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的导火索是什么 刘备打东吴最后赢了吗

如题所述

刘备伐吴

在刘备率部斩杀夏侯渊,击退了曹操的亲征大军,从而占领了汉中之后。关羽深深受到的了刘备的战事鼓舞,孤军北上意欲夺取襄樊。但是在威震华夏之际,被东吴撕破盟约,吕蒙率兵背后袭击了关羽大军,导致其两面受敌兵败山倒。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在麦城被吴军擒杀。

刘备

关羽是刘备的结拜二弟,情同手足,而且又是蜀汉的一员大将。关羽被东吴害死之事,自然引得刘备勃然大怒。然而刘备并没有立刻起兵讨伐东吴,而是在休整准备两年之后,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举全国之兵东下。

伐吴之前,诸如诸葛亮一辈谋士是极力反对的,但是都认为刘备被愤怒冲昏了头脑,并不被采纳。那么实际上真的如此吗?刘备伐吴只是意气用事,为了报自己兄弟一仇这么简单?其实不是,首先东吴在袭击关羽之后,夺得荆州。这不仅造成了蜀国东下的障碍,吴军也威胁到蜀汉的上庸。可以说吴军占领着荆州,是对蜀汉的威胁,刘备意欲扫除这威胁。有人认为刘备伐吴,会导致魏国和吴国两家联合对抗刘备,这不反而陷蜀汉于不利的地位。然而,魏国此时正处于特殊时期,曹操去世不久,其内部还是权力交替的不稳定时期,曹丕急于稳定内部而缺乏精力应对外部。再有东吴曾经有过违背盟约的劣迹,所以魏、吴两家即便联合,其深度和广度也是不够的。

所以说,刘备伐吴还是看准了时机,这就有点类似于当年曹操借其父死于贼军之由,起兵攻伐徐州一样,以报仇为名给自己的行为正名。只是刘备一则轻敌,二是在战术安排上出现了失误导致最后的夷陵大败,从而前功尽弃。

刘备打东吴

刘备之所以要攻打东吴,战争的导火索在于刘备的结拜二弟兼大将关羽在麦城被东吴擒杀,而且关羽的首级还被割下献给了北魏曹操。至少在情义上,刘备是对东吴孙权恨之入骨了,彼时的刘备真是气过头了。所以当东吴提出和好罢兵之时,刘备直言除非他死去,否则是不会考虑罢兵一事,他要孙权伸长了脖颈等着他来取其首级!

夷陵一战

于是刘备几乎是带上了所有家当跑到东吴的家门口开打起来,在战争前期蜀汉的部队也的确是势如破竹取得了优异的战绩。但是在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双方军队在夷陵僵持数月,最后在七月这样的高温天气下,刘备驻扎在林中的连营被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用火攻击败。蜀汉军队被打的所剩无几,刘备携带剩下的力量来到白帝城,并于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托孤诸葛亮后,病逝白帝城,

那么真的只是刘备意气用事,造成了这样令人惋惜的局面吗?身为一国之君,半生戎马的刘备真的就看不到其中利害?其实不然。刘备用兵东吴的确有他为义弟报仇的成分在,通过这种手段也能够达到激发将士斗志,表现自己仁义的效果。但是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北魏处于内乱,不能迅速对南方战事做出正确的反应,而蜀国在经历多年的经营后实力的确胜过东吴的,不然就不会有战争前期一边倒的局势。所以刘备所选时机是正确的,而错就错在刘备对东吴的实力过于低估了,这从他对东吴年轻将领陆逊的不屑可以看出。而且东吴虽然实力不够与蜀汉相争,可是他还是有实力自保的,刘备就败在了战术不精上。

刘备是哪国的

从公元纪年起的第二个世纪开始,中国从原本大统一时代的秦汉渐渐走向分裂,形成了多国乱斗的局面,这种纷争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三百年之后的隋唐时期才结束。天下分崩,群雄逐鹿中原,都为着各自心里的盘算的计划倾出兵力,老百姓的生活自然是朝不保夕,更别谈基本的生活保障了。面对着国家日渐式微的现实,一个人自小开始,就怀揣着报国救世的梦想,他就是刘备。

三国时局图

刘备出生在公元161年的东汉王朝,老家在幽州的涿县,就相当于现在涿州市的所在地。刘备老家处在华北平原的西北部,交通可谓是便利的,而且这里汇聚着丰厚的灵气,要不然是不会出了众多人杰。除了刘备,还有郦道元、卢照邻、贾岛,更有后世帝王赵匡胤。只不过是刘备率先吸收老家的灵气。本是东汉公民的刘备眼看国家分崩离析,各路诸侯都打着自己的算盘,意欲对中央王朝不利,所以心怀天下的刘备悍然起义匡扶汉室。

后来的刘备虽然受过很多苦,时常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拖家带小地东奔西走。但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刘备终于在赤壁之战后熬到了头,不仅借机问东吴“借下”荆州,又取下益州,夺下汉中。刘备一下子做大到可以和其他两路势力齐平的地步了。不过在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给了他,所以东汉王朝也就此灭亡了,刘备的东汉公民身份也到头了。刘备不是东汉的人了,他自己倒是也称了帝,国家叫蜀汉。所以刘备从公元221年开始就是蜀汉的人,虽然只做了三年皇帝就去世了。

刘备称帝了吗

公元221年,北魏的曹丕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于是曹丕成了原来三国之中第一个称帝的一方。就在曹丕称帝后不久,刘备也紧随其后称帝,定都成都,国号为“汉”,定年号章武,也就是章武元年。

蜀主刘备

至于刘备为什么会称帝,至少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是刘备早先的确打下了辽阔的势力范围,有了足以称帝的实力和底气。刘备在赤壁之战后,顺势夺取了荆州从此奠定了他三分天下的实力。随后西取四川拿下益州,西南的广大地区以及甘肃湖南等地均归属于他刘备。更别谈后来关羽“威震华夏”之时杀于禁夺取了广袤土地,连实力强大的曹操都被蜀军打得连连败退。实力如此之大,怎会不让刘备心生称帝之意。

第二是北魏的曹丕已经逼迫汉献帝禅位于他,改国号为“魏”。这样就令原本刘备意欲匡扶的汉室就此在汉献帝手中灭亡,刘备始终打着的旗号也就在此出现了漏洞。于是众臣力荐刘备也称帝,一者可以与北魏抗衡,作为汉室宗亲必须要延续汉室的天下。二者刘备称帝可以抚恤了这些跟着他多年辛苦劳累的老臣们,毕竟开国功臣的帽子还是很大的。

第三,就是刘备个人的想法了。看着挟天子的北魏居然直接丢弃了这个工具自己称帝,让深处南方一直恪守本分的刘备如何不眼红。如果说刘备对皇位没心思那是不可能的,当了这么多年的主公和王公,权利欲早已膨胀。从刘备小时候就放出言语,自己将来是要坐帝车的人,便可以看出他骨子里有这个欲望,只是他克制了而已。所以说刘备称帝是必然的,只是时间问题。

刘备投靠过谁

都说吕布是“三姓家奴”,意思是讽刺吕布投奔很多人,认了丁原、董卓和王允等人为义父过,这也令天下人对他的行为不耻。但是相比于吕布,曾经是他义兄的刘备却是投奔过更多的主子,可谓是《三国演义》中的一最,算下来刘备前前后投奔过了七个人。

曹操

刘备在刚刚起家之时,由于实力不行、大名气不足,所以彼时的他投奔的也是些中等的势力。刘备初期跟过刘恢,不过刘备等人觉得在这里没什么前途。于是几人在公孙瓒会经过的地方,驻足等候了很久,直到碰见公孙瓒。因为刘备和公孙瓒早年是同窗,所以老相识了。公孙瓒也领会了刘备的意思,就让他加入了自己的集团。这一时期,刘备还收纳了猛将赵云,算是丰富了自己的实力。后来公孙瓒和袁绍被董卓调停,刘备也领了个“平原相”去当了。

在担任平原相之际,刘备救过孔融。而被曹操围困的陶谦求援孔融,刘备也就顺理成章的跟着去了。陶谦为此非常感激刘备,容刘备在小沛驻扎。后来陶谦病重,刘备得了便宜,领了陶谦的徐州。不过好景不长,徐州被吕布抢去,无家可归的刘备又反过来投奔吕布。不过毕竟看着这吕布不可靠,奔向了曹操的大营。曹操的眼力过人,纵使刘备一向隐藏锋芒,还是被曹操看出来,来了出杯酒论英雄直把刘备吓坏了。眼看这性命不保,聪明的刘备果断选择离开曹营,投奔在袁术帐下。原本还只是联合袁术讨伐曹操,没想到曹操彼时的实力很大,刘备被打的连家小都不顾了,所以只能依托于袁术,怎奈袁术也敌不过霸道的曹操。走投无路的刘备最后想到了荆州同时宗亲的刘表,幸好刘表看在亲戚的份上收留了他。不过刘表还真被刘备乐善好施、为人宽厚仁义的做派给折服了,一度被奉为座上宾。所以说,刘备投奔过的主子,还真的太多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