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小学生组织作文材料

如题所述

习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的点点滴滴,习作时才有话可说,并且要善于联想:即从眼前看到的事物、出现的景象,想象到曾经见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另一个事物,取其彼此相似点或相同点,由此及彼,生发开去,进行想象思维的培养。比如,看到园丁在修枝剪叶,就联想到教师的教书育人;由蜜蜂采蜜联想到农民的辛勤劳动……细心观察,善于联想,就会有取之不尽的习作素材。

 引导学生正确选材

  在作文前,首先要选择好素材,素材的优劣直接影响习作的优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选素材时要让他们的思路、角度以及范围广泛些,要尽可能地多举出些与该主题相关的材料,然后从中选出一件或两件最能表现中心的新颖、独特的材料来。对于那些好却不能为中心服务的材料要忍痛割爱,做到有取有舍,详略得当,这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文章的中心。

写什么,怎样写,是学生深感头疼的事。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他们笔重千斤,无事可写,无言可表,无情可抒。究竟原因主要是积累不足。为此,在这里谈谈如何指导学生积累作文材料的做法。
要搞好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指导学生做好积累材料的工作,然后才能谈得上运用。君不见:蚕不吃进桑叶,便吐不出丝来;蜜蜂不采集花粉,便酿不出蜜来。同理,学生如果没有相应的知识储蓄,生活积累,材料搜集和生活体验,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一 留心观察,捕捉材料
语文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周围的人和事,更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自己和别人,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活动和所做的平淡无奇的小事,更谈不上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感所想,也就不可能积累到材料,这也不足为奇了。正因为这样,所以即便是平时经历过的许多新鲜事,也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消失,有些甚至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把自己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等到写作时所需要的材料就自然跳出来,一桩桩,一件件,任你选择。例如,有一个学生随父母打工转到我校,被安排在我班。刚来时,人地生疏,很少与别人接触,很少和同学们交谈。在一次自习课上,这个学生突然肚子痛,接着呕吐。见此情景,许多同学都过来帮他,扶他去校医室看病拿药,帮他打扫教室里的脏物。他被同学们的行动深深感动了。由于这件事给他印象很深、触动很大,所以,他及时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写了《集体的温暖》这篇文章。我觉得他写得很好,表达了真情实感。之后,我就帮他寄了出去,不久就在《绍兴晚报》上发表了。由此看来,要使学生养成积累材科的好习惯。无论是拜访老师、探亲访友,还是参加各种比赛、外出参观等,都有必要将所见所闻所感随时记录下来,这样,写作材料就自然而然充实了。
二 广开阅读门路,建立积蓄“仓库”
阅读是积累材料的重要方面,一是课内阅读,二是课外阅读。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寓言深刻的故事,也有意境优美的散文,都是学生练习写作的优秀范文。让学生多背一些课文中的精彩片断,日积月累就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在抓好语言积累,发挥语文课本上的功能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课外书,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和图书角、黑板报的作用,组织学生订阅《学习方法报》、《作文报》、《简妙作文》、《优秀作文选》等。尽量为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新书、新报、好文章等。因为阅读与作文,一个是吸收,一个是输出,没有及时吸收,就谈不上输出。吸收得多,才能输出得多。通过大量阅读,理解内容,提高思想认识,学习作者是如何叙述内容,具体准确运用词语,掌握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词句。并在阅读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做到广、多、精、熟。所谓“广”,就是阅读内容广,阅读各种类型的文章。所谓“多”就是阅读数量多。所谓“精”,就是要精选好文章、好段落、好词、好句进行阅读。所谓“熟”,就是反复读,反复记,并做好笔记,分类整理。这样一来,学生写起文章来就有话可说,有言可表。
三 在开展各种活动中创造作文素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这对作文教学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也说明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创造素材。我们还引导学生自己搞小实验,做各种各样的小手工制作品,这不仅开发了学生的智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也提高了学生分析、比较、认识事物的能力。与此同时,还引导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开展活动。如,爬山、放风筝、烧烤等。并指导学生练习描述自己的生活。这样一来,在学生笔下自然出现了《我第一次当小记者》、《我学会了组织活动》、《老师,我有能力》、《我学会了编队报》等等,篇篇文章都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四 定期交流素材,互相促进
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和写作知识外,我还组织学生定期进行交流,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交流的方法:
第一,举办交流会,让学生上台发言,说说自己在阅读中发现的“最有趣的”、“最难忘的”、“最感人的”、“最精彩的”片断和好词佳句。
第二,开朗诵比赛会,按作文类型分类。如,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写活动等,可自由选择文章,先在小组里朗诵,然后各组选出朗诵最好的同学上台朗诵,并进行评分。
第三,开选材会。我事先把作文要求写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去选材,再通过评比选出好的材料在班里展出,让学生互相观摩,互相补充,互相促进。
五 挖掘学生身边的事,作为写作素材
同学、师生之间的很多事,其实都是很好的写作材料,但学生往往没有注意。教师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会立即明白。比如有一次,我班的思品老师上公开课,学生在齐读时读错了几个字音。过后,我采取巧妙的方法。引导学生收集写人物特点的素材,将这几个字写在黑板上纠正。通过这件事,引导学生收集人物特点(细心)的素材。这样,学生在写人(老师)时,就有材料了。然后及时进行练习,学生心服口服,完成了这次作文。
六 有意识的安排,创设作文素材
利用与学生的各种交流,设置作文素材。在作文前不告知学生,让学生无意接受,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接受新作文时,不感到生疏和困难。我在上《×××,我想对你说》这篇作文前,就设置了这样一幕:一天早晨清理作业时,发现作业本差三个,班长也在其中。顿时心生一计,上课时,我把这三个学生叫起来,首先对班长说:“你可以原谅,可能是有特殊原因吧。”而对另外二人则严厉训斥一番。作文时,我便让学生回忆此事,引导学生给老师写心里话。这样,如果有认为老师重优轻差这种想法的学生,就很容易写出真心话来。结果学生写起该作文来如鱼得水,写出了一篇篇饱含热情的文章。
七 抓住偶然机会,创设作文素材
在师生之间有一些偶然的事教师如果抓住这些机会,引导学生收集,便可以组织作文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能力。有一次,一个学生的钱在课间不翼而飞,抓住这个机会,我把它与读后感联系起来。恰巧,学校组织了观感竞赛,在学生看了《少年彭德怀》这部电影后,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结合实际,写出“人穷头不低,饿死不伸手”与“小偷小摸”联系。学生感情真切,不仅写出了好的作文,也受到了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抓住学生生活中可以抓住的地方,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只要训练的多,学生就自然胸有成竹,能写好文章。值得一提的是,这不仅限于完整的一篇文章,只要是值得写的,就应该不择时间地点。特别是对优生的发挥就不言而喻了。
总之,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阅读又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立言之要在于物”。“物”即是写作材料,没有材料,即使是写作高手,也写不出好文章来,这是毋庸置疑的。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采取步步引导、层层深入的方法,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4-07
在申清题的基础上,心中确定选材范围,在这个范围内列出相关联的内容。在组织作文内容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雷雨》中可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也可以看出在写的时候有时间的先后,按时间的先后来写是常见的方法,依据这个顺序再来组织写作材料,就好挑选了。再如《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按地点的变换或者按游览的顺序来写,到一处写一个景点。每一个景点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等写进去,就具体了。
第2个回答  2012-04-06
豆腐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