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一世和雍正帝处于同一时代,当时中英两国的政治革新是什么?其职责和性质有何不同。

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乔治一世(George I of Great Britain,1660年—1727年),汉诺威选帝侯、英国国王。此外希腊国王克里斯蒂安·威廉·斐迪南·阿道夫·乔治(Christian Wilhelm Ferdinand Adolf Georg),在1862年希腊国王奥托一世被废黜,他于次年被选为新的希腊国王,称希腊人国王乔治一世。
治一世名叫乔治·路德维格,是欧洲大陆神圣罗马帝国的汉诺威国选侯,1660 年 5 月 28 日出生于汉诺威的奥斯纳布吕克城,其父为欧列斯特·奥古斯都,母为索菲娅。乔治只会说自己的民族语言德语以及法语,却不会讲其母懂得的英语。索菲娅是中欧波希米亚王国 冬王腓特烈五世和伊丽莎白王后的女儿、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的外孙女。乔治还有一个很出名的舅舅鲁珀特亲王。   1688 年英国“光荣革命”把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驱逐出国,议会欢迎其女玛丽二世与女婿威廉三世共同为英王。1701 年议会通过了嗣位法,规定英王位由玛丽后嗣继承;如玛丽无后裔,去世后王位由詹姆士二世的另一个女儿安妮继位,如果安妮去世后无任何直系后裔,英王位应传给索菲娅和她信仰新教的后代。1702 年威廉去世后,安妮继位为英女王,1714 年安妮女王也病逝,且无子嗣,而索菲娅又以 84 岁高龄早已去世,英国王冠就自然落到索菲娅的儿子乔治·路德维格头上。虽然乔治一世说他继承英国王位是顺理成章的事,可至少有50多位信奉天主教的亲戚都曾比他有优先权,安妮女王突然病逝和辉格党人闪电发动政变,老王位觊觎者坚决不肯改变信仰,都使他登上王位成为奇迹之奇迹。 1720年的汉诺威示意图
  1714年8月,54岁的乔治在一片浓雾弥漫中乘驳船来到伦敦,据说反对他的连一个耗子都没有,这位国王五短身材,圆圆的面庞,高高的鼻梁,双眼暴突,其貌不扬,言谈举止和禀性脾气也都无出众之处。但一开始他就对这里的潮湿天气没有好感。他对人说,我在汉诺威生活的很好,要不是英国王冠比较诱人,我是不会到这里来的。 乔治一世政治经验还算丰富,他1698年就担任了汉诺威选侯,是战士和外交家。他登位后即宣布任人唯贤,但实际上因为托利党人和詹姆斯二世余党勾勾搭搭,使他怀恨在心。他的内阁大多数是辉格党人。即位后面临的最大困难是:他不会讲英语。他的英国大臣们又不会讲德语,君臣之间只好用法语交谈,但是懂得法语的廷臣并不太多,连他的首相罗伯特·沃波尔也不会说法语。于是,君臣之间使用蹩脚的拉丁语来帮忙,双方又经常词不达意,交换意见时造成很大的语言障碍。沃尔波尔高兴地对一位亲信说: “我用蹩脚的拉丁语和可口的混合甜酒控制了乔治。”国王后来干脆不再参加内阁会议,不再去听那些他感到莫名其妙的英语。他要大臣们给他书面报告,再把这些报告翻译成法语呈递给他,大多数情况下,他不了解需要他签署的那些文件的内容,他只签名,不管事。正因为他不多干涉国会事务,从而使威廉三世时形成的内阁制度更趋于成熟。英国政府的组织形式从来没有明确写在纸上,而是在运行时不断更改、完善的。乔治本人的兴趣不在英国国内,而在外交事务与汉诺威领地,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汉诺威度过的。   乔治一世在英国不大得人心,一是人们认为他虐待妻子,而是因为他的两个德国情妇。据说这两个德国女人非常丑陋,而且贪得无厌,不讨人喜欢。一个是达灵顿女伯爵基曼塞格,在伦敦从事贸易活动,另一个是肯德尔女公爵舒伦堡,是个政治媒介人物。乔治要对付沃波尔、斯坦厄普、汤森这样的难对付的角色,感到很棘手。1716年到1717年,查尔斯·汤森与沃波尔离开政府,与乔治一世的儿子结成反对派,直到1720年,父子才握手言和。不久因为南海泡沫事件与乔治一世的两个情妇有关,使国王很是尴尬。沃波尔巧妙的应付议会,给国王挽回了面子。乔治一世感激之余,更加不问国事,英国王权进一步衰落了。   汉诺威王朝有一项糟糕的传统,即国王与继承人水火不容。乔治一世继位时,他的儿子31岁,9年前娶了聪明贤惠的卡洛琳。小乔治有10万英镑年薪,在内阁和枢密院任职。1716年乔治一世回汉诺威期间,任命他为摄政,但限制了他的一部分权利,比如不能授予贵族爵位。父子冲突日渐增多。1717年11月,乔治一世长孙的洗礼仪式上,纽卡斯尔公爵作为宫内大臣,按惯例要成为新生儿的教父,引起王储的不满,仪式结束后,王储和公爵发生激烈争吵,公爵认定王储要对他大打出手,国王命令小乔治夫妇搬出圣詹姆斯宫。但要把孩子留在宫中。这个冲突引发王孙三个月后死亡。1719年到1720年乔治回汉诺威期间不再任命小乔治为摄政,而是指定了一个委员会来主持朝政。有一段时间父子关系相当紧张,国王的亲信桑德兰甚至主张废黜小乔治,将其永远流放国外。   乔治提出将英国和汉诺威分离,因为他预见到,如果两国连在一起的话,那么英国人就会对汉诺威的君主保持戒心,给詹姆斯二世党人留下复辟的借口;其次,汉诺威大臣容易和英国大臣产生冲突。因此在1716年的一份遗嘱里,他把汉诺威留给他活着的第二个孙子。 英国大臣考虑到这样涉及立宪和法律问题,对乔治的这一想法持怀疑态度。乔治把英国黄金大量运回汉诺威,乔治二世即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份遗嘱藏匿起来。这个问题被搁置。汉诺威问题一直到维多利亚女王继位才解决。   乔治一世继位当英国国王的 13 年中,英国国民对他经常离开国家回汉诺威领地疑虑丛生。1727 年 6 月,乔治一世按惯例去汉诺威避暑,行至途中突然中风,6 月 11 日,乔治病死在奥斯纳布吕克城他出生的那个房间里。从生到死,这位不会讲英语的英国国王,始终没有被他的臣民们认同为英国人,甚至他本人也很少意识到自己是他们的同胞、他们的国君。当时英国人感叹地问道:“此乃吾君也,何其声之不似我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3-28
雍正帝
为了保证其政治纲领的实施,他把封建主义的皇权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皇太极时设立文馆来分散王大臣的权力,文馆的职掌是内三院,包括秘书院、弘文院和国史院。顺治晚期,改三院为内阁,设满汉大学士各二人,称宰辅。鳌拜为了专权,又把内阁改回内三院。康熙帝从鳌拜的专权中总结出一条经验:“大权旁落,很少有不失败的。”所以,他力主“天下大权,惟一人操之”,以加强君主集权。“愿以一人治天下,不为天下奉一人”,则从字里行间极为迫切地表露了雍正帝对集权的渴望。为了加强皇权,雍正帝成立了军机处,最终,实现了雍正帝“愿以一人治天下”的理想。“人治”是雍正帝统治思想的内核。它强调一是要有一个好皇帝;二是皇帝要会用人。雍正帝是一位积极进取、勇于革新的君王,他并没有盲目崇拜父皇康熙帝,而是敢于改正前朝的失误,这在当时的条件下已经是一种超越。
他进行了一系列的弊政改革。第一,整顿吏治。第二,废除贱籍。第三,改土归流。第四,摊丁入亩。第五,反对朋党。第六,整饬官衙书吏。第七,狠刹摊派之风。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雍正处于承上启下的历史时期。雍正帝既继承了康熙帝的历史遗产,又纠正了康熙帝晚年的弊政;同时雍正帝的许多措施,也为后来乾隆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乔治一世
乔治一世的即位完全符合《王位继承法》的要求,实质上他是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巩固政权的需要。并且乔治一世的即位,应当说是资产阶级的一次重大胜利。乔治一世不会英语,无心参与英国的国家事务;并且常年居住在德国。使得原有听命于国王的内阁权力得到扩张,国王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也就是说,国王在光荣革命后剩余的国家行政权也被内阁掌握。自此,国王真正成为了“统而不治”的虚君;这也是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的关键步骤,更是英国君主立宪制最终确立的关键一环。
第2个回答  2012-03-28
英国:是形成内阁制。职责是行使行政权,属于君主立宪制。
中国:设立军机处。职责是记录皇帝命令,交给六部执行,属于君主专制。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