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兔与猫>> 情节概述

如题所述

情节概述:

《兔和猫》主要写一个家庭主妇三太太在夏天给她的孩子们买了一对小白兔,小说就围绕着兔的出现和消失展开起伏曲折的故事情节,表达了作者对弱小的同情,对随意欺凌弱小者的憎恨。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

作品通过三太太的“深恨黑猫”和“我”的“不能不反抗他了”的思想,喻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即便最弱小的民族,也总是有觉悟者起来造反的。尽管这种造反只不过是“转移兔窝”,使用“青酸钾”的消极反抗,但毕竟是造反行动,是反抗意识的复苏。

扩展资料

《兔和猫》通过动物间的弱肉强食的冲突,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善良而弱小的生物,也是渴望生存下去,并且传宗接代,以延续其类的发展,这恐怕是一个最低而起码的要求。然而,生物链中的强者,总以霸主自居,它们时刻伺机扑向那幼小的生灵,往往最终还是得手。

那只黑猫正在“矮墙上高视阔步”,以显示它得意之色。联想到作者鲁迅生活的时代,广大中国人民正象那些瘦弱的小白兔,他们渴望有自己的些小的生存空间,希望能够安居乐业,繁衍后代。

然而,像“大黑猫”一样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是不会让人民大众安定的生活下去的。他们勾结在一起,掠夺人民的财富,屠杀人民的儿女,妄图把中国人民置之死地而后快。

1922年前后的中国现实社会,正是列强加紧侵略中国,军阀政府连年内战,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鲁迅写了猫吃弱兔的故事,正是告诉人们一个残酷的事实:列强正在伺机瓜分中国,人民正在遭到宰割,以此来唤起人民的觉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兔和猫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2-27

情节概述

鲁迅讲了一个小故事,像是生活中某个容易忽略的时刻发生。两只兔子的遭遇,一只大猫的日常。

一窝兔子大猫杀了两只,只剩下弱小无助的两只小兔,经人照料兔家族兔丁兴旺,人们淡忘了大猫制造的惨剧。“我”再次见到大猫出现在屋檐上傲视门厅,想到了屉中放着毒药。

通过一个事件映射想要表达的思想。以前看很多散文很多写着琐碎的事物,在文章阅读中渐渐升华为对大道的感悟。

那些琐碎的描写像丝线一样,最终集于一束在思绪的夜空画出一道醒目的线。鲁迅的《兔和猫》也是这样,对无辜生命惨死哀悼,对杀手冷血无情愤恨,对旁观者麻木痛心,甚至后来想要复仇。

在阅读的时候视角被固定,视野中只会出现强调的事物。

而身处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听到的、看到的,信息量都如此巨大,游走在琐碎生活中能让温情与悲悯凸显的细节都无法在信息洪流中浮出水面。这着实令人体会不到思想与情绪流动,但这只有这样人能活的轻松,在生活的逆流中轻装上阵。

一双看到真实的双眼,是人性广播的调频器。多数时候电台中不在载波频道,只有滋滋声。一旦在某个时刻,某个微妙的环境中调频到人性广播的载波频道,人心性中那些丑的、恶的、真诚的、虚伪的一一展现在眼前。

寂静安宁的白噪音突然变成人生百味的戏曲,数十台戏剧同时上演,自己也在其中。巨大的信息流不再是匆匆流过的江水,自己成了调制解码器每一条信息都占用着一定思维。心灵的荒野上持续降雨,不知道会生出怎样的植物。

鲁迅作为人性调制解码器必定是痛苦的,只有把这份厚重的人性描摹,真实世界的真实绘本传递出去才能缓解心中背负的人性重量。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五四时期,鲁迅接受了进化论的发展观,认为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人,希望是在于未来。他站在受压迫的人民大众的立场上,站在被侵略被欺侮的弱小民族一边,同情弱小,反抗强敌。

认为“下等人胜于上等人”,宣传“对于一切幼者的爱”。当时,他翻译爱罗先珂的童话,就是为了要“传播被虐待者的苦痛的呼声和激发国人对于强权者的憎恨和愤怒”。爱罗先珂经历曲折,鲁迅对这位双目失明的被虐待者是同情的,而对那些强权者则无比憎恨。

爱罗先珂童话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宣扬对于一切的同情和爱。鲁迅对爱罗先珂童话中说“看见别个捉去被杀的事,在我,是比自己被杀更苦恼”的话,有强烈的共鸣,并称赞这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这篇小说就是在这种思想背景下写出的作品。

《兔和猫》作于1922年10月初,最初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作者小说集《呐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兔和猫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这篇作品主要讲了,邻居家养的兔子的故事,兔子被邻居一家人悉心照顾,很快的成长,并有了小兔子,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小兔子却失踪了,于是邻居怀疑是一直在墙头徘徊的野猫干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8-23
《兔和猫》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动物兔和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大黑猫的凶恶,并由此寓视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作者以极强的观察力,传神的笔致把白兔的外形、动作、神态描绘的栩栩如生,语言生动准确,从而增强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2766815.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5-12
故事情节:三太太买了一对白兔,养在后院里,非常可爱,不久还生了小兔子。可小兔子却被大黑猫吃掉了。

  主题思想:这篇小说带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兔子和黑猫为对象,抒发了自己的爱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恶凶恶的大黑猫,并由此影射社会现象,从而更加反衬出代表黑暗势力的大黑猫的凶残,和作者对其的憎恶之情。

  鲁迅由小白兔死在大黑猫的爪下,联想到那膏于鹰吻的鸽子、在奔跑的马车下轧死的小狗以及一切在生物史上不着一些痕迹,人不知鬼不觉地断送生命的弱小者,这些都触动着作者的感情。鲁迅热爱生命,同情、扶持弱小者并甘愿为之报仇、抗争的思想在此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正是鲁迅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