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婷的《致橡树》该怎么划分朗读节奏?

如题所述

节奏划分如下: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扩展资料: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

她的诗歌充盈着浪漫主义和理想的色彩,对祖国、对人生、对爱情、对土地的爱,既温馨平和又潜动着激情。

她的诗擅长运用比喻、象征、联想等艺术手法表达内心感受,在朦胧的氛围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胧而不晦涩,是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况军。

舒婷的散文叙述轻灵而富有诗意,语言风格机敏、俏皮。——蔡强,张盛爱

舒婷最初一批散文作品是知青时代人生经历的回顾和反思。如《洁白的祝福》、《梦入何乡》、《在澄澈明净的天空下》等。不同的是,写那些诗时,舒婷面对紧迫、焦灼的现实压力,而经过时间沉淀,能够比较从容地从往事追怀中提摄更超越具体人事的情思和哲蕴。——蔡强,张盛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舒婷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07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朗诵技巧指导:

诗歌第一层:批驳种种世俗的爱情观。

首先,要通过对应的相同句式把握停顿的节奏和重音。

首句“我”是领词,其后停顿要稍长,4句中“我”后停顿稍短,两句中“爱”是重音,均需以缓气柔声送出。第3、6句中,“炫耀”“重复”为突出否定态度,要重音读。第8、10句中,“送来”“增加”“衬托”为表明诗人的否定态度,仍为重音。

其次,通过意象,确定重音。诗人以6个意象表达了6个否定:极力攀附的爱情观——如凌霄花之于高枝;单方痴恋的爱情观——如痴情鸟之于绿荫;一味奉献的爱情观——如泉源送出慰藉、险峰衬托威仪;自我牺牲的爱情观——如日光、春雨之于万物。“绝不学”“绝不像”“也不止”“甚至”,这些副词要以重音处理,以表明作者鲜明的态度。

诗歌第一层的旋律是昂扬、向上的,朗读时要坚定有力;句式由长到短,情感也由平缓到急促;节奏可逐渐加快,语调逐渐高昂,切不可声嘶力竭。

最后以肯定语气并逐渐加强送出“这些都还不够!”,把重音落在“不够”上,以表达对前文各种意象所象征的爱情观的否定,并顺利过渡到第二层。

诗歌第二层:倾诉自己向往的爱情。

要根据抒情形象的特点,抓住木棉树对橡树独白这一特定情境来确定重音,以突出诗人从现代女性觉醒意识出发,争取女性尊严、地位独立、人格价值的抗争。诗人强调爱的基础是:独立、平等。

对于着重表现女性温柔真挚、细腻缠绵的词语,如“木棉”“红硕的花朵”“紧握”“相触”“共享”“相互致意”及最后三个“爱”,朗读时可确定为情感重音,但语气节奏需舒缓、深情,语调不要张扬,既要突出女性的自尊又要突出其柔美的特点。

对表现男性阳刚之美的重要词语,如“铜枝铁干”“刀”“剑”“戟”,要用重音,以鲜明地传达出对男性阳刚之美的赞颂;对表达诗人爱情观的相关词语,如“站”“听懂”“分担”“永远分离”“终生相依”“这”等,要加重语气,以表明诗人鲜明的爱情观,强化诗歌的主题。

这一层的朗读,一定要以突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为核心。注意,朗读最后一句情绪要饱满,语调要上扬,节奏要明快,以表现诗人对爱的执著和对爱的真谛的深刻体悟。

拓展资料: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文学赏析: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致橡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9-09-03

下文中“/”符号表示停顿位置。

《致橡树》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拓展资料:

现代诗歌的停顿、押韵和分行:

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我们自然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但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更有一些学生对诗歌格律的认识模糊不清。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以格律形式为主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多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还要使学生了解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以便更好地朗读和理解诗歌。要朗读好诗歌,除了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外,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意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
“以顿代步”是最常用的方法(即借以语意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

如《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戈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我们可以发现,句内按语意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畅,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关于押韵,我们应该在整体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事实上,不少学生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出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的期望。这些韵脚都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有的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这是一种误解。诗歌分行一要合乎内容,一要合乎音韵。

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中的一句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如果把两行安排为一行,那么读起来太拗口,影响阅读效果)。这样,学生在强化诗歌朗读获得朗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到了诗歌的感情节奏,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诗歌朗诵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9

朗读节奏:

致橡树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是舒婷创作于1977年3月的爱情诗。是朦胧诗派的代表作之一,作为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之作,《致橡树》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言自明的。 作者通过木棉树对橡树的“告白”,来否定世俗的,不平等的爱情观,呼唤自由,平等独立,风雨同舟的爱情观,喊出了爱情中男女平等,心心相印的口号,发出新时代女性的独立宣言,表达对爱情的憧憬与向往。

拓展资料:

《致橡树》是舒婷的成名作,舒婷自己也承认:“10年来写了不少散文随笔,总量已经远远超过诗歌。可是大多数读者只记得我写诗,常常把我的名字等同于《致橡树》。”在《真水无香》一书中,她回忆了《致橡树》的原型和创作过程。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她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那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矫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的女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公开谈喜欢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又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

致橡树-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9-08-28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相互/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拓展资料:

舒婷宣扬的且被人接受的对旧伦理、旧观点、旧婚姻的彻底否定也的确激励过整整一代人。但是舒婷的价值恐怕不仅在于适时发表了一篇战斗散文。

其深刻意义被前者所深深遮蔽。今天,剔除岁月的尘埃,重新审视解读《致橡树》,我们不能不说舒婷的价值更在于对旧伦理、旧观念、旧道德以及这种既定传统在那个特定的荒唐时代的新的表现方式的深刻洞察和表现在这种深刻洞察中的一往无前的否定勇气。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