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疾险的坑有哪些?这5点需要注意!

如题所述

误区一:重疾险确诊即赔


重疾险是保障合同约定的重大疾病的,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只要确诊了合同约定的疾病种类,就能直接赔一笔钱。


但其实,重疾险并不是所以疾病都是确诊即赔的,按照重疾险新规,28种高发的重疾中,目前只有三种是确诊即赔;6种是实施了约定的手术;剩下19种是达到某种疾病状态才能赔钱。


具体的病种理赔条件如下:


这样的理赔标准并不是保险公司为了不赔钱设计的,而是保险行业协会与医师协会结合实际情况,联合制定的,很科学也很权威。


这样设计既不会因为标准太严格,让大家都无法理赔,也不会因为标准太宽松,导致保险公司“赔光”。


误区二:保障病种越多越好


目前,市面上的重疾险可以保障的重疾种类很多,这就导致了很多消费者认为重疾种类越多,保障就越好,但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银保监会规定的最新的28种法定重疾已经覆盖了90%以上的理赔率了,对老百姓来说保障已经足够了,剩下包含的病种发病率其实很低。


所以,保障120种并不比保障100种好,如有些产品会用及其罕见的疾病充数,或者有些产品则对同一类疾病进行拆分,增加数量。


之所以设计这么多病种,更多的是保险公司为了提高产品的竞争力采取的宣传噱头,对产品本身的保障影响并不大。


所以,与其关注重疾险的病种种类,还不如根据自身需求重点看看除28种法定重疾外的其他重疾是否涵盖,如特定年龄高发重疾等。


误区三:赔付次数越多越好


重疾险按赔付次数分可以分为单次赔付重疾险和多次赔付的重疾险。


单次赔付重疾险赔完重疾保单就终止了。多次赔付的重疾险,也就是赔完 1 次重疾之后保单还有效,如果再次患其他重疾,还能继续赔付。


重疾多次赔存在一定的意义,因为一旦罹患重疾,例如得了癌症后,患脑中风、心梗或其他疾病的风险都会增加。且得了重疾后,再买其他保险几乎不可能了。


所以很多人会觉得赔付次数越多,保障就越好,所以很多人宁愿降低保额也要买多次赔的重疾险。


但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多次赔的前提是不是得熬过第一次重疾?而第一次重疾是否有足够的资金支撑呢?因为如果第一次都没扛过,后面赔再多次也没有任何意义。


所以,在保证保额前提的下,预算充足的再去考虑多次赔付更加实际,且切不可为了赔付次数盲目降低保额。


误区四:保终身比保定期好


重疾险按保障时间分可以分为定期重疾险和终身重疾险,定期重疾险就是只保障一段时间的,终身重疾险就是保障一辈子的。


人的一生很长,我们并无法预知会不会得重疾,以及什么时候得重疾,所以,终身重疾险确实存在一定的意义。


但并不意味着保终身就一定比保定期好,因为我们还要结合保障内容、预算等因素考虑。


如果在保障差不多的情况下,预算充足的,保障终身的当然更好,但如果预算不够,可以选择保定期的产品。


保险是一个多次配置的过程,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能力和实际保障需求进行更换。


误区五:大公司的产品更靠谱


重疾险一般指的是保障几十年的长期险种,保费也比较贵,所以很多人都担心保险公司不靠谱,万一破产了保单就没了。


因此,很多人觉得买重疾险,大公司的产品更靠谱,毕竟实力强,资金储备雄厚,也不会轻易破产。


但其实,在保险行业,并没有所谓的大小公司之分,因为国家对保险公司的管控特别严格,除了要具备2亿元的注册资本,还需要有强大的背景后台,公司股东也得特别靠谱。


而且,就算保险公司真的因为经营不善破产了,也有再保险机制和保险保障基金会的兜底制度,消费者的权益不受影响。


总的来说,不管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我们都无需担心它的安全性。


因此,在购买重疾险的时候,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产品本身的保障,根据自己的预算和保障需求选择产品,而不是只看保险公司的品牌大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