辟在古文中的意思官职

如题所述

1. 拔萃:在文言文中,“拔萃”用来形容某人的才能非常出众,超越众人。例如,《三国志·蜀书·蒋琬传》中提到:“琬出类拔萃,处群僚之右。”这里的“拔萃”意味着蒋琬的才能高于其他僚友。
2. 拔茅:文言文中的“拔茅”是指唐代的一种破格考核授予官职的制度。《新唐书·选举志下》中记载:“选未满而试文三篇,谓之宏辞,试判三条,谓之拔,中者即授官。”这里的“拔”指的是通过特定的考试判别人才,合格者可以直接授予官职。
3. 辟:在古代,“辟”字有两种读音,bì 和 pì,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其中,“辟”读作bì时,本义指施加刑罚,引申指法律法度,也指君主。而“大辟”是中国古代五刑之一,特指死刑。另一方面,“辟”读作pì时,除了表示避让的意思外,还有征召、选任官吏的含义。例如,公卿或州郡可以征召某人为掾属,这在汉代被称为辟召。辟召制在东汉时期尤为盛行,公卿以能招致贤才为荣,而才俊名士也以有所依凭为重。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地位仅次于察举。
4. 辟主与被辟者:在辟召制度中,辟主可以征召那些因事丢官的人,但统治者禁止征召被禁锢的人。如果辟主征召了被禁锢者,会受到严厉处罚。同样,如果辟主征召的人不胜任或有犯罪行为,辟主也会受到牵连。这种连带责任制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滥用征辟权力。
5. 辟与避:在文言文中,“辟”通“避”,读作bì,作为动词,意思是回避、躲避。例如,“臣请辟矣”一句中的“辟”即通“避”,意为请求回避。
6. 征辟制:在古代,征辟制是指选用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名声的人才为官的制度。没有名声的人才不太可能被征辟。为了区分,皇帝选拔人才称为“征”,而各级高官选拔的人才称为“辟”,合起来就是征辟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