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士大夫为什么耻守于相师

如题所述

在师道问题上,他十分同情和支持韩愈的“抗颜为师”,并针对当时风气,结合自己经验作了详细的论述,提出了以“交以为师”为核心的师道观。
其一,重师道 中国古代早有尊师重道的传统,《学记》作者明确提出“师严道尊”的主张。到了汉代,由于儒学处于独尊地位,更加重视师道。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愈来愈不被重视。柳宗元说:“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则笑之以为狂人。”(《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这种社会风气一直延续到唐代,甚至达到积重难返的地步。所以,韩愈提倡师道,作《师说山迟》,提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柳宗元完全赞成。他也对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感到很痛心,对韩愈勇于为人师的精神非常赞佩。他说:“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柳宗元还写了一篇《师友箴》,文中说:“今之世,为人师者众笑之,举世不师,故道益离;为人友者,不以道而以利,举世无友,故道益逗闹李弃。呜呼!生于是病矣。歌以为箴,既以儆己,又以诚人。”他将师友并提,强调了师生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深感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此外,他还写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答严厚与季才论师道书》等十几篇文章,专门阐述师道的重要,严肃批评当时社会上层士大夫“耻于相师”的风气,指出:“道苟在焉,佃丐为偶;道之反是,公侯以走”(同上),不重师道,道就容易被抛弃;道存,即使是奴仆和乞丐也可以和他交朋友;道不存,即使公侯也不必理睬他们。可见柳宗元是把师和道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一点上,他弯绝与韩愈的见解完全一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由于唐代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实行尊崇儒术的文教政策,儒学重振,因此,尊重师道,乃是时代的要求。但现实中却存在着“耻于相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所以,韩愈、柳宗元极力提倡师道,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