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克·霍恩比人物介绍

如题所述


尼克·霍恩比
尼克·霍恩比,英国当代著名作家。教过英语,做过记者,先以一部非小说《极度狂热》声誉鹊起,获一九九二年英国图书奖年度最佳体育类图书,接着第一部小说《高保真》(或译作《失恋排行榜》)又一炮走红。这两部作品,还有后来的《男孩·男人》都被改编成电影,广受好评。
中文名:尼克·霍恩比
外文名:NickHornby
国籍:英国
出生日期:1957年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剑桥大学
代表作品:《足球狂热》
人物履历
一九九九年,尼克·霍恩比获得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E.M.福斯特奖。二00一年的小说《如何是好》入围英国布克奖,并被评为WH史密斯图书奖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说。《自杀俱乐部》是尼克·霍恩比第四部也是最近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二00五年,进入英美各大畅销书排行榜。美国电影明星强尼·德普已经买下电影版权,将首度担任电影制片人。
尼克·霍恩比定居伦敦北区,他的小说和生活都围绕着这个丰富生动的大都市。
值得一提的是,尼克·霍恩比是阿森纳的忠实球迷,他的《足球狂热》讲述的就是关于阿森纳——这支北伦敦足球劲旅的故事,已改编成电影《极度狂热》。
主要作品
纯属偶然,记录下他【同时爱上足球和女人】的自传体小说FeverPitch在被多家出版社婉拒出版后,却一鸣惊人地登上1992年度英国图书畅销榜。此后尼克·霍恩比的每部小说几乎都在畅销榜和专家书评两方面双获丰收,其中就包括他最受欢迎的作品《失恋排行榜》、《非常男孩》,以及戏谑另一位英伦才子作家阿兰·德波顿的名作《拥抱逝水年华》的小说《如何是好》。他的作品大多都被气势磅礴成电影,但公认评价最好的还是小说本身。2005年的新作AlongWayDownI出版,即登上英语文学各大排行榜前十名。
代表作品
自杀俱乐
简介
书名:自杀俱乐部
作者:(英)霍恩比著,张坤译
ISBN:9787020064496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7-10
内容简介
英伦才子作家、《失恋排行榜》、《如何是好》、《男孩·女孩》作者尼克·霍恩比最新力作!
笑中带泪的喜剧小说,洞察都市人生与死、爱与痛、孤独与友谊的种种困惑!
新年前夜,四个生活失意的陌生人在伦敦著名的“自杀圣地”顶层大厦上不期而遇。马丁是个名誉臭了大街的电视节目主持人,JJ是个失败的音乐人,中年妇女莫琳除了一个植物人儿子之外一无所有,而洁丝是个四处碰壁的青春期叛逆少女。经过一个荒唐的夜晚,四人组成所谓的“自杀俱乐部”,试图互相帮助,走出抑郁的低谷。新的烦恼与笑料由此产生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译后记
评论

尼克·霍恩比是这样一个作家,他聪明机智,满口俏皮语,感情上却毫不吝啬。
——《纽约时报》
这本书极具幽默滑稽,聪明俏皮霍恩比真是我们最有天赋的喜剧作家。
——《星期日泰晤士报》
《自杀俱乐部》写作一流,人物刻画十分精彩,给了我极大的阅读快感。
——强尼·德普(美国电影明星,《自杀俱乐部》电影制片人)
冷也好热也好不自杀就好
文:宋强出处: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11月

《自杀俱乐部》并不是一本劝人们自杀的书,也不是让自杀的人们组成俱乐部的书,而是一部充满着幽默色彩的、远离自杀的书。
在祥和欢乐的新年前夜,四个生活失意的陌生人在伦敦的“自杀胜地”顶层大厦上不期而遇:跟未成年少女有染而吃了官司、名声臭大街的电视名人马丁;照顾残疾儿子而对生活前景绝望的中年妇女莫琳;走不出幼年时姐姐失踪阴影、被男友甩了而想不通的青春期叛逆少女杰丝;还有一个来英国闯荡的美国人,始终出不了名,跟乐队散伙,和女友分手的摇滚歌手JJ。经过一个荒唐的夜晚,四人组成了所谓的“自杀俱乐部”,试图互相帮助,走出抑郁的低谷。新的烦恼与笑料由此产生:他们试图挽救马丁的婚姻,结果一团糟;他们组成读书会,专门讨论自杀的作家们,还计划匆匆地去度假
仔细想来,现在的人们压力确实是越来越大了,经济上的压力如买房买车买奢华的衣服化妆品,情感上的压力如恋爱失败老大未嫁婚姻破裂,精神上的压力如工作繁重加班不断孤独抑郁,一句话:活着可真不容易。据某权威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现在读者最需要的书是心理自助类的,排除压抑抑郁,避免走向精神上的绝境和危机,是每个人内心里强烈的追求。怪不得那些心理访谈的电视节目方兴未艾收视率节节攀高呢。小说中的四个人物恰好是四种不同的精神危机类型:电视主持人马丁名誉惨败,虽然有一张谦和的大众喜欢的脸,却因道德上的污点无法继续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陷入的是道德危机;莫琳是个运气太背的人,偶尔的一次性生活就怀了孕,丈夫还不辞而别,想堕胎吧自己信奉的基督教又不允许,生了个儿子也不争气,居然是个植物人,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真是无法忍受,她陷入的是命运的危机;杰丝是个偏执的女孩,她的热烈吸引了男友,她的任性又让男友抓狂似的四处躲藏逃避送上门来的爱情,她的感情可真够失败的,她落入的是情感的危机;JJ万里迢迢从美国来到英国求生存,可事业遭受惨败,一个高傲的艺术家居然沦落街头成为送比萨外卖的小贩。这四种不同类型的危机,难道我们不也是每天都会、都有可能或正在经历的吗?他们最终组成了“自杀俱乐部”,用他们英国式的幽默彼此帮助着走出了绝境。在中国,或许陷入精神危机的人们也有必要组建一批“自杀俱乐部”,好好互相倾吐一下掩藏在平静外表下苦闷的内心。《纽约时报》评论说,它“聪明机智、满口俏皮话,感情上却毫不吝惜”,确实很恰当。

然而,在中国,还有一种观念促使人们竞相选择自杀。虽然自杀者有很多是陷入精神危机者是找不到出路者是逃避残酷现实者,但还有很大一部分却是因为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轻易选择了绝路。据说,中国自杀率在世界上排行第一,这是我们从未想到也从未仔细思考过的现象。但中国人面临的精神压力就真的比外国人多那么多吗?其实,促使很多国人走向自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头,生命是低于“义”的,是低于伦理道德规范的,打仗的时候男人是不能像美国大兵那样一旦被俘就放下武器举手投降的,而是一定要自杀殉道的(当然,面临民族大义的时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妇女一旦遭受侮辱就必须自杀以示清白,这样才能显出贞洁来才有可能得到朝廷赏赐的牌坊。时至今日,农村“烈妇烈男”动不动就拿起农药一气喝下的事屡见不鲜,追究原因,无非就是跟公公婆婆老公老婆吵了架受了点委屈罢了,拿命去抵,值得吗?我们应该向《自杀俱乐部》中陷入绝境的四个人好好学习,学会交流沟通,学习他们的幽默,恢复生活下去的勇气。
对于那些把“自杀”抬高到形而上学意义的人,我心怀敬意,但不敢苟同。还是得相信萨特那句话——“存在先于本质”,你自身命运的选择只能靠自己把握,你心目中的未来要靠自己来逐步实现。即使难免遭遇困惑和挫折,即使目标无法全部实现,但勇敢面对生命的人比选择自杀的人更值得尊敬。一句话,冷也好热也好,不自杀就好。
极度狂热
前言
1991年7月14日星期天
它每时每刻都在那儿,寻找一个出口。
十点钟左右我醒来了,泡了两杯茶,端进了卧室,在床的两端各放上一杯。我们都满怀思绪地喝着;醒来不过片刻,在偶尔的谈论中似乎仍像梦境般迷迷蒙蒙——关于窗外的雨,关于昨夜,关于在卧室里不停地抽烟——我曾保证不再这么做。
她问这个周末我要去做什么,我想:
(1)我在星期三要去找马修。
(2)马修还拿着我的冠军录影带。
(3)我倒想知道他对安德斯·林帕的看法。
醒来后的十五到二十分钟里,三个片刻过后,我已陷入幻境。我看到林帕带球冲向吉莱斯皮,变向到他的右侧,然后被绊倒:点球!迪克逊一蹴而就!2-0默森的脚后跟挑球和史密斯的右脚远射破网在安菲尔德,默森轻巧趟过格罗贝拉戴维斯在维拉面前的转身抽射。(这些片段,别忘了,是在7月的清晨,比赛休战的月份,没有任何俱乐部足球赛事进行。)当我让这些梦幻般的思绪完全占据脑海,继续向前追忆,穿越1989年的安菲尔德球场,1987年温布利大球场,1978年的斯坦福桥,我所有的足球历程都在眼前闪过。
“你在想什么?”她问。
这时候我说了慌。我丝毫没有想什么马丁·阿米斯、杰拉德·德巴迪尤或者工党。然而此刻,“痴迷症患者”没有选择,他们必须在这样的时刻撒谎。如果我们每时每刻都说实话,那么在这个真实世界里我们将无法与任何人维持关系。我们会被抛弃,随着我们的阿森纳赛程、原版蓝色标记的斯代克斯唱片收藏以及查尔斯王卷毛狗一起腐烂,而我们的两分钟白日梦也将会越来越长,直到我们失去工作、不再洗澡刮胡子吃东西。我们会满身污垢,躺在地板上将录影带一遍又一遍地倒带以图在心里记住每句评论,包括大卫·普利特对1989年5月26日那夜的专业分析。(你想我还需要去查这时间是否准确吗?哈!)事实是:平日绝大多数时间里,我是个低能儿。
我无意说对足球的沉思实际上是对想象力的不当使用。《卫报》首席足球评论大卫·莱希是一个好作者和一个富有智慧的人,可以想象,他对足球付出的心血绝对比我多得多。莱希和我之间的不同就在于我很少思考。我记忆,我幻想,我试图重现阿兰·史密斯的每一个进球,我计算着我所去过的甲级联赛球场的总数;有一两次,当我陷入失眠之中,我尝试着去数清我所见过的每个阿森纳球员。(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还知道那支双冠王球队队员们的老婆和女朋友的名字;现在,我仅仅记得查理·乔治的未婚妻叫苏珊·法吉,鲍伯·威尔逊的妻子叫梅斯,但这一点点回想也完全多余。)
在认知词典里,这些都不是思考。这里没有分析,没有自觉,没有任何心理考量,因为痴迷症患者在激情的支配下否认任何形式的透视。某种意义上,这正是一个痴迷症患者的定义(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们当中很少人自认为如此。上赛季一月份一个寒冷的下午,一个球迷独自去看一场温布尔登预备队和卢顿预备队的比赛——并非出于攀比或者自我嘲弄、或少年的古怪行动,而是因为他真的感兴趣——最近他对我坚决否认自己是个古怪的人)。
简析
《极度狂热》是对我的痴迷进行某种解析的尝试。为什么这种关系会从学生时代一直延续近四分之一个世纪,比我用自由意愿建立起来的其他任何关系都要长久?(我热爱我的家庭,但那属于强加给我的,我和我在十四岁前的伙伴们也都没有联络了——仅仅除了学校里的那些阿森纳球迷。)为什么这种亲密关系在经历了一个个冷漠、悲伤和痛苦欲绝的循环之后还能存在?
这本书也阐述了足球对我们中的许多人来说到底有何意义。我非常清楚,我的痴迷显示了我的性格和个人历程,但是足球消费的发展道路看起来也显示了我们这个社会和文化的全方位信息。(我有很多朋友认为这纯属造作,自圆其说,是一个将大量的休闲时光花费在寒冷的折磨当中的人,所作的一种无意义的自我辩解。他们对这个观点特别无法接受,因为我高估了足球的隐藏价值,所以将一些本不属于它的意义加入谈论当中。现在,我接受足球与福克兰战役、鲁西迪事件、海湾战争、分娩、臭氧层,人头税等等毫无关联,我也愿意借此机会向那些不得不听我的这些可悲的强行拉在一起的类比的人致以歉意。)
评论
最后,《极度狂热》是关于一个球迷的种种。我读过一些极其热爱足球的人所写的书,但那完全与球迷无关;我也读过一些足球流氓——希望能找到一个更好的词汇——所写的书,但是每年看球的数百万球迷当中,至少百分之九十五一生当中没有碰过别人一根手指头。所以,这本书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而写,也为那些对(球迷)为何如此执迷不悔而感兴趣的人而写。尽管书内都是属于我的独一无二的细节,我仍希望他们——那些忙碌在工作当中或一部电影或交谈当中,忽然想起十年、十五年或二十五年前的左脚凌空射门挂球门右上角入网的任何人——看到此书后,触动心弦。
男孩男人
一个是没有童年、“全世界最老的”十二岁男孩,
一个是“拒绝成长”、最不愿成熟的三十六岁男人,
背景就是我们这个纷坛嘈杂的后工业时代。
本书是英国当今最走红作家尼克·霍恩比的最走红喜剧小说,休·格兰特主演的电影版号称“最重磅的英国喜剧片”。有性,有摇滚,有谎言,更有真情欢笑;够酷,够前卫,够无厘头,更直透你心。都市男性版“B.J.日记”,教会你什么是成长和成熟。
失恋排行榜
一本即将步入中年的男子的爱情告白书,一个撞毁沉埋于深海之中的情爱黑匣子,一部男人完成从幼稚到成熟的蜕变历程的心智写真。
在北伦敦的一条小巷里,36岁的洛·弗莱明拥有一家小小的二手唱片行。在三年同居之后,他的女友萝拉弃他而去,搬离他塞满唱片、录音带、CD收藏的家。洛开始依照年代排序,列出他自己有生以来最伤心难过的被甩者“失恋排行榜”,在慧黠而充满反讽的自我嘲谑当中,如同以一张张唱片专辑名称、歌名和曲目排列顺序撰写生命传记一样,洛的生命就在其中流动
尼克·霍恩比答读者问
提问:《极度狂热》能写一个结局,描绘一下最近几年阿森纳的成功吗?
回答:我不想再写了。写一个结局可不是什么好主意,无论如何,这本书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和俱乐部的关系。当我写《极度狂热》时,我认为我能够代表大多数球迷,但这本书的成功改变了这一切,现在我和很多球员见过面,并且认识了很多阿森纳俱乐部的成员,我不认为我能再用同样的视角来写下去,而这种视角在原作当中是至关紧要的。
提问:从你写完《极度狂热》后,足球改变了吗?你真的认同一支满是法国和巴西球员的球队,和那支都是大不列颠人的球队是一样的吗?
回答:我想在新千年的前几年,在这本书出版十三年之后,足球改变了很多。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英格兰,一个被解雇的需要寻找工作的人也能够站在看台上去看英国球员们踢球。现在我们坐着去看一支大多数由外国人组成的球队踢球,很多人挣的钱根本不够他们支付球票。而且我也不需要每场比赛都亲临现场,因为电视上会直播。这些改变中的许多并不是更好,但对于阿森纳球迷们来说,可能会对此犹豫不决,因为过去十年是我们的黄金岁月,我们看到了梦寐以求的足球、我们也看到我们的球队赢得了很多的冠军。
我从来都无法理解关于外国球员的争论。当然像托尼·亚当斯这样的球员,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本土球员,从青年队提拔上来并终身效力于俱乐部,会给球迷们带来特殊的感受。但查理·尼古拉斯并非本土球员,李·迪克逊和尼杰尔·温特伯恩也不是,他们都为很多家俱乐部效力过。李·迪克逊作为一个曼城球迷却成为一个阿森纳的关键球员,这完全是因为他对俱乐部的全力奉献。而且如果人们看到这些,那么亨利和维埃拉不也是如此吗?丹尼斯·博格坎普也比查理·乔治踢了更多的比赛——查理·乔治是一个本土男孩,但仅仅待了几年。这是转会体系的问题,而不是外国球员涌入的问题,转会体系已经让我们获利,也会继续让我们获利。
问题:你能推荐一些关于足球的好书吗?
答案:皮特·戴维斯的《竭尽全力》,那是关于1990年世界杯的,当然也帮助了我促成了《极度狂热》的出版;伊蒙·丹费的《游戏而已》,一个普通职业球员的日记,但却有着大部分职业球员的书中不具有的洞察力;亨特·戴维斯的《神圣的比赛》——是作者深入了解俱乐部一年内情的书,而且现在我希望俱乐部能够勇敢一些,能让同样的事情再现;西蒙·库珀的《足球的敌人》。
我从来都没有特别想阅读一个足球小说。和大多数球迷一样,我怀疑,我不会喜欢一个梅尔切斯特流浪者队,也不会喜欢一个没听说过的球员。而且我也不太确定那样一本书会讲些什么。真实生活中的体育已经包含了你所想要得所有旋律和叙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