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铜钱.根据它的形状.人们把它戏称为什么?

古代铜钱.根据它的形状.人们把它戏称为什么?

方孔钱是中国古代钱币最常见的一种,一般以铜铸造,俗谓铜钱。秦朝以后两千多年间的钱币(除王莽一度发行刀布外),中间都有一方孔,故称钱为“方孔钱”。
方孔钱由圜钱演变而来,以秦朝的“半两钱”为最早,中华民国时期的“民国通宝”为最晚。
由于发行时间和发行量均远大于其他种类的钱币,方孔钱和中国古钱币这两个概念经常等同。
西晋鲁褒著《钱神论》以讽时弊,拟钱为长兄,字曰“孔方”,因此方孔钱也被戏称为“孔方兄”。
方孔铜钱应天圆地方之说,古代人们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所以秦始皇铸钱以此为型。
“盘缠”是指如今说的旅费。但是,旅费为什么又“盘”又“缠”呢?盘绕、缠绕是近义词,钱同盘绕、缠绕在今日当然毫无关系,不过,古代却有某种必然联系呢!古钱是中间有孔的金属硬币,常用绳索将一千个钱币成串再吊起来,穿钱的绳索叫做“贯”,所以,一千钱又叫一吊钱或一贯钱。有出戏叫《十五贯》,即涉及十五串钱的一个案子。古时不要说没有旅行支票、信用卡,就算纸币也是后来才有的,于是,人们在出远门办事探亲之时,只能带上笨重的成串铜钱。把铜钱盘起来缠绕腰间,既方便携带又巡全,因此古人将这又“盘”又“缠”的旅费叫“盘缠”了。
“通宝”是中国自唐至清末铜币的一种名称。早期多以重量作为钱币名称,如半两、五铢。唐朝赏赐钱“乾封泉宝”是中国第一种年号钱。
除了“通宝”以外,历代古币上还多有“重宝”“元宝”等(明朝只有通宝)。以清朝咸丰年间的铸币分类最为复杂,制钱称通宝,当五至当五十称重宝,当百至当千称元宝。直至民国早期还有“民国通宝”和“福建通宝”等。
方孔钱的形式沿袭千年不衰的原因:有人认为“外圆内方”表达了中国人的一种“天圆地方”的人文主义观念;有人认为是由于有方孔易于用绳子穿起来,圆形没有棱角,便于携带;还有人义为是便于加工:铜钱铸出来后,外廓有些毛刺需要锉光,在一串中穿一根方棍,一次能锉许多个,如是圆孔,钱就会跟着锉刀转动。看来上面的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方孔钱的面值较低,流通中的需要量比较大,因此常常用绳子(称为“緍”)穿起来使用。一百枚穿一串,称为一吊,一千枚穿一串,称为一贯,单独使用称为“文”。“文”、“吊”、“贯”等都是古铜钱的计量单位。
方孔钱币因体积较小,铸造起来很方便,近些年来,常有方孔钱币模钱范出土,一模能同时浇铸几十枚铜钱。模也称为“板”,宋时铸钱每板能铸六十四文。故民间用“板板六十四”形容某人的呆板,不知变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4
圆形方孔钱又称孔方兄。晋朝王衍认为说钱,有辱其清廉,称其为“阿堵物”。
《世说新语》中记载:西晋的王衍是所谓的“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趁王衍熟睡之时,叫仆人绕着王衍的床边铺上一大圈钱。王衍早晨醒来见到床边的钱妨碍他行动。便叫来仆人说“举却阿堵物”。举却:拿开。

  夷甫晨起,见钱阂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世说新语·规箴》
第2个回答  2012-08-24
钱币的别称很多,较文雅的称呼为“孔方兄”。虽然这一称呼有些贬义,但至今在文学作品和口语中仍然应用着。“孔方兄”来源于《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宋代诗人黄庭坚也在《戏呈孔毅父》诗中云:“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自此以后,人们就称外圆内方的铜钱为“孔方兄”了。后来,又简称钱为“孔兄”或“方兄”。
第3个回答  2012-08-24
阿堵物,南北朝时流传的一个说法
第4个回答  2012-08-24
孔方兄
第5个回答  2013-11-16
我国古代铜钱, 民间称之为 麻钱, 因其形状为圆形中间带一正方形孔 ,后人戏称为“孔方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