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理论研究 提高灵璧石欣赏品味

如题所述

Enhance the theory study of Ling Bi stone improve the taste of appreciation of the stone

灵璧石有“天下第一石”的美誉,又是乾隆帝亲赐,地位已经十分崇高。本文从科学的高度、文化的高度、历史的高度和未来发展的高度去认识灵璧石,研究灵璧石,深入细致地研究灵璧石各个方面的问题,发掘灵璧石的文化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灵璧石和灵璧石文化长盛不衰,永葆青春。

加强理论研究,谱写石文化新篇章

灵璧石的名字是与三千年前的神圣礼、乐相联系的,是与《尚书》、《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长物志》等历史典籍相联系的,是与孔子、汉武帝、李煜、苏东坡、米芾、范成大、宋徽宗、赵孟、蒲松龄、乾隆、郭沫若、王朝闻等众多历史名人相联系的。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然而,古人仅是爱石、赏石,而极少写石、论石。近三十年来,对灵璧石的理论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在灵璧石分类、纹理、观赏要素、审美特征等方面的认识已经远远超越了前人,但对灵璧石的形态,对如何欣赏灵璧石还缺乏深入的研究。作为一个石种其理论和文化还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独特性和鲜明性。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继承灵璧石的优秀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要有所创新和有所进步,谱写出灵璧石和灵璧石文化的历史新篇章。

灵璧石的观赏要素 观赏要素是奇石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关于灵璧石的观赏要素,不同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其中有周宏升先生的“形、质、色、纹、声、韵”,王文正先生的“形、势、色、质、纹、响”,任树文先生的“声、形、质、色、纹”,刘磊先生的“形、纹、色、质、声”,马青霜先生的“形、质、色、光、声、态”等,笔者的观点是“质、形、色、纹、象、声、意”。可以看出“质、形、色、纹、声”这五个方面作为灵璧石观赏要素的认识是一致的。分歧是在“响、光、态、势、韵、象、意”这几个方面。响和声相通,光是质的表现,态和势可包含在形内。韵是一个重要的审美元素,但在灵璧石中不具普遍性和兼容性,不亦作为观赏要素。象,是指物象、图像、形象,纹和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表现,将象包括在纹中显然是不恰当的。有哪一种奇石不是由象完整表现的呢?因此,象作为灵璧石观赏要素之一是灵璧石自身的客观存在,也是灵璧石欣赏所必需的。意,指意蕴、意义和意境,是奇石内涵所在,是把人和石、主观和客观、物质和意识联系起来,反映人在赏石中的主导性和创造性的概念,是一种审美。据此才能欣赏灵璧石之美,才能进一步发现和发掘其文化内涵。

【名称】金鸡迎春

灵璧石的审美特征审美特征是奇石学的另一个基本范畴。奇石的审美特征是奇石之美在质、形、色、纹、象、意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划分奇石种类和区别每一块奇石的客观依据。灵璧石的审美特征,张家夫先生提出“黑、响、漏、瘦、透、皱”六大特征,刘磊先生提出“瘦、皱、透、漏、奇、清、坚、响”八个特征,马青霜先生提出“瘦、漏、皱、透、伛、黑、声、丑、悬”九美。任树文先生提出“瘦、皱、漏、透、圆、蕴、雄、稳、顽、拙、丑、怪、灵、巧、秀、奇、神、趣”十八个特征。上述二十四个特征(意义相近或相通的合而为一),其中只有瘦、皱、漏、透是大家一致认同的,那么其与典型的瘦、皱、漏、透的太湖石以及其他许多类似的石种,如太湖石、巢湖石、青州石、栖霞石、房山石、淄博文石、崂山绿石、英石、昆石等的区别在哪呢?

任何种类奇石的审美特征都是所有种类奇石的共同审美特征与本石种的独特审美特征的结合,但惟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才是一个石种存在并区别于其他石种的根据和标志,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与灵璧石类似的石种都是以外部形态为主要观赏内容的。通过比较研究,发现灵璧石独有的形态审美特征,才能塑造出准确、鲜明、生动的与众不同的灵璧石美好形象。

灵璧石与太湖石形态比较 任何种类奇石的形态都是由质、形、色、纹、象几个观赏要素构成的,但主要是形。作为观赏要素的形,包括形状、外形、轮廓、态势、形象、构造等方面的含义。以灵璧石和太湖石为例比较,论质,灵璧石坚硬、细密、浸润,石肤厚而亮,有沧桑感(它所独有的声与质直接相关);太湖石硬度较低,细密无浸润感,石肤薄而滑,有柔嫩感。论色,灵璧石以黑色为主,其他色彩较多;太湖石以灰色为主,其他色彩较少。论纹,灵璧石有数十种之多,孙淮滨先生说有21种,徐文正先生说有50多种,并多纤细,密布全身;太湖石纹类较少,分布不均,以皱折为典型。论象,灵璧石具有某种物象、形象的石头较多(包括类雕塑石和类画石);太湖石较少。论形,灵璧石和太湖石都属于外部形状不规则、无定型的怪石一类,千形万态,变化无穷,似物非物,似像非像,妙趣横生,极有特色,这是它们受到古人青睐,得以较早开发,共同成为中国名石最重要的原因。但是,由于它们的形成条件不同,相似而不相同,相近却又相远。太湖石“瘦、皱、漏、透”四大特征中最主要的特征是瘦,这瘦是因为它形多立式,体多修长,表面多平、凹和皱折,上面的裂、缺、沟、槽和漏、透的孔穴将一个整体分割为许多细小、扭曲的部分,边沿的裂、缺和孔穴的穿透使它的形体在各种背景映衬下显得空灵和瘦削,就像一位苗条清秀的姑娘;灵璧石,孔穴较少,有的完全没有孔穴,说它漏、透缺少普遍性和准确性。灵璧石多变的形体是由上面的孔穴和边沿的裂缺,以及不同走向和走势的沟槽共同形成的,沟槽起着更大更特殊的作用。但是,它的表面多为凸起的弧形,给人以饱满、结实的感觉(任权校先生说的“圆”不知是否指此),更像一位成熟、矫健的男子汉。诚然,用人来比喻一个石种不一定恰当,我在这里主要是想突出灵璧石的独特形象。袁奎荣、邹进福先生在《中国观赏石》一书中指出,我国石灰岩类造型石,“南方的一般比较玲珑,北方的一般比较刚健”,亦指出了太湖石和灵璧石各自不同的一个重要的形态特征。

深入发掘文化内涵,提高灵璧石欣赏品味

奇石的文化内涵就是奇石所具有的全部审美内容,以及观赏者通过解读、想象和联想可能发现、认识和扩展的奇石的审美内容及其美学意义。奇石的文化内涵是无限丰富多样的,但它依赖于观赏者的发现和发掘。只有深入发掘奇石文化内涵才能提高奇石的品味,观赏者也正是在发掘奇石文化内涵的过程中享受着审美的乐趣。

发掘灵璧石文化内涵质、形、色、纹、声、象、意,这些观赏要素的具体表现就是灵璧石美之所在。但这只是自然之美,只有通过观赏者利用自己的知识、智慧、情感和经验充分发掘出它的文化内涵才能使之得到升华,使灵璧石成为品味高雅并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观赏品,并使自己获得审美的满足和美的享受。

奇石文化是奇石与中国诗、文、书、画和园艺相结合的多元结构文化。前人给我们留下的奇石诗、文、书、画和园艺作品,就是奇石文化及其多元结构的具体表现。正因为如此,奇石和奇石文化才有了崇高的地位、高雅的品格和巨大的魅力。

古代名石“锁云”赏析在灵璧石中“锁云”这块石头非常著名,原为米芾后裔、明代书画家、藏石家米万钟的藏品,现为上海藏石家周易杉先生收藏。“……造型如锁……全石又似野猿飞奔状,颇具动感。”这是许多人对“锁云”的解读。首先,此石并非“造型如锁”,“锁云”之“锁”非比真锁,而是关锁、锁住、锁定等含义,“锁云”大约是20cm×25cm×7cm的个体,本身很小,一旦与云联系起来,观赏对象就被无限放大了。云是锁不住的,锁不住偏要锁,这反映出一种天真和童心。石是静止的,云是流动的,“锁云”将单纯的静态美变成了动与静相反相成的多元美。石是不变的,云则瞬息万变,“锁云”将一个单一、固定的形象变成了无限多样和变化无穷的活动景象,就像一个永远都在不断演出的大舞台。当我们欣赏“锁云”时,注重的不是石头的形体,而是透过石头的形体,想象那天空中气势磅礴,气象万千的云,也许还会感叹自己命运多舛的人生和难以把握的机遇。其名称可称其为经典之作,“锁云”反映了藏石者高度的思想水平、文化素养及赏石、命名的方法和技巧,具有很高的美学意义和审美价值。

【名称】海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