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听完《隆中对》仅说一个“善”字,是否表达了一种不以为然呢?

如题所述

刘备听完《隆中对》,仅说一个“善”字,这就足够了,无须多言,不是反讽,好就是好,同意就是同意。在此,试分析如下:

一、古文写作,首在简练,尤其写作史书,更求精炼。

如,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奉命修撰《唐史》期间,一天,他和翰林学士们出外,看到一匹狂奔的马,踩死了路上一条狗。

欧阳修于是请大家用最少的语句来描述这件事。一人回答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个答道:“马逸于街衢,卧犬遭之而毙。”

欧阳修说,按照这样啰嗦的文字来写历史,恐怕写一万本也写不完。

他们就问欧阳修,你会怎么写?

欧阳修说:“逸马杀犬于道”。简洁如此。

《隆中对》出自于《三国志》。《三国志》的作者是西晋的陈寿。此书是一部记载中国三国时期历史的断代史,也是二十四史中获得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评价高的原因,当然文字的洗炼是重要因素之一。刘备回答一个“善”已足够。

如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听完诸葛先生对天下大势的分析后,作者写道:“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

说了这么多,用了这么多字,这绝对是小说的语言、小说的表现手法,和史书的写作和表现手法绝然不同。

因此,刘备回答一个“善”,符合史书的写作方法。

二,刘备听完《隆中对》,仅说一个“善”字,符合刘备的性格特点。

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二》中,有对刘备性格特点的描写: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三国演义》中对刘备的描写,也突出了这一点,文中说“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