻找关于 无锡寄畅园——知鱼槛的解说词 请各位帮帮忙!! 重点是知鱼槛!!!

1.位于锦汇漪中心,突出池中,三面环水,方亭翼然。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 中间悬挂着吴永康的观鱼图。
你要讲解好这段,只需要去详细了解庄子秋水的这段典故:汝非鱼,安知鱼之乐?,汝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2.寄畅园以一泓碧水为构图中心,水随山转,山因水活。这一泓碧水就是“锦汇漪”。而知鱼槛则是寄畅园中锦汇漪水域的构图中心和精彩亮点。位于锦汇漪中心的知鱼槛为方形亭式水榭,歇山顶,突出池中,三面环水。其临水处的坐身栏板上置吴王靠(美人靠),游人可以舒服地坐倚于此,欣赏锦汇漪中那快乐的游鱼。槛名出自《庄子·秋水》“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之句。园主在诗中写道:“槛外秋水足,策策复堂堂;焉知我非鱼,此乐思蒙庄。”知鱼槛的粉壁上悬挂着这些原文制成的清水楠木屏,知鱼槛一额,现为张辛稼所书。锦汇漪其实就是一水池,呈狭长形,南北长,东西窄,约占总面积的17%。锦汇漪池水被知鱼槛与西岸的“鹤步滩”构成对景。知鱼槛与鹤步滩夹峙收缩,分割锦汇漪为南北两个水域,打破了水池的狭长感。使整个锦汇漪聚处显得分外辽阔:锦汇漪北头分别有平桥与廊桥横架水面,为不大的水域增加了景观层次;在锦汇漪的北头又做成水尾,凭借廊桥的掩饰,造成池无头而水有源的错觉。锦汇漪面积不大,但由于池岸曲折,又将水域作了多层次的分割,散处显得余意未尽,富于变化而不局促,使寄畅园形成一个宁静疏朗的休止空间。相对山、水而言,园中建筑物并不多,除在入口处集中有几座祠、堂、斋以外,其余几座亭、台、楼、桥都散置在水池四周。而位于水池中段东岸的知鱼槛,突出水面,使整个锦汇漪成为葫芦形,成了水域构图中心。在这里可以综观池西岸平列的山景,是欣赏案墩假山与惠山“以形写形,以色貌色”,因此独擅“借景”的理想视角。借景是中国造园艺术独特的手法之一。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情”,历来为造园家所重视,所谓“借景有因,触情俱是”。寄畅园的案墩假山是按园外惠的余脉来堆叠的它作为中间介质,即丰富了山的层次,又是将惠山联系入园的过渡点。但假山最高处不过4.5米,置于300多米高的真山之前,不觉孤立矮小,为什么?这是因为从知鱼槛眺望,正好使假山与真山自然错落,浑然一体,达到了“山在园中、园在山中”的艺术效果。上面所说的是仰借、外借、远借。还有近距离的互借,或称“对景”,是指此处的建筑与“一丘藏曲折,缓步百跻攀”的假山相对而又互相更换的一种法则。这样在游人眼里,建筑与假山之间包含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有机结合,是一种活泼泼由此及彼地将游人融入山水,臻于呼吸相通的忘我境界。于知鱼槛中的吴王靠(美人靠)闲坐,倚阑观鱼,山影、榭影、花影、云影、鸟影、鱼影,一一倒影入画,交汇成景,灿若锦绣,微风动处,层漪敛波,给人一种品味山色烟景的情趣。地处锦汇漪水域西北岸的涵碧亭和连接着知鱼槛与涵碧亭的廊屋、廊桥,既为观赏和休息的好去处,又以空亭、粉墙、漏窗,增添了园中的景色。知鱼槛边的临水茂树上攀藤附花,浴着五月的熏风迎风招展,在疏落的阳光下透着春藤的溢翠和繁花的皎洁。知鱼槛是寄畅园内最惹人注目的建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