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号由来

如题所述

在古代中国的句读符号体系中,没有冒号这一概念。冒号的引入和使用,源于西方,其形式和用法是通过文化交流引入的。"冒"这个字,蕴含着"隐起"和"统括"的含义,如用作"冒头"或"引子",鲁迅在《彷徨·孤独者》中的描述,如"先说过一大篇冒头,然后引入本体",展示了这个词在表达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在1919年前后,冒号曾有过多种名称,如"句断意连之号"、"冒引号"等,甚至包括胡适提出的"冒"和钱玄同建议的"冒或结"。这些名称反映了当时对于标点符号多样化的探索和讨论。


西方宗教书籍如《圣经》中的停顿符号,用圆点加挑或曲线表示,逐渐演变为现代冒号的前身。英语中的冒号来源于希腊语的kōlon,起初指诗歌或语句的一部分,后来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出版中被用于标示句子结构。随着英语写作的发展,冒号和分号的角色逐渐明确,冒号用于表示句内第一层的停顿,而分号则用于第二层。17世纪,随着文风变化,冒号的功能转向提示,这标志着现代冒号的诞生。


与英语的命名不同,法语、意大利语和俄语沿用了拉丁语的命名,称其为"双点",这与英语的演变历程相似。然而,汉语的冒号并非自古就与西方的冒号等同,而是19世纪末期才引入的,因此翻译为"冒号"。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冒号和数学中的比号有着明显的区别,冒号的位置和用途都与比号不同,如在时间表示中,"7时30分"写作"7:30",而数学比号则用于比例的表示。


扩展资料

冒号英文写为“:”,中文写为“:”,标点符号。通常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或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