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子的真面目是什么?

如题所述

一般来说,物理状态有一条基本规律,即体系的总动量等于其各部分动量之和,所以由三个夸克组成的质子,它们的动量之和就应等于质子的总动量。可事实并非如此,实验的结果表明,原来每个质子里的夸克动量之和比质子的总动量要小得多。这是为什么呢?这就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粒子。

有人设想,应该有种像胶一样的东西,把质子内的三个夸克“粘”在一起,由于它们的相互作用,构成了质子。根据这一思路,人们便把这种粒子命名为“胶子”。胶子不带电荷,不直接与电子作用,但也具有动量和能量。在快速运动的质子里,胶子携带百分之五十的动量,三个夸克动量之和,再加上胶子的动量,便构成了质子的总动量。

不过胶子与夸克的耦合机制比光子与电子的耦合机制更为复杂。无论什么时候,光子与电子的作用,电子仍是它的本身,不发生变化。但是,胶子与夸克作用却能改变夸克的颜色。比如,胶子可使红夸克变成绿夸克。通过红、绿、蓝三种不同的颜色,胶子可以同夸克耦合成9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有三种耦合形式颜色相同,构成两种迭加态,总共有8种耦合形式。每种耦合形式存在一种胶子,这样就有了8种不同的胶子。

同时,胶子还是带颜色的,具有与色荷相同的色性。也就是说,以色对称性而言,这些胶子构成8种重态,既然胶子带色,那么不仅在胶子与夸克之间有相互作用,而且胶子彼此之间也有相互作用,有人推测存在一种三个胶子交汇成的顶点,每条色线从一个胶子引向另一个胶子,都是光滑而连续不断的在任何一点都没有色线终止,也不会产生新的色线。例如,一个红—绿胶子与一个红—蓝胶子在三个胶子顶点相遇,不可能产生一个红一绿胶子。只有蓝色终止,才能另外产生红色。

以上这些都是纸上谈兵,还都是种种假设。因为胶子不具有弱电性,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特别是不带电荷,所以,寻找起来异常困难,但是,人们并没有停止寻找它的脚步。

有人根据电子偶素衰变成两个和三个光子的现象,推测J/Ψ粒子衰变时,可能会变成三个胶子,因为J/ψ粒子的力学机制与电子偶数极为相像。一些科学家分析,J/ψ粒子在夸克—反夸克体系衰变时,首先产生胶量子,待到胶量子彼此离开一段距离后禁闭力发生作用胶子便碎裂为强子。最终的强子体系由3个强子喷注组成。每个喷注都是初始胶子的碎片。但是,由于J/ψ粒子的质量太小,它放出的强子数目寥寥无几,无法看清它们的来源。

1977年,美国费密国立加速器实验室主任利昂·莱德曼,为寻找u子对,将一束400GeV的质子流笔直地射向一个核靶上,结果发现了一种新介子,它比质子重10倍,能量为9.5Gev。这个新发现的粒子被命名为y,可能是一种新夸克及其反夸克构成的束缚体系,这为胶子的存在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1979年,丁肇中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用一台叫“马克一捷”的大型综合探测器,经过近4个多月的周密观察,找到了446起有价值的强子事例,找到了胶子的踪迹。另外一些科学家从电子—正电子湮灭过程中,探测到了高能三喷注事件,其中一束喷注就是由胶子碎裂而成的。

后来,一些科学家认为,在微观粒子中,还有一个只包含胶子的粒子,它全由胶子组成,它的最简单色单态结构,包含两个胶子,这种新粒子被叫做“胶子球”。1980年,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霍夫塔施特领导的物理学研究小组,在研究J/ψ粒子的强衰变时,发现了一个质量为1.4GeV的新粒子。这个新粒子具有许多与人们对胶子球设想的一致性,但还不能最后肯定为胶子球。这个新粒子被命名为L粒子。

尽管物理学家付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但仍未见到胶子的真面目。看来要想一睹它的芳容,还需要时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