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传奇1:胤礽之所以被废的底层原因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康熙十七年十月末,雍正皇帝 胤禛 出生于北京紫禁城的永和宫,他是康熙皇帝的第四子。关于 胤禛 的形象,《清世宗实录》说他“天表奇伟,隆准颀身,双耳半垂,目光炯照,音吐洪亮,举止端凝”,意思是:他帅哥一枚,高富帅,怎么夸赞都不过分。这番话应该并不完全是吹捧 胤禛,因为朝鲜人的第三方史料当中,也说他“气象英发,语言洪亮”。

胤禛 的母亲,就是德妃乌雅氏。在皇家,子以母荣,乌雅氏出身低,也就没有给 胤禛 带来什么先天的政治优势,与刚满一周岁就被封为太子的皇次子胤礽( réng )大不相同。论年龄,胤禛 属于康熙众多皇子中的第一序列,只比皇三子胤祉( zhǐ )小一岁。可是后来,皇长子、皇三子都被封为郡王了,胤禛 只被封为贝勒,与皇八子胤禩( )的爵位一样。所以早年的 胤禛 认为自己继位无望,逐渐养成一种清心寡欲的性格,一度向往陶渊明式的生活。他早年喜欢写诗,许多作品流传到今天,其中有一篇《一日闲》 :


闭门一日隔尘嚣,深许渊明懒折腰。

观弈偶将旁著悟,横琴只按古音调。

新情都向杯中尽,旧虑皆从枕上销。

信得浮生皆是幻,此身何处不逍遥。


如果不说这诗的作者是谁,可能有人会觉得这是淡泊名利的和尚、道士写的吧?这是厌倦了政治斗争,想要辞官返乡的士大夫写的吧?没几个人会想到这是早年的雍正皇帝 胤禛 写的。翻阅《清世宗御制文集》,你能发现 胤禛 写过不少类似的诗。

后来,胤禛 被封为雍亲王,这时的他对佛教越来越感兴趣,尤其喜欢追求心灵自由的禅宗。他的雍亲王府靠近柏林寺,柏林寺便成了他频繁出入的地方。也正是在柏林寺里,胤禛 认识了著名高僧 迦陵性音禅师,经常让 迦陵性音禅师 到雍亲王府做客,两人私交很好。有好几次,胤禛 还把王府变成了举行法会的地方。看到 胤禛 如此热捧这位禅师,不少高僧都佩服他。

向往陶渊明,喜欢禅宗佛教,用今天的话说,他是个佛系青年。

再后来,咱们这位佛系青年成了皇帝,这时的他虽然没有了早年那种“出世”的诉求,但他把自己诗中“清心寡欲”的精神发扬光大了,他把这种“清心寡欲”锤炼成了“节制”之德,所以作为皇帝的他几乎没什么个人享乐意识。《啸亭杂录》记载 胤禛 继位后“ 日夜忧勤,毫无土木、声色之娱 ”,也就是说,他一心扑在治理国家上,对于吃喝玩乐没什么兴趣。用 二月河 的话说,他是个“冷人儿”。

对于想要有所成就的人来说,这种“节制”的品德特别重要。咱们看看 清朝的另外两位皇帝,康熙皇帝晚年怠政,造成官场腐败,乾隆皇帝在执政后期则干脆昏庸了起来,直接导致清朝由盛转衰。他们之所以这样,原因之一就是他们有享乐的欲望,享乐的欲望一旦膨胀,就会造成他们不能善始善终。唐太宗也是这种人,国家一繁荣,他个人就开始声色犬马。只有咱们这位“冷人儿”雍正皇帝从登基到去世,善始善终,没有一天懈怠,从不骄奢淫逸。结果就是康熙、乾隆的事业都有不足:康熙后期民生尚可,国库却日益空虚;乾隆后期无论是“国”还是“民”,都走向了穷困,至今还被网友轮番吐槽。而雍正皇帝在位期间,“国富”和“民富”两者兼备,打破了“国富、民富不可兼得”的神话。《啸亭杂录》记载当时“国帑丰盈,人民富庶”。

有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智慧”“正义”“勇敢”“节制”并不是四种不同的美德,而是从四个角度描述美德的全部。换言之,一个真正做到“节制”的人,也能够相应地拥有其他美德。胤禛 早年就有节制之德,进而萌生了“爱民”“恤民”的思想。他最突出的功绩,是对吏治的整顿。至于为什么要整顿吏治,他说:“吏治不清,民何由安!”这话的意思是,贪官污吏太多,老百姓就得受压迫。

其实,早在做阿哥的时候,胤禛就已经流露出了对民生的关切。康熙中期,永定河多次泛滥,给沿岸百姓造成不小的损失。康熙三十三年、康熙三十九年,还是少年的 胤禛 两次跟随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在第二次视察时,胤禛 创作了《阅永定河应制》这首诗,诗中称赞康熙皇帝做了有益于百姓的事,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 胤禛 自己的“民生”意识。在宛平县,胤禛 发现工程中使用的桩木偷工减料,不合标准,于是立即报告给了康熙皇帝,要求返工,成效立竿见影。

一个真正做到“节制”的人,也能够相应地拥有其他美德,反之,一个不节制的人,在其他方面也不会有多高尚。于是,一个可以与 胤禛 形成对比的人物 —— 皇太子胤礽,就摆在我们面前了。胤礽 的母亲是康熙皇帝的原配皇后,赫舍里氏。子以母贵,所以 胤礽 刚满一周岁,就被立为太子。这位从小在万万人之上,被康熙皇帝溺爱的太子,可没有养成 胤禛 的清心寡欲,反而成了一个欲壑难填的人。康熙皇帝曾说:“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胤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他这是在指责皇太子:你简直比我这个做皇帝的还奢侈,太不像话了。而且这位皇太子急于继位揽权,他曾说:“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太子乎。”可见他想要掌权,已经想得有点失心疯了。与 胤禛 完全是两类人。

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的时候,胤礽随行,当胤礽来到江宁的时候,江宁知府陈鹏年不想劳民伤财,所以对胤礽的招待比较简单,胤礽生活奢侈惯了,认为陈鹏年慢待了他,于是立刻火冒三丈,居然找准机会在康熙皇帝面前挑唆,要求处死陈鹏年,幸亏康熙皇帝身边的两位宠臣及时出来阻止,陈鹏年才幸免于难。康熙皇帝后来也看清楚了,绝不能让 胤礽 这小子继位,否则老百姓就惨了。第二年,就上演了“废太子”的一幕。

通过 胤禛 和 胤礽 的早年形象,我们可以明白,任何人想要修身,想要有所成就,都首先要“清心寡欲”。“清心寡欲”并不是要人变得与世无争,更不是要人变成一个丧失所有欲望的麻木不仁者,而是要人抛弃自己那些过度膨胀的私欲,拒绝奢靡享乐,在此基础上,培养出“节制”之德。朱熹那句被现代人百般曲解的名言:“存天理,灭人欲”,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当然,胤礽之所以被废,因为他所做的恶事除了咱们刚才提到的那两件之外,还有很多,以至于康熙皇帝对他的愤怒战胜了对他的偏怜。在太子第一次被废的事件当中,胤禛 的政治活动开始多了起来。对此,我们后面将会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