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商业化”有何危害?

如题所述

商业化一旦过度,只会使学术变味。我们常常看到,不少商业化的学术讲演活动,真正想听的大学生进不了内场,而在场的听众未必对讲演内容感兴趣。

大学的讲演中,不断有经纪公司的工作人员带着手持VIP贵宾票的迟到者入场,即使座位已满,仍要求已在“嘉宾席”就坐的听众让位。这些行为,同学术普及和知识传播的本意渐行渐远。

今日中国艺术界之浮躁达到了何种程度。绘画被一些人当做没有任何功能的艺术样式,从艺术家手里毫无目标地、机械地制作出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被现实生活的欲望所俘虏。由此,绘画成了变相地满足着人们虚荣心的一种可怜的生存手段,而不再是“激荡人类灵魂的东西”。这种艺术精神的颓废和艺术作品过度商品化的功利主义,令艺术蒙羞。

艺术总是应该有所暗示的,它总是要有一些主观的、象征的、理想主义的成分为好。它能诉诸我们的想象,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而不是仅仅让自身变成生活的一个碎片。

在艺术革新的路上,我们的艺术家往往沉溺于对线条、笔墨、色彩、形式、表现手法等技巧上的实验,并寻求有所“突破”;却羞于谈论思想,谈论人之精神。这无疑隔断了艺术与人之间的联系。作为主体的艺术家成为艺术品的制作者,而非创造者。艺术家更倾心于作品的商业价格,而非艺术价值。艺术作品一旦被“制作”出来,便迅速贴上商标和价格。

人们开始热衷于津津乐道那些卖了好价钱的作品,即便“制作”它的艺术家很二,也会很快被炒成“大师”。艺术过分商品化的后果是严重伤害了艺术的尊严,也影响了艺术家探索艺术精神的热情,这是可怕的,也是致命的。

“寺庙拍卖冠名权”因为已达到商业化的极致而令人惊诧,但寺庙商业化其实在中国已属普遍现象。商业化的典型要数嵩山少林寺,少林寺实行公司化经营,其方丈近年来被外界视为CEO;少林寺还开发出多种商品,进入滚滚红尘与其他市场主体展开竞争。

过去做和尚是修行、是出于信仰;现在有些人做和尚,是找工作。过去说“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因为庙是和尚的;现在一些地方则是,庙属于房东,管理属于物业,而和尚只是一个租房户或者工作人员。面对此情此景,真要说一句“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商业化指的是权利人以自由、平等的交换为手段,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行为。商业化是相对艺术化而言的,艺术可以是非常有个性的非常自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东西,而商业是有明确目的的表现被设计对象的主体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